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21-03-25 09:40徐欢李淑娟兰水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情境

徐欢,李淑娟,兰水

(1.武昌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202;2.汉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212)

情感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单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应当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认知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情感教育是指通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互动,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行为,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情感教育是一种能够确保教育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驱动力,开展情感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人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情感素养,能够将情感教育融入课堂,使其具备强烈的情感感染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新时代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情感的认知,激发情感的认同,开展情感教育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思政课课堂单向知识传递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背景下,运用情感教学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情感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巧妙地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

(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情感的体验是不同的,而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博大精深,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击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的。情感教学作为高校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手段,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反复学习,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情感具有德育的功能。缺乏情感教学的思政课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无法得到升华,需要将情感教学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结合实际生活案例,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信念,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践行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从未止步,取得了十分骄人的成绩,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些共识,比如集体备课制度、重视实践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但是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情感教育的育人方式。特别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情感在场’”。[1]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思政课的“亲和力”关键点在于实施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才能提升育人品质、达到育人目的、顺应改革潮流。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情感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与知识教育相比,个人情感更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情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情感素养较低、情感元素挖掘不深、情感教育形式单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育必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情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在有限的课时内为了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往往会采取机械灌输,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诉求,造成情感流失。没有主动把情感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没有给予及时相应的心理疏导,也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的了解,从而导致师生之间存在隔阂,无法进行情感沟通。部分教师虽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诉求,但由于未能采取有效手段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导致情感教育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感素养较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学生对自我实现的渴望日益强烈,情感诉求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来回应学生的诉求。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情感教学理念陈旧、情感素养较低,没能有效地开展情感教学。部分教师仅限于在课堂现场交流,没有延伸到课外、线上交流。甚至部分教师存在着消极情感因素,“乌烟瘴气” 的负能量不时呈现,抱怨社会不公的话语频现课堂,对待时政的麻木不仁等等,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需求,淡化了思政课的理论导向作用。教师情感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效果,教师情感素养的低下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陷入枯燥无趣的沼泽。

(三)情感元素挖掘不深

思政课教材内容因其政治性、理论性较强,学生往往难以理解,难以完全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是客观事实,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思政课教材有着大量的、独特的情感元素,比如爱国元素、亲情元素、友情元素、创新元素等等。而大多数教师未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育人元素,更没有突出教材所蕴含的隐性情感因素;照本宣科,没有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采用的案例与时代脱节,没有选取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导致大多数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厌倦、抵触等负面情绪,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没有达到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培养要求。

(四)情感教育形式单一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情感教育大多利用自身的口头或肢体语言等形式来开展,根据教材内容采取诗歌朗诵、红歌齐唱、讲故事、演小品等身临其境的情景模拟形式较少实施。呈现出情感教育方法陈旧,情感教育形式单一,情感教育空间狭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单一的情感教育形式的弊端凸显。而教师借助新媒体、运用电子白板、好弹幕、投屏等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直观形象的强感染情感教学也略显不足。如何巧借新媒体之力来丰富情感教育形式,而又避免情感流失,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育的出路

情感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不可或缺,高校应充分重视情感教育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共鸣点,将思政课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体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关怀。

(一)以情生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感知力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主要侧重于国家政策宣传、理论知识讲解等认知教育,情感教育较为欠缺,需要在认知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功能,使思政课富有感知力。对于大学生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思维观念不断成熟,情感世界逐渐丰富,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思政课内容抽象,容易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用亲和、热情的话语体系和恰当的肢体语言将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思想道德传递给学生,在思政课堂教学环节中避免向学生照本宣科的灌输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讲授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选取符合社会现实的教学案例,积极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的共鸣之处,深入分析教材中的情感内容,结合学生的情感诉求和学习需求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教育素材,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回应学生内心想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出发点,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特征,使学生意识到思政课学习对于未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到思政课堂之中,提升思政课教学效率。因此,将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仅能丰富理论基础知识,使教育内容情感化,还能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知识的感知力,促使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为深刻的思想认知。

(二)以境育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力

教学氛围直接反映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在同一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感染。教师应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减少逆向情感、培养顺向情感,通过思政课教学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思维、学科背景以及发展特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展现情境、影视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表述情境、表演模拟情境等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于形象中说理,于情境中育情。[3]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收知识,产生情感共鸣。其次,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环境后,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表达自我的渴望,适当的给予其表达观点和内心想法的机会,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知识。最后,教师应在民主互动、和谐友好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树立“我要学”的学习观念,形成积极的情感认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以情入境,以境育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纪录片、五四运动周年纪念片等视频资料,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思政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以境育情让学生铭记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时刻牢记爱国精神。

(三)以行导情,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化力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验证。社会实践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拓展,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想要深刻理解思政课知识的本质,就必须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首先,高校应加大对育人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学习。同时,教师要正确看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协调两者的内在关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基于情感教育来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实现情感的升华[4],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会与感知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最后,坚持“知、信、行”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原则,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解除困惑、看清盲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还可以借助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拓展思政课实践内容,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开展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活动或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深入体会革命文化和精神,起到感化思想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四)以理动情,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召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要想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必须把握各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当前社会出现的焦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借助思政课相关理论分析并处理实际问题,以理动情,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首先,在教学态度上,教师应以真情动人,以真理育人,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坚定自身信念,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思政课,同时努力钻研思政课教学内容,只有将其研究透彻,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启发学生的思想。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运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讲知识、摆道理,提升思政理论说服力。教育背景相似、年龄相仿的学生之间通常拥有共同的话题,容易产生思想共鸣,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的代表,是值得学习的优秀模范,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头雁效应”,结合情感教学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收理论知识,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护患情境会话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