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实施探析*

2021-03-25 17:41凌新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劳动育人

凌新文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学工处,广东 中山 528400)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分析劳动教育含义,为劳动实践提供理论层面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需立足实际,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优化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为确保人才供需达到平衡状态,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借助思政课堂、劳动课堂传递理论知识,为劳动实践做准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业态大量出现,意味着劳动教育工作任务量相应增加,通过改进劳动教育体系、实施思政理念引导下的劳动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时代价值

(一)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旨在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需要结合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既能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又能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课。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从理念创新上入手,鼓励高职生在校学习期间增强劳动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理解劳动价值,主动参加劳动,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做劳动教育的主人。校园内开展劳动教育,需要教师有序组织、正确引导、全面管理,记录每位学生在劳动教育知识学习、劳动实践中的表现,真正对学生均衡发展负责,贯彻以劳健体、以劳树德、以劳益智的教育理念,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学校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动态掌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契机,并逐项细化育人目标。对于教师来说,应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带领学生在劳动中收获所需,真正内化劳动精神,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能工巧匠。而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造福社会,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二)劳动教育是完善高职教育育人体系的重点内容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社会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如新知获取、知识创新运用、技能提升人才[1]。劳动教育在新时期实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包含多项内容又被称为综合性教育。高职生积极配合校内组织的劳动教育创建活动,全面获取多学科知识,有效锻炼实践能力,在思想认识、劳动素养的融合阶段表现出色。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客观上促进了高职教育育人体系的完善化。

一是让劳动教育进课堂。在课程设置中增添劳动教育内容,通过课堂成绩、学分、量化等综合方法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二是精心设计并有效实施课程计划。为确保劳动教育实践得到正确指导,势必要遵循可行性计划,真正明确劳动教育方向,提高劳动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有效结合劳动教育及相关课程。如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为劳动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确保劳动教育体系实施效果达到预期要求。课程融合的具体表现:劳动教育与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活动课相结合,这既能强化教育合力,又能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如:高职院校的焊接、汽车维修、工业机器人等技能训练,更是融入了劳动的元素,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使学生能够在宝贵劳动精神引导下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形成过硬的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未来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路径

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综合性和平衡性,对此,高职院校从素质强化角度入手,真正提高学生劳动素养,锻炼学生劳动创造力,为后续劳动教育奠定基础[2]。可见劳动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劳动教育在素养提升、综合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劳动教育缺失,高职院校学生难以体会到劳动的价值,难以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有机融合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通过课程设置、课时调节、劳动项目筛选等方式完成教育任务,这既能改变学生对劳动的片面认知,又能激发学生劳动欲望,让学生在校园中、家庭中、社会上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这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促进意义。学生生活在一个和谐安逸的时代,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用付出劳动就能有所收获。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包括多方面,如劳动观念培育、劳动知识普及、劳动技能锻炼等。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也加强了思想认识的进步与升华。

(四)劳动教育是提升育人效能的重要体现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获取财富、丰富精神世界的有效方法。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受到广泛关注,劳动教育是提升育人效能的重要体现,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经过劳动教育之后能有所收获和成长,既包括身体机能的提升,也包括心态的改善。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能真正掌握一些谋生和服务社会的技能,这也是一种职业幸福感教育。劳动是幸福的,劳动教育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并迁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学生学习有关劳动教育的知识,并珍惜每次劳动机会,久而久之,学生能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新的领悟。适度劳动,以及适合的劳动方式,能够锻炼坚韧品质,还能增强身体素质。自古以来,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高职生作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应发自内心的热爱劳动,规范劳动行为,为优秀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有着独特的条件。然而,实施劳动教育环节如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劳动教育价值会大打折扣。因此,高职院校应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劳动教育方案,改进劳动教育体系,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彰显育人效用。

二、“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特定内涵

(一)新型的劳动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聚焦改革进步新的时代使命,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围绕劳动、劳动者、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词汇进行深刻阐释,并系统提出一系列关于劳动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论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拓展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形成了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体系,且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价值观、“以学增智,夯基垒台”的劳动教育观、“奋斗美丽,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于一体的新时代劳动观[3]。

马克思将生产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劳动是人类的最基本技能,人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肯定人、满足人与发展人,作为研究人的学科,利用劳动来进行表现,因此也可以说劳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精神境界,实现了自我满足,并且还将向更为理想的道路上前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说,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基础,高职院校构建劳动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要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围绕育人目标,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劳动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二)积极的劳动态度

