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齐兆东,侯宏彬,吴振起
(1.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 110847)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是常见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之一。其中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MPP) 近年来发病比例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儿童生存质量。在我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将其定义为: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时间超过一周或以上,仍持续发热且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继续加重可考虑为RMPP[1]。RMPP临床表现为长时间稽留热,出现肺实变、肺不张、胸腔积液等肺内表现,并易出现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肺外并发症,严重时会危及生命[2]。在RMPP的治疗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效药。笔者通过对“肺痹”理论研究,发现RMPP特征与中医“肺痹”的特点有相通之处,本文提出RMPP属于“肺痹”的范畴,并就其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肺痹”归属于“痹症”,为五脏痹证之一。“肺痹”一词最早见于《素问·痹论》曰“肺痹者,烦满喘而呕。”《黄帝内经》中阐述了肺痹的基本概念原理,自此为后世医家所沿用。至北宋《圣济总录》将肺痹作为一门独立病症,论述了治疗的理法方药。到清代理论逐步完善,在《杂病源流犀烛》云“且因脏腑阴阳之有余不足,而外邪得以留之”提出正气虚弱亦是患病原因。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肺为呼吸之橐……不耐邪侵,凡六淫之气,一有所着,既能致病”阐明了不止风寒湿三气,六淫邪气均可致病,并细化丰富完善各类症状的证因脉治。
《华氏中藏经》中云“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肺痹”一词“肺”指明病位,“痹”通闭,有闭邪不能外出之意,外邪之气闭阻肺络,肺气郁闭,宣肃失司,是其致病根源。肺痹主要由于在外感于致病邪气,由玄府腠理而入袭肺,在内肺脏禀赋虚弱,易受邪扰,内外合因至肺络损伤。南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云“三气袭人经络,入于筋脉、皮肉、肌肤、久而不已,则入五脏。”将进一步表述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经至络的致病过程。肺络分为气络、血络,是肺经的别支,具有滋养肺脏,调节肺脏功能的作用,肺络损伤后,气血输布不利,肺体损伤,不能通调水道,所以外邪和停滞水湿、浊气酿生痰瘀,《医级》中云“痹非三气,患在痰瘀”,痰瘀留置肺络进一步加重了气机不通,血行不畅,是肺脏损伤进一步加重。因此“肺痹”归属于肺络病,脉络痹阻为其关键病机。《素问·五脏生成》曰:“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肺痹证见肺气膹郁而见喘咳上逆,胸满痞闷,气奔喘满甚至昏塞,并见寒热头痛,胸痛,肢痛。现代研究中,王檀[3]认为,风火寒湿侵袭是肺痹的主要病因,在治疗上重视对于肺气虚弱的本质治疗,同时也要除痹通络,宣畅气机对标证的治疗。综上,肺痹是因邪痹肺络,肺体失用引发的咳喘上逆,发热为主证的本虚标实的疾病。
RMPP是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发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炎支原体的主要致病机制是肺炎支原体被吸入呼吸道,并通过末端的特殊结构黏附于呼吸道上皮黏膜细胞的表面,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并能侵入细胞内部造成直接损伤。还有研究发现,特性与百日咳致病毒素相似的MP相关致病因子MPN372细胞毒素能通过宿主屏障直接损伤细胞[4]。在RMPP的致病同时与免疫损伤相关,当MP感染之后会使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改变。