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来自民间,是用童语唱出童心的,句式自由,声韵活泼,情趣深厚,言语朴实,顺口成章的一种文学样式。数学童谣是充分挖掘童谣的娱乐、审美功能,让数学知识以童谣的形式呈现,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文化知识。数学童谣可以让教师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也可以让学生爱上有趣的数学课。
对于数学童谣的探究,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已经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国内有许多学者和教师发表了对数学童谣开发利用的论文,涌现了一些关于童谣特色学校对童谣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如:福建省袁仕理在《童谣——可开发和利用的数学资源》一文中指出:“童谣是用童心写的诗歌,是童年中最美妙的音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徐向阳也在《让童谣为数学课助跑》较好地阐述了童谣这一独特的形式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还有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中王小学关于《童谣进课堂的实践研究》、上海浦东新区金茂小学《小学“新童谣教育”的实践》等等一些学校都对童谣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实践研究的资料和经验。现在我们也探究数学童谣,如何探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探究小学数学童谣在生活中的使用状况
目前,在我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以来,已有部分学校对数学童谣的应用培养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数学童谣经验与理论,在我国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我们学校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探讨,力求探究出适合自己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
二、探究小学数学适合编写童谣的内容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有很多,不能面面俱到,我们要在熟知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共同探討适合编写数学童谣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探究小学数学童谣的创编对象
在确定适合编写的内容后,还要探究创编童谣的对象,是由学生创编还是由老师创编?我认为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低年级先由老师创编,适当引领;中年级老师可把一些重点内容让学生记忆,采用填空的形式进行创编;高年级以学生自编为主,教师适当修改。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家长的知识,让家长们共同参与。
四、探究童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巧变数学概念的探究
数学概念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重要的一部分,但它有时会以比较枯燥的形式出现,因此学生难于记忆,如果我们灵巧变通,就可以让学生灵活掌握。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概念性的知识很多,学生难于掌握,可编写童谣:
正方体,长方体,
八点六面十二棱。
正方体,好记忆,
六面正方亲兄弟,
棱长相等不忘记。
长方体,是同胞,
对面相等记得牢。
棱分三组长宽高,
平行相等有四条。
当然数学概念还是比较严谨的,我们绝不能为了编写童谣而改变概念的意义。
2.巧编数学内容的探究
数学的内容有很多,但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编写童谣。我们要从“巧”字入手,根据数学童谣的特点,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编写研究,确确实实地让老师或学生掌握好创编数学童谣的方法。如编写《人民币兑换》的内容:
世界钱,可兑换。
换多少,有参考。
兑换率,前后量。
求后量,用乘法,
求前量,用除法。
除不尽,留两位。
数字大,别害怕。
计算器,可帮忙。
钱来之,不容易。
爱中国,人民币。
3.巧借小学数学童谣引入新课的探究
引入新课是一堂课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巧借童谣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低年级新授《认识钟表》一课时,可利用:
一件东西三条腿,
日夜奔跑不嫌累。
滴答滴答提醒你,
时间分秒都宝贵。
这样一则猜谜童谣引入新课,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
4.巧用小学数学童谣突破重难点的探究
教学重点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数学教学面临的“难题”。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运用数学童谣进行教学,大胆地鼓励学生自编童谣,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做到很多“减负增效”的实事。如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学习难点,学生经常忘记除数小数点的移动,有学生编写童谣帮忙记忆:
算时别心急,细心看除数。
右移小数点,使其变整数。
再移小数点,同步被除数。
算法同整数,我心中有数。
这样一则数学童谣,朗朗上口,学生可以很快记住移动小数点是以除数为主。
当然对数学童谣的探究还有很多方面,我们要继续结合教学实际,从多渠道入手,让大家对数学童谣有更深刻的认识。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平潭镇中心小学 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