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分析

2021-03-26 07:40付豫珏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6期
关键词: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形式、在中国的深化发展以及本土化传播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与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三次飞跃”相契合的三个阶段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此,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事求是的信念、与时俱进的革新以及自我革命的勇气等为科学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发展历程;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地位的重要体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P21,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之路。近年来,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如,郭建宁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3]P1姜喜咏认为,深刻阐发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和价值,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范式。[4]P61石仲泉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目前获得越多共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5](P6-7)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时代发展相结合的特征。基于此,笔者试图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视域下,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内涵及演变历程,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其关系,以期为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历史启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

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推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前提条件。从宏观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新型理论形式;从微观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表现为下述几种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应用

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阶段的实际问题。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洋务、维新、新文化、五四等运动对国家出路进行早期探索,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文化的三个阶段,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的救国出路。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崇拜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妄想通过向西方学习器物制造维护其反动统治,终于甲午战争失败而告终;随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通过“维新运动”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制,最终由于民资的软弱性宣告这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也行不通;1915年,陈独秀开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启,人们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开始崇拜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二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怀疑阶段。巴黎和会谈判失败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先进的中国人民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产生怀疑爆发了“五四运动”。三是用无产阶级世界观观察国家和世界阶段。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宣布归还侵占中国的土地让先进的中国人民看见了民族救亡的曙光,由此走出了一条以中国共产党为引领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路,引导中华民族取得伟大胜利和成就。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深化发展

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揭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的客观规律。中国实践的伟大经验源自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总结,并在认识不断升华中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但其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时代特征,可依据实际环境的变化对思想体系进行持续优化。历史经验证明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本本主义”“冒险主义”的惨痛教训是中国共产党人多次教条尊崇马列主义本本和信奉苏联共产国际经验的必然结果。抗战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广泛营造“共产主义不再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舆论,也迫使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和中国革命鲜明特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给予舆论沉重回击。建国初期,为扭转极端“左”倾错误思想和“反潮流”原则统治的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纠正了“批判修正主义”和“反潮流精神”在全党的错误指导,防止了阶级斗争的进一步扩大化,使中国社会重新回归经济建设路线,开启了国家改革开放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传播

即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来阐述其中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运用精彩的文学形式去阐述阶级关系的一种高深理论,其写作内容往往是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中国领土面积广域、民族种类多样,语言形式多元,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是单靠少数知识分子的个体性社会实践所能够实现的,而是必须依靠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群体性社会实践。因此,充分考虑人民大众的认知水平和教育习惯,采用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中国方式和语言形式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推动理论学习大众化的关键。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演化历程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也取得了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三次飞跃”。

(一)中华民族站起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1905年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新阶段,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公然宰割中国,使爱国救亡刻不容缓、民族复兴成为梦想;苏联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归还抢占中国的领土,使先进的中国人察觉到走马克思主义道路,世界才能平等待我;“一二九运动”促使了中华民族从民族自在走向民族自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但在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如“中山舰事件”“四一二”等反革命事件,幼年的中国共产党由于放弃了革命领导权最终导致大革命统一战线的失败。而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同时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此期间,毛泽东同志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多方面展开,逐渐达到成熟。

(二)中华民族富起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论述,带领全国人民踏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这一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建国初期的经验和教训,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概括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指出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根本任务、计划市场”等论断,并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概况;九二谈话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计划和市场的理论突破、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以及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科学论断,这些理论成果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方向。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主要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否定之否定原理对自我进行的革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勇于革新、自我完善的精神品质。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命题,是党基于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国情,提出的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三)中华民族强起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6]“八个明确”核心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科学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理论与实践行动的高度统一。“这一新思想,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7]P12

四、推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

历史可见,中国在具体实践中并不是复制马克思主义的条框,也不是对传统政治手段的延续使用,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民情等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理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在百年努力奋斗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从根本上转变了近代历史发展方向,也转变了国人和民族的根本命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内建设方面便已经取得了更为明显的效果,明显加快了我国向强国迈进的步伐,均说明我党的历史地位具有更高的不可替代性。在新的历史发展关键期,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的历史续写,这便需要依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如果脱离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马克思主义将缺乏实践基础,理论将沦为空谈;如果脱离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将无法与实践结合发挥出预期的指导作用。可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深化推进,需依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也是该理论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关键。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其成长壮大始终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息息相关,与党依靠人民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创造性实践息息相关,与党自己所作出的道路选择、主义选择、制度选择和价值选择息息相关。[8]P13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信念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

坚持与时俱进的革新体现了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以实践作为理论形成的源泉,永远需与新的事物产生密切的联系。“新”可作为时代发展的标志,在经验等方面进行创新便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新时期对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进行创新总结,也可作为推动具有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渠道。建国以来,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向新未来不断迈进,在创新实践中表现出更多的新的探索、创造和作为,实现了由起步、富有、再到强大的发展目标,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博弈中胜出,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大势、遵循客观规律、始终坚持和发扬科学精神,表现在党的建设实践上,就是坚持党的建设科学化,推动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地发展。[9]P16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坚持实事求是的信念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从国家治理的实践可见,我国经历了“国家消亡理论”到“强化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转变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为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国家,更为强调资产阶级统治与工人阶级的主要矛盾,从而将国家和社会主体设置为对立的角度,二者之间具有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便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在应用理论时,难以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对社会治理效果存在着不适合的情况。在党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更为重视以自觉的理论来对国家治理意识与手段进行细化完善和创新,以此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中国共产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都在说明:正是由于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重新认识我国国情,并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准确判断,才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10]P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现代化的思想治理国家的主张,这便是基于国家建设和革命实践的基本国情,正确处理国家及其他治理主体关系的集中体现,更为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行动自觉,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四)坚持自我革命的勇气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坚持自我革命的勇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是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革命时期,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多次失败后勇于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抵制和改正错误,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契合度,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北伐战争时期,陈独秀认为此时的中国工人阶级还处于幼年阶段,不具备单独领导革命的能力,不主动发动群众,不开展工人运动,最致命的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致使党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破害。新民主主义时期出现了“三大错误”,其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二万五千里战略转移。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思想,给新生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沉重打击。改革开放后,如何协调官僚腐败与长期执政,生态与经济发展、需求与供给、质量与数量等矛盾……为此,中国共产党在无数次失败中坚持自我革命,在处理困局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党的政策、方针和路线,坚持自我革命是我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国情创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产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的信念、坚持与时俱进的革新以及坚持自我革命的勇气等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以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重道远,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使其永葆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慶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708/c437911-32152777.html,2021-07-01/2021-08-28.

宋钧文,王延平.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途径的历史启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

郭建宁.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学术探索,2010(2).

姜喜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与价值——以“倾向论”为背景的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10(5).

石仲泉.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7).

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844917453448543&wfr=spider&for=pc)

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2):7-21.

田克勤,李婧.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6(8).

齐卫平.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实践的科学化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1).

田克勤,程小强.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经验和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作者简介]:付豫珏(1988-),女,贵州兴仁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共兴仁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
家门口的图书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秦山30万机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推进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