李少存[5]通过对RMPP患儿和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检测,RMPP患儿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和补体水平有显著改变。RMPP因为存在免疫紊乱的原因,在使用敏感抗生素后病情仍迁延不愈。汪受传[6]认为,病毒性肺炎致病机制与肺脾气虚相关,为伏风内潜,贼风再犯,合而病成。这样的病理过程与肺痹的发病过程相似,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无变》云“若论禀赋与疾病,则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肺痹同样是由于肺气不足,禀赋体虚,又有外邪侵袭机体,邪阻肺络所导致的。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各脏腑经脉运行不够成熟,其中肺常不足,肺脏娇嫩,肺主治节能力差,子盗母气,肺脾二脏同病。这是发病的内在原因,加之肺炎支原体病毒属于疫厉时邪,致病性强,故感邪容易,发病迅速,邪气侵犯后无力鼓邪外出,邪无出路则滞留其中成为肺痹,影响肺脏正常生理功能,滋生邪浊、痰瘀,此时病症邪盛正虚,导致病情复杂难愈。这也是RMPP患儿具有虚实相因致病的原因。
RMPP患儿临床常发热不退,咳嗽声剧,气喘痰鸣,影像可见肺部病变较重,大片高密度实变影,常合并闭塞性支气管炎及肺不张等。在近期研究中发现,RMPP患儿在感染状态下会刺激机体炎症反应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高分泌,致使血管内皮损伤,黏蛋白分泌增多,从而导致肺不张,闭塞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7]。在临床中观察中,吴小磊等[8]对60名RMPP患儿进行支气管镜下灌洗,可以观察到病变部位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黏性分泌物增多,并可观察到影响支气管通气的糜烂、剥脱、痰栓形成、支气管壁炎性狭窄和纵行皱襞等病理改变。其与肺痹发病特征相似,邪气进一步中伤肺的经脉和络脉,胶结其中,使肺的气血闭塞,肺络痹阻,致病情迁延。《临证指南医案》中云“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肺痹正是因为邪气由经至络,气络血络均不能正常运行而瘀滞,气道受阻,宣肃不畅,浊气受阻不能排出所致。肺络是肺经的别出,络脉通达整个肺体,既能濡养温煦也有清除代谢物的作用。肺炎支原体感染属于邪气入体,干扰肺络生理功能,又因小儿纯阳之体,病邪入里化热,煎液成痰,酿生痰瘀,侵袭肺络,导致肺络不通,痹阻、剧咳、气促、胸痛等。
RMPP患儿病情较重,病程较长,多系统均可能被累及,以神经、心血管、消化、血液系统肺外组织损伤较为常见,甚至可表现为轻肺内体征重肺外体征。舒静[9]对81例RMPP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其中63例出现了肺外合并症,这也是“肺痹”的特点,《素问》“今风寒客于人……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日肺痹……肺即传而行之肝,名曰肝痹”肺痹可向肝痹转归。肺痹疾病日久,肺体用受损, 日久累及其他脏腑[3]。肺病伤肝是因为肺金不能克制肝木,导致肝脏功能过于亢进,肝火过盛;肺病日久导致心病,因为肺朝百脉,主治节,肺病不能约束百脉,不能生成宗气,心中营血不足,导致心悸的病症;肺病及脾是由于肺病后期子盗母气,导致脾脏虚弱而见脾气不足的症状;肺病及肾是由于小儿肾常虚,本就需要消耗肾精以促进生长发育,现清气不足,脾胃虚弱而致水谷精微化生亦不充足,后天之精不能补充肾精,导致肾虚。小儿体质本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不能控制病情进展,邪实正衰导致病情转归不良,迁延多脏损伤。
RMPP属于肺炎支原体肺炎范畴,但又因病程较长,病情较重,与常规支原体肺炎中医治疗有差异。一般而言,RMPP病位主要在肺,与脾相关。邪毒痹阻肺络,正气内虚是其主要病机。故考虑小儿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参照肺痹辨证论治特点,对RMPP患儿的治疗应当扶正祛邪为纲,宣肺开痹通络为主,以补肺脾益气,标本兼顾。
