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型高校“三教”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

2021-03-25 04:37徐桠楠徐兴林徐道平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徐桠楠 徐兴林 徐道平

[摘要]新时代,“三教”改革已成为应用型高校提升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应然选择。面对当前应用型高校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学方法亟待改进等问题,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三教”改革为动力,健全师资专业化发展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综合业务能力;选编结合,构建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校企“双元化”教材开发革新机制;推进教法改革,打造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三教”改革;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徐桠楠(1987- ),男,山东五莲人,青岛黄海学院,讲师,硕士;徐兴林(1978- ),男,山东梁山人,青岛黄海学院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硕士;徐道平(1980- ),男,山东青岛人,青岛黄海学院,副教授,硕士。(山东  青岛  26642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5-0055-05

新时代,教师、教材、教法(以下简称“三教”)改革已成为应用型高校提升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应然选择。应用型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稳步推进“三教”改革,最终目的是培养大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技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更好地顺应与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全方位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全面开展“三教”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坚持问题导向,分析应用型高校“三教”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改革创新,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健康生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与教育实践意义。

一、应用型高校“三教”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高校大多数属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较短,文化积淀相对不足,尚未凸显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水平,也没有形成成熟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倾向于模仿、移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做法,导致人才培养不能完全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在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质量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人才的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

(一)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1.师资总体数量不足,来源较为单一。随着应用型高校的快速发展与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展,在校生数量激增,师资数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同时,应用型高校教师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绝大多数教师来源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群体,而从行业企业引进的师资比重却很小;多数专业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综合业务能力欠缺;教师与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相互兼职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等等。

2.“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领军人物匮乏。当前“双师型”教师的统计标准主要依据是获取的相关证书,忽略了对工作胜任力的考核,而真正具备“双师双能”素质的教师数量其实不容乐观。尽管应用型高校对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非常重视,但在“人才大战”中与“双一流”大学相比不具备竞争优势,难以吸引到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导致带头人数量较少,而且有的专业带头人也无法达到学校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对其能力的要求,甚至出现了不具备专业建设领导能力的人担任了专业带头人的情况,导致专业建设特色不鲜明、成效较差。

3.师资结构不协调,团队凝聚力不强。在年龄结构上,多数院校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特别是新开设专业;其中,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师年龄结构“两头大中间小”,中年业务骨干相对稀缺。在学缘结构上,不少教师毕业于研究型非师范类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胜任力欠缺,“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少;其中,部分民办应用型高校兼职教师的比例偏大,不利于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部分应用型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推进速度较慢,优秀学科领军人物匮乏,专业带头人能力欠缺,相关制度建设存在短板,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团队成员之间缺乏磨合,团队凝聚力不强。

4.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教师专业成长效果不佳。部分应用型高校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職后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更多的是一种项目化运行模式。虽然应用型高校推行项目化师资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短时期内对于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仍存在受益面窄、难以覆盖全员、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分散零碎无法形成体系化培养等弊端,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成效不佳。

(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1.现行教材多以学科主线为构建逻辑。应用型高校选用或者编撰教材必须服务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教材设计要注重提升学生实用理论素养与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但是,不少应用型高校脱离实际仿照研究型高校盲目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自编教材中承袭研究型大学教材的编写范式,没有充分彰显“应用导向、理论坚实、技能本位”的要求,不完全契合应用型人才知识、技能、素质建构的内在逻辑。此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新兴领域内容不能及时在教材中呈现,且在形式上仍属于传统教科书类型,开发的新形态教材(如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等)却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推广应用。

2.教材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不断健全教材管理体系,才能切实保障教材质量。目前,应用型高校教材建设的专职管理职能缺位及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对教材的严格监管机制与质量的审查机制不够完善;同时,有些教材出版商为了销售其开发的质量欠佳的教材,采取了“非常”手段,导致低端教材流进应用型高校。

3.教材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应用型高校教材的内容、设计、编写、与形态呈现上必然要与以学科为主线、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教材不同。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聚焦课程改革,相关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针对应用型教材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能够指导其教材建设的成功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比较匮乏,对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的教材建设研究还基本停留在经验表层。

(三)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1.知识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需要革新。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既要注重应用理论素养提升,又要注重强化技能训练与动手能力培养,做到理实融通、知行合一。然而,部分教师仍习惯于“填鸭式”灌输学科理论,没能彻底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主体地位,对学生技术技能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所学技术与就业创业需求脱节,最终导致学生专业技术与就业创业能力竞争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预期。

2.“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亟待改变。当前,在部分应用型高校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仍采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全程几乎没有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教师平时缺乏对教育对象的深刻研究分析,不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诉求,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也不能扮演好优秀教育者的课堂角色,导致授课效能很低。

3.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不够。部分教师存在极少使用信息技术和滥用信息技术教学两个极端现象,都没能很好地凸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特性,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融合、深度融合。教师极少使用信息技术,不利于实施全程育人;教师滥用信息技术,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实践育人环节被弱化,影响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提升。

4.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监控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应用型高校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督导方面侧重监控教学秩序,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与监控机制却不清晰、不健全。不少应用型高校教师育人质量意识不强,教学能力不高,教学方法革新仍停留在表面,“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育人理念贯彻还未能完全到位。

二、应用型高校实施“三教”改革的路径探索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应用与创新的融合,是应用型高校“三教”改革追求的理想目标。为扎实有效推进“三教”改革,全面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需要在为教师赋能、坚持教材“双元化”开发与革新、推进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开辟路径。

(一)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教师赋能,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1.科学制定教师入职标准。应用型高校要进一步明确教师专业标准,公开、公平、公正招聘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特别是要重视招聘具有行业背景、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适度放宽招聘教师的学历门槛,开辟高技术、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配齐配足专任教师。

