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帅,聂丽君
(1.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2.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思想政治教育靠人实施,以人为对象,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人文关怀以人为中心,致力于发挥个人主体性、激活个体向上性、满足个体需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进行思想引导的同时,关切人的生存与发展,建构人的终极价值,实现人的本源回归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人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充满了极其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思想精神,西方文化可以追溯人文主义的滥觞。这些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思想奠定了基础。
第一,自然属性。自然属性就是人的动物性。人需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才能进一步去完成社会化,否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因此,自然属性的个人满足是人文关怀精神满足的基石。
第二,社会属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变化着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应当着手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交往环境与过程,为良性交往关系造就条件。
第三,思想属性。马克思说:“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意识让我们可以判断、选择、体验,因此,让大学生体验正面的情感,享受健康的情绪,完善人格,充实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活动中升华个人精神属性。
第一,仁者爱人。以孔孟为代表提出的仁爱思想,处处流露着人文关怀的思想痕迹,尊重关爱他人应该是社会常态,基本素养。这并不停留在思想层面,儒家更是把它诉诸社会实践,力求大同社会。这毫无疑问是社会层面的人文关怀。
第二,孝行天下。孝不仅是家庭要求,更是社会道德。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长辈,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这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社会的人文关怀莫过于规范公民行“孝”,将人文关怀的精神注入家庭,代代相传。
第三,齐物平等。老庄思想的齐物论,追求一种形式的平等。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堪称中国民本主义的滥觞。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则追求一种无差别的爱,致力于形成全社会的人文关怀风气。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发轫于古希腊、古罗马。古希腊从宗教神学分裂出人学,经智者运动,古希腊三杰不断发展,确立了人的地位,塑造了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则大力宣扬人的力量,将人的地位从黑暗的宗教神学的十字架下解救出来。二战后西方的人文主义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存在不少问题,思想理论也是良莠不齐,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尊重学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马克思说:“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2]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意识到大学生的核心需要——尊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翻转给学生,渗透进大学生自我意识、自我变革、自我进步、自我评价的全过程。
大学生低层次的需要是高层次需要的基础,更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大学生的需要必然遵循这一规律,而我们关注大学生的实际诉求应该首先保障其物质生理需要,进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满足其精神需要。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研究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接受机制,”[3]受制于传统教育模式,教育者倾向知识灌输,缺乏对学生个性的了解与关注,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生成长过程。教育者应当在共性与个性之间找寻平衡点,重视大学生的个性追求,引导其追求符合社会要求。
第一,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为此,各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咨询体系。积极稳妥地处理学生心理问题。
第二,人际关系。多数大学生不擅处理人际关系,易产生矛盾冲突。因此,应教导他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平等宽容和谐的交往理念,合作分享共赢的交往方式,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第三,学习情况。大学生学习存在主动性不足,方向性不明,兴趣性不够,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应当引导大学生,强化主动积极性,指引方向明确性,找寻兴趣多样性,提升实效成绩性。让大学生基础学习扎牢、扎实。
第一,受到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4]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将人文关怀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与此同时一些高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采取相应措施,推动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积极效果。
第二,体系成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机制,教师队伍方面,理念先进,技能领先,人格高尚,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教学方面,成绩要求与人文素质并举,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将核心价值融入内心。专业融合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形成深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方面,高校结合办学优势,学校底蕴,地区文化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第三,实践历练。传统的人文关怀实践途径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才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包括社团、党团、竞赛、学术论坛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大学生能力素质,灌输了人文素养,又因为多样而频繁,针对性及效果性极强。同时各高校不仅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而且积极推进社会课堂,引领学生观察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开阔了大学生视野格局,又明确了大学生的时代责任。
第一,教育理念倾向共性,缺乏个性化培养
我们现在过于强调共性教育而忽视个性培养,是割裂了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之间联系的体现。让多数大学生很难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在教育过程中平衡共性与个性发展。从而使大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实现个人价值与发展。
第二,人文工作流于形式,缺少实质内容性
一方面是教学工作。人文关怀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是评优评先及贫困助学。这方面,学生反应强烈,存在评定细节模糊不透明,政策宣传力度匮乏,评定体系不健全等现象。因此,开展工作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第三,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削弱学生主体性
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清,片面强调灌输方法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思维的、有思考的发展变化中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
第四,片面强调知识灌输,忽视情感过程性
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多数师生关系感情一般,缺乏沟通交流,导致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交流,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开展。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未落到实处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系统化工程,单纯性理论说教无法获得理想教育效果,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部分教育工作者重视行为法规,忽视情感交流,进而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约束。大多数高校唯数据、唯结果,忽视学生情感价值表达,单一地割裂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
(2)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不够
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上,多数理论研究者着眼点放在“高大全”的分析上,理论研究理论,脱离现实环境,其结果就是难以得到基层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认可和共鸣。其次实践方式过于陈旧,由高校举办的人文关怀实践活动,形式浮于表面,内容缺乏深度,难以起到实际锻炼学生的要求。因此实践形式、范围、内容都有待研究创新。