积极的劳动态度是劳动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主要培养的重要因素。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精心呵护和引导,应大力培育学生热爱劳动、投身劳动、诚实劳动的态度和情怀,引导他们认识“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4]“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人生道理。而高职学生成长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年代且多为独生子女,大都没有经历艰苦环境的磨砺、缺少吃苦耐劳的锻炼,存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指引学生学会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具备劳动不分贵贱的意识,教导学生要尊重劳动人民群众,正视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同时,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做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分享成功,通过劳动创造和播种希望、收获果实,通过劳动磨练意志,塑造人格,提升劳动能力。

(三)自觉的劳动习惯

新时期的大学生大都成长于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下,缺少主动劳动意识以及自觉劳动的习惯,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下,注重修正学生轻视劳动、逃避劳动的现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体现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而要将劳动理念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让学生先做好自我服务,比如打扫卫生、清理宿舍等等。学校要开设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创设校园劳动教育机会,满足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多元化需求,为劳动实践提供知识的辅助作用。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劳动观片面等现象,因此,教师要从宿舍劳动、班级劳动、校园劳动入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营造劳动氛围,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真心投入,从劳动中获得乐趣,使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投身实践的劳动习惯的养成稳步落实。

(四)过硬的劳动技能

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其立业之本,其终极目标是为了满足劳动生产的本质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目标具有融合性、一致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组成部分角度来看,劳动教育教学环节必不可少,通过劳动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从而提高学校劳动教育的水平,满足社会上高素质劳动者的使用需求。实施专业技能的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这也是保障学生个体走上社会后立足岗位、安身立命的根本。一般来说,提升劳动技能可以分级、分层实施,大一年级开设日常劳动教育,使学生对劳动有更积极的认知;大二年级可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推动劳动技能的提升;大三年级重在把劳动教育与专业实习实践结合起来,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加深对劳动价值的理解。高职院校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成长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合格劳动者[5]。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五育并举”,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将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工作中,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职业院校要根据劳动教育新要求,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让学生增强职业荣誉感,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6]。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围绕劳动育人的具体目标,构建“政、校、企、行”四位一体育人模式,让学生从学校走进政府、走进企业、走进社区等,充分挖掘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劳动育人元素,增强学生劳动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职院校要落实培养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涵养劳动品德、强化劳动习惯、巩固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六大目标,切实保障劳动教育在立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准确定位,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基于“以学增智,夯基垒台”劳动教育观为背景,秉承独立设置和有机融入相结合的原则,应准确定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标准,打造劳动教育课程与课程劳动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劳动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涵,拓宽学生的劳动教育培训范围。

首先,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普及劳动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以及与劳动实践相联系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安全等基本知识。从整体上帮助高职学生对劳动有一个科学明晰的认识,培养自觉的劳动意识。

其次,将劳动课程融入其他必修课程中,包括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课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必要的课程中。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坚毅品质,强化劳动教育目标的价值引领;二是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属性和劳动目标指向,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劳动导向,在专业知识中融入劳动要素,在完成知识传授和技能实训的过程中,塑造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情怀;三是充分发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在培养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择业观与就业观上的积极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合其中,更好地凸显劳动教育价值、强化劳动教育效果;四是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目标属性,在课程中注入劳动教育元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劳动热情,提升创造性劳动的水平。

最后,通过开设多门蕴含劳动教育元素的校本课程、劳动教育主题社团活动课程,或开展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碎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助推劳动育人功能的实现。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开设烹饪、茶艺、家电维修、插花技艺、服装剪裁、校园绿化等公共选修课程,依托时代楷模、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技术能手等柔性人才团队,成立“劳模班”,打造工匠精神传承平台,开展知名工匠进校园、劳动模范面对面、劳动文化节、劳动实践月、劳动技能大比拼等主题教育活动,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素养的提升可知、易感、能学[7]。

(三)多维协同,搭建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一般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教学实践体系,主要通过课程的实践教学、实验实训、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活动实现。二是活动实践体系,主要通过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基于专业的劳动体验活动及其他劳动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高职院校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与劳动实践体系进行融合,精心设计操作方案,规范操作流程,实现操作目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体系要突出劳动的技能性、应用性,要体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可替代的双重意义。