2.明确教师生涯发展规划。应用型高校要引导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明确各自的专业主攻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及路径,坚持教学须有术,术业要专攻。同时,要建立导师传帮带机制,帮助、指导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最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主攻方向与职业发展路向。

3.强化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应用型高校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与自身学科背景、专业发展方向一致的国内外专业培训。应用型高校要对教师开展应用技术教育,分学科专业、分阶段、分批次轮训,实施全覆盖在职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应用型高校要健全配套举措,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信息素养、科研素养、服务能力等,打造数量充足、精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围绕项目动态组建团队。应用型高校要科学组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教师团队,凝练精品模块化教学项目,大力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推动师资结构优化,增强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与所设学科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双向流动,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5.健全教师考核激励制度。应用型高校要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完善德能导向及业绩导向的聘用、晋升与分配机制,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历练业务技能,增长才干,建立功勋,激发每位教师自我进步、自我发展的热情与动力。

(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坚持教材科學遴选与“双元化”开发

1.坚持教材“选编结合”的原则。对于图书市场供应富足的专业领域应用型课程教材,要采用科学遴选的办法,优中选优;对于市场供给匮乏、急需紧缺的专业领域应用型课程教材,则以引导开发、组织编写为主。应用型高校遴选、开发教材,要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与产业布局,紧跟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与岗位需求,彰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及相应岗位特有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要积极开发信息化资源、经典实践案例与典型工程项目,不断充实丰富教学资源体系,确保教育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在教材的呈现形态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可组织力量编写或选用公开出版、适用的书本式教材;关于专业课、实践课的教材,为及时更新内容,顺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力求实效,开发编写设计新形态教材。可尝试设计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动态化、立体化教材,具备条件的应用型高校还可尝试开发电子、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以便指导学生碎片化学习,完善其知识结构。

2.“双元化”开发编写教材。应用型高校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力量,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编写适应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教材体系。校企高效互动、共同研制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和编写彰显新业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流程、新规范等发展前沿的教材。应用型高校要紧跟专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升级步伐,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开发编写出彰显“理实合一、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科教融合”教育理念的特色专业教材。应用型高校基于行业企业需求开发教材,融入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的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三)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推进教法改革

1.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型高校要坚持德能本位,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始终要将教学过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产业、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相融合,要变革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尝试采用彰显学生中心地位的线上线下师生双向互动混合式、面向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推行工作室制、项目制、情景式教学,深化“理实合一、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科教融合”,力求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应用型高校还应积极主动对接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对标重点产业集群,全面推进教学模式革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探索构建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新模式。

2.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在“理实合一、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科教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用型高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地高效运用信息技术。应用型高校要不断改善硬件条件,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全面深化推进教学信息化进程,促进教学模式革新,提升教师在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与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能力。

3.创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应用型高校要积极创设校内课堂、线上课堂和企业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校内课堂,深入开展“课堂革命”,讲授基本应用理论、项目工作流程等;高质量开发网络课堂,营造智慧学习空间,传播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知识,克服教材内容不足与滞后的弊病;协同创建企业课堂,优化实践教学,开展综合技术训练,提升学生实践技术能力。

(四)围绕应用型高校“三教”改革,建立教学评价与反馈改进机制

1.創新教师评价机制。应用型高校应破除“五唯”弊病,精准施策,切实扭转功利化的不良倾向,不断创新教师评价机制。一是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完善并执行分类设岗、分类评价、分类晋升等岗位聘任及职称评聘制度;二是以教师所做贡献为评价依据,革新收入分配办法,明确不同岗位教师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标准,适当增加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提升重点岗位、业务骨干、教学成果显著教师的待遇;三是借鉴国内外同类型高校做法,改革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坚持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与科研服务社会绩效评价相统一,坚持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与参与专业建设贡献评价相统一,坚持教学要素(学生、同行、督导、教学管理部门)主观满意度评价与教学过程客观工作成果评价相统一,以保证对教师评价的科学、客观与全面。

2.构建教材选编监管机制。应用型高校要探索构建教材选编监管机制,健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教学质控与评估中心等组织架构,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教材选编与教材使用,建立常态化的教材选用、编写审核与质量评价机制和科学适用的校本教材建设机制,同时还要建立四年一轮修订、及时动态更新教材内容的机制。应用型高校要不断提高优秀教材选用率,让适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校本教材以及行业企业最新版的工作手册、最新的实践案例等动态化、立体化教材进入课堂。

3.完善教法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评价机制,要坚持教学方法评价与对教师业务能力评价相统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学习成果导向相统一、坚持教学过程监控与创新评价相统一,充分调动教务部门、教学院系、教研室等的多元互动,保证教学方法研究与交流常态化。同时,要把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主要观测点,看是否彰显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是否贯彻了“理实合一、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科教融合”教育理念,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否把有利于学生差异化成长、成才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徐兴林,赵梅莲.学分制下应用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8(1):49-53.

[2]梁克东,王亚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创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28-34+41.

[3]郭惠惠.基于学习产出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五化”改革探索——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8):43-46.

[4]张云河.教学能力大赛助力“三教”改革[EB/OL].(2019-11-26) [2020-05-15]. http://www.jyb.cn/rmtzgjyb/201911/t20191126_277072.html.

[5]汤冬冬,徐兴林,王红霞.新时代民办高校科研能力提升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8):91-96.

[6]覃川.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新三教”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66-68.

[7]王定华.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教育研究,2018(10):6-13.

[8]景安磊,周海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任务和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50-54.

[9]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26-29.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