(3)少数教育者自身人文关怀素养不高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素养是第一位的。遗憾的是,有部分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不高。集中表现在:理念缺失和能力不足。教育者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做一项产品生产,没有激发学生主体,唤醒自我意识。与此同时,缺乏进行人文关怀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能力。
(4)人文关怀的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
高校人文关怀机制,滞后于行政体制、教学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信息获取缺失、信息反馈落后、教育管理僵化。首先是信息获取。信息的获取渠道不够,教育者获取的愿望度不足,大多数信息来源二手,信息容易失真。其次是信息反馈。信息收集与反馈的来源是班干部及辅导员,而师生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流较少,信息反映不够及时。再次是教育管理。高校教育管理偏重行政化,管理模式僵化、死板,未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诉求,对学生缺乏平等尊重,一味强调学校权威,导致校生之间矛盾激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面临着变革挑战,只有将学科核心诉求与人文关怀理念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革与发展,使“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重视人的需求,实施人文关怀,帮助人实现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深刻认知人文关怀的重要地位,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
(1)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的内容,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5]而且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健全大学生人格心智,实现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
教育者需要把人文关怀渗透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创新教育方式,改变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合理诉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切实做好学生工作。首先是创新教育方式。开展翻转课堂,将课堂交给学生自我学习,教师引导课程进行,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是重塑师生关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自主性。再次是关注合理诉求。关注学生重视的问题,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最后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会理解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合理选择。
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理实一体已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展开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迫在眉睫。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空间巨大,有着丰富的领域,只有不断突破传统范式,提高理论研究深度,才能更好指导人文关怀实践活动。首先,建立高水平理论研究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立理论研究室,特别是引进学科带头专家,同时让优秀学生及教育工作者参与到理论建设当中,形成专家、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研究队伍。其次,建立高水平合作交流研究中心。各高校理论研究资源共同开发、分享、交流,建立资源共享合作基地,开展学术交流论坛研究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2)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教学研究
理论研究必须服务于实践教学。而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教学仅局限于课堂,未能深入社会领域。因此,人文关怀的实践教学需要深入社会领域,开展专业实习、理论宣讲、社会调查等活动,学以致用,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既需要科学的工作方法,更需要良好的人文关怀素养。这就要求教育者要重视情感投入,提高教育能力。
(1)重视情感投入
首先,要用情。爱心、情义是教师感染学生的重要法宝,师生关系要坚持爱与责任的原则,在学习、生活上无微不至、时刻关心学生,这样才能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其次,要用理。摆事实,讲道理是教育的根本方式,用情用心是对待学生的心灵,而用理教育学生,则可以让学生由衷敬佩、信任教师,使学生乐意自我教育、评价、反思,不断实现自我发展。
(2)提高教育能力
首先,观察能力。教育者必须观察学生身心、思想,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个性,因人制宜地开展教育。其次,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简单明快、生动活泼、真情流入的语言往往比文字更具穿透力,可以直击心灵,润物细无声般影响学生的思想,便于学生接受。最后,交往能力。大学生群体渴望爱与尊重,有着极强的精神满足需要。因此,教育者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明白学生的内心需求,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互动交流,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与理解。
完善的机制,可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协调反馈、疏导、管理的有效制度,可利用综合联动的方法,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机制途径。
(1)信息反馈机制
第一,实现互联互通的信息获取。例如,使用QQ、BBS、微信、微博等渠道让学生充分表达思想,加强师生双向交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第二,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反馈。信息反馈要坚持全面、客观、理性的原则,建立一支独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之外的一套信息反馈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高效、准确、科学的决策。
第三,形成灵活机动的信息传递。信息具有瞬时性、实效性的特征,因此,信息的传递应该以材料的变化而变化,做到灵活机动,始终保持信息的准确性。
(2)心理疏导机制
第一,活动参与。活动是大学生在校涉及的重要方面,可以开展学校论坛交流、主题性演讲与讲座、社团心理健康活动、宣传心理知识活动等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心理问题。
第二,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则更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它对于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习心理等心理状态的关注正好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为补充。”[6]建立一支校、院、班三级联动的心理健康咨询队伍,帮助大学生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学业生活问题、人生选择问题。形成良性的心理健康认知和心理素质。
第三,预防为先。定期开展心理问题普查工作和学生个人心理档案追踪,做好学生心理动态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做到未雨绸缪,防止心理问题扩大化。
(3)管理育人机制
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管理工作应该营造学生创新发展的轻松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管理育人机制的建立应该具备人性化、主体性、针对性、实效性。人性化地关怀学生的实际需要,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坚持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因人而异地选择管理方式手段,具体问题具体对策;实效性要求动态了解学生思想变化。
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供条件,因此需要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创建良好的制度、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和温暖的社会环境,在环境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1)打造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包括物质、精神两大类,物质文化环境需着眼校园基础建设,在物质环境建设当中融合校园人文关怀元素,发动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建设,营造师生满意的物质环境。精神文化环境需关注校风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这需要积极挖掘本校、本地区多方面,立体化的优秀精神文化。
(2)创建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制度环境
制度具有规范性、系统性的特征。制度环境的形成可以有效促进教育管理的效率,而且能够完成教育的预期目标。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的制度环境,首先需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其次需要建设高效合理的制度规章,最后,人文关怀的制度环境需要民主、公开、透明的让大家广泛参与讨论制定,共同建设制度环境。
(3)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人文环境
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理念、高尚情操、社会认知有着重要作用。在家庭方面,家庭结构是关键因素,因此家庭原生结构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理念,建立良好的代际关系,营造出温馨健康的家庭环境。形成风清气正、良性发展、和谐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追求合理的社会秩序,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