RMPP临床多表现为高热,咳嗽声重频高,喘息气急,甚则胸痛烦呕,心悸胸痛,向他脏转化,以邪盛正气虚为主,导致肺络损伤,肺气虚弱,不能鼓邪外出,邪热趁虚阻滞肺络,痰瘀胶着其中,留浊不去,第一要务是祛除邪热痰瘀,佐以滋生少量正气的药,不能闭门留寇,又要激发正气抵御外邪侵扰。RMPP患儿治疗方剂选用了《证治准绳·类方》中加味五痹汤(肺痹),其方由治疗五脏痹症的加味五痹汤(人参、茯苓、当归、白芍、川芎、五味子、白术、细辛、甘草、生姜)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黄而成。此方有补益肺气、活血解瘀通络、开郁化痰之功,既可通络达邪,使邪有出路,又可恢复肺络,促使其功能恢复。方中加入四君子汤,可益气健脾,培土生金,促进肺气的强盛;当归与川芎相须使用,当归补血活血,祛瘀不伤正,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与当归同用可通肺络,祛瘀血,调肺气通畅;白芍与五味子同用,敛肺阴,壮水镇阳;半夏与生姜合用,半夏味苦主降泄,生姜味辛主升散、一降一升,调理气机之升降,升清降浊,通调肺络。麻黄与紫苑、杏仁同用可降气止咳平喘,对毒热壅肺之高热、喘促有疗效;全方配合使邪毒祛除,肺络得通,肺气得降,为攻邪补正良方。
临床上,RMPP的表现比较复杂,往往虚实转化相兼,变化速度快,治疗须谨守“随证治之”的原则,以达到精准有效。在RMPP患儿临床上若出现因痰热胶结,热邪壅盛,肺气不宣,状热咳频,喉间痰鸣,胸腹胀闷,临证应加入清热解毒的药物辅助化痰通络,方中加入桑白皮、葶苈子、鱼腥草、百部等具有清热解毒,化痰平喘等中药缓解肺内重症表现。在现代研究中,清热化痰类中药在治疗RMPP中,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抗炎、降低患儿CRP水平、调节肌体T细胞亚群免疫平衡、抑制支原体活体的作用[10-12]。若血瘀阻滞于肺络较重,出现胸痛等症状时,加入活血解瘀通络的丹参、桃仁、赤芍等,在现代药理学中,活血化瘀药可抗炎抗纤维化,改善血液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的功能[13]。运用于RMPP中可减少肺不张、闭塞性支气管炎等发生概率,还可起到预防作用。热毒伤阴,患儿出现呼吸气急,痰少咽干等表现时,应用补肺益气养阴药进行佐治。在近代研究中,荣毅等[14]提出应益气养阴、培土生金,改善患儿肺发育受损,加入黄芪、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北沙参等益气养阴之品。
外治能达到增效的效果。外治法在中医上应用十分广泛,中药贴敷疗法作为外治法代表之一,在小儿肺炎的预防和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中药塌渍是中药贴敷的一部分,将药物研成细末,再配合姜汁等特制液体调成膏状,敷于湿啰音听诊密集处,使药物成分通过毛窍,直入气络血络,由表及里,循络脉传至脏腑,从而疏通经络,使肺瘀得除,从而扶正祛邪。肺与大肠相表里,敷胸膏中大黄、芒硝通腑泄浊,通过局部吸收达到通利肺气, 化痰祛瘀之功。在现代研究中[15],敷胸散的应用可减少炎症渗出,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缩短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内外合用促进患儿恢复。亦有采用拔罐法,一般选用肺俞穴和肺啰音密集处进行施术,患儿痛苦小且疗效较为显著,此法可促进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破裂并产生组胺类物质,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并可以加强新陈代谢,达到祛瘀通络的疗效。汪洪燕等[16]研究发现,拔罐疗法能缩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整体疗程和住院时间,患儿在使用拔罐法后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对于发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等均有明显变化。
目前,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认识尚不全面,发病机制也尚未完全明确,考虑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感染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黏液高分泌、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误诊误治等具有相关性。但其发病率仍处持续升高的态势,预后甚至影响患儿之后的生长发育。本文根据其发病特征和致病特点将其归属于“肺痹”范畴,分析其病因病机,通过标本同治,内外合治的治疗理念,期望减轻患儿痛苦,延缓病势发展,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