为丰富劳动教育资源、拓展劳动教育平台,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生产性实践,通过实践劳动、岗位锻练,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养成劳动意识和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感受劳动乐趣。学生利用专业所学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电器检修、软件硬件故障维修等服务,同时巩固专业技能。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将进一步体会劳动的乐趣,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促使校外实践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效检验场[8]。

基于“奋斗美丽,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高职院校应搭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志愿服务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探索专业技能学习与产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校内劳动教育与校外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协同路径。通过让学生进生产教学项目、进专业工作室、进合作企业的形式,在完整产业链的体验过程中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奋斗精神和生产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本领;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平台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进社区、进基层、进企业的形式,在参与公益劳动、扶贫帮困、科普宣传、助学支教、城乡文明创建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确立奋发图强的幸福标准、永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投身社会广阔天地的奋斗实践。

关于日常劳动生活教育的文明创建活动主要是“文明宿舍”“亮点宿舍”等活动的评比。通过“文明宿舍”的评比能有效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营造文明、整洁、安全的寝室环境。“亮点宿舍”检查评比结果与学生评优评先、发展入党、奖学金评定相挂钩,并且将每月评比结果纳入学院学生工作考核中。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应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着眼,用好校园里的橱窗、墙壁、广场、文化景观等传统宣传媒介,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成为校园文化新阵地,劳动教育渗透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具体实践。以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为抓手,按照专业特色和年级特点,围绕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打造劳动教育系列活动,让劳动教育“活起来”“实起来”“特起来”等,切实增强劳动精神的时代感和感染力。

(四)科学设计,强化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达到预期目标、收到实效,建立保障体系非常重要。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需要围绕教学与实践两个劳动教育的核心环节,从组织保障、师资队伍保障、专项资金保障、条件保障、安全保障、评价保障等多个方面强化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坚持专兼结合、学校社会联动的建设思路,一方面,在校内遴选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成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教研室,建设专职的教师团队。此外,鼓励各专业双师型教师在加强企业研修的基础上,及时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教材、课程、课堂、实训、实习等多个环节;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社会各界人才资源,聘请各行各业时代楷模、劳动模范、知名工匠、技术能手等组建兼职教师团队,通过分享成长故事、展示精湛技艺、分享劳动情怀等形式,让劳动精神入脑入心。在专项资金方面,应加大对劳动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保障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劳动实践、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等环节的支出。而劳动评价体系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将劳动教育内容纳入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包括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价值观等,开展社会实践、文明宿舍、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二是建立劳动课程评价体系。开设相关劳动课程,明确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强化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三是建立劳动实践技能的评价体系。四是建立学生劳动自我成长档案,通过学生自我记录、评价和反思在劳动教育中形成的劳动价值观、态度、习惯、技能等,在自我评价中提升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

(五)整合资源,打造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体系

教师作为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引路人,对学生劳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想有更加良好的教学氛围及环境,就需要打造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用专业的能力带领学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建设一支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高标准教师队伍。首先是加强对教师能力素质的培训,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任务,同样也是教师的任务,学校要给予高职院校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比如校外学习、课程进修、教育培训等都是有利于教师素质提高的方式。其次是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强化专家引导,比如邀请兄弟院校劳动教育方面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研讨会等,对学校的劳动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体系进行探讨。最后是组织交流活动,高职院校教师要拓宽教育视野,积极与社会接轨,对劳动教育实践以及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学校可以精心挑选一些企业、社区等,定期组织教师去企业考察学习,对现在社会就业的需求导向了解清楚,使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具备实效性、前瞻特性[9]。

此外,还要全过程了解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动态掌握师资力量在劳动教育体系实施中的表现,针对不当之处及时改进,使劳动教育在“大思政”格局下有效进行。具体来说,完善教师队伍评价机制,这要求高职院校人事部门精心设计考评机制,并实施多样化激励模式,全面调动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热情。长此以往,既能优化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又能推动劳动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另外,劳动教育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将评价结果与职级晋升、薪资结构调整等内容相关联,推动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实施活动有序开展[10]。

四、总结

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劳动教育,通过改进劳动教育体系、优化劳动教育效果,循序式强化高职生劳动精神,这既能对学生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又能真正优化劳动教育效果。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从多方面革新劳动教育体系,使其在“大思政”格局下获得实质性进步,为日后劳动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阶段,高职院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创新劳动教育思想、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三观”正确树立,最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大思政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