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化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下,由人们的某种利益要求而产生,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往往代表着某些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导向。作为时代发展的晴雨表,社会思潮反映了社会中或先进﹑或滞后,或积极﹑或消极的思想状况和社会心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逐渐成型,并对现实社会产生越来越强的影响力,各种社会思潮也开始进入网络空间寻求传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不仅改变了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也催生出了新的社会思潮形态,使其传播更加迅速﹑发展更为隐秘。在这一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的重要节点,他们的网络生活深受网络思潮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社会思潮主要是伴随着现实的社会问题产生,随着社会矛盾的升级和激化,人们的心理共鸣被激发,从而汇聚成为新的社会立场,最终通过思想综合,形成有目的的纲领。网络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和以上途径异曲同工,主要产生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和网络文化。
1.1.1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指网络媒体或自媒体对某些社会事件进行报道﹑炒作,导致该事件影响力在网络社会中迅速扩散,形成社会热点话题,从而引发网民的大讨论。在部分网民对该事件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评论和看法后,借助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裂变式传播,就可能形成一种一边倒的言论或思想。这种思想在被众多媒体和个人层层转发中,往往会对相关舆情事件产生重要影响,使该思想进一步发展和传播,最终形成一股巨大的网络舆情力量——网络思潮。当下,我国的网络监管系统尚不完善,网络环境中存在许多非理性情绪,容易在舆情突发事件中误导更多网民,使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呈失控状态,部分别有用心之人往往趁此机会蛊惑﹑煽动不明真相的网民将矛盾指向政府,挑动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1]。
1.1.2 网络文化
对网络文化的解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所有文化财富在网络时代中的体现;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2]。网络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如网络影视﹑网络小说﹑网络教育及网络语言,这些表现形式都会造成一定领域内的思想汇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1.2.1 宣传目的
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的传播和自我宣传,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网络思潮领袖为了追求自身的合法性,往往会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寻找与其宣扬的思想相近的观点和主张,以此摆脱自己的边缘地位,让思潮的受众注意到其所宣扬的特定社会思潮的政治价值和指导功能。但是,网络思潮不会甘于一直处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后,而会力求提高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地位[3]。
1.2.2 观点呈现
网络思潮的主体摆脱了传统社会思潮精英化的格局,网络思潮的拥趸可以在网络空间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使得网络思潮的社会影响不止局限于思潮领袖的观点和见解,思潮领袖在其中更多地发挥引导或煽动作用。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冗杂和观点多元化的特点,在网络社会中理性﹑温和﹑中立的思想或主张注定难以吸引大多数网民的注意力和兴趣。而各种片面化﹑极端化的思想,反而会引得大多数网民对此进行参与﹑表态,获得人们的注意力资源。在此形势下,一些网络思潮会刻意发表极端思想,甚至挑起意见争端,以此吸引人们的注意,获得曝光度和流量。
在猎奇﹑求异的网络环境中,越是极端的声音,反而越容易广泛传播并产生影响;越是中立的声音,越容易淹没在纷纷扰扰的信息洪流中。理性的声音由于不能得到大多数人反馈,便不愿在网上发表更多见解;极端的声音在大量的争论和曝光中实现了宣传和影响大多数人的目的,使互联网话语环境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群体极化现象。
高校是引领先进思想的主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4.5%,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在全部网民中占比最高,达到21.5%,学生在各职业网民占比中最高,达到26.9%,互联网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思潮聚集地。而高校学生作为网络上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在日常使用的网络平台上能够主动或被动地浏览到大量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及各式各样的网络文化,其中包含的网络思潮便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这些思潮往往带有各种极端性和片面性思想,真假难辨,价值观模糊不清,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理论核心价值观的稳固地位,并且传播扩散速度极快,思想政治工作者很难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防止学生受其影响[4]。在此环境下,部分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弱化,从而出现理想信念不稳固﹑诚信思维缺失﹑爱国主义思想淡漠等现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难题。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助长了部分大学生对诚信的违背和践踏,也对遵守道德的学生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网络思潮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与网络思潮的引导和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密不可分。作为网络主力军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而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对于涉世未深﹑自制自控能力差﹑缺乏正确三观指引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诱导堕落的恶魔,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等思潮诱使他们在金钱和道德的选择上迷失方向,从而走向深渊[5]。对于部分道德素质不高的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责任的不明确给了他们自由的空间,网络实名制的不完善﹑个人在网络社会中的匿名位置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发表极端的﹑不当的言论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推动某些网络思潮的传播和蔓延,造成恶性循环,破坏了有序的网络环境,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6]。
网络文化是网络思潮产生的重要途径,而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网络游戏﹑文学﹑音乐﹑影视﹑直播等媒体传播手段占据了大学生的娱乐生活,其中包含的网络思潮也对沉迷其中的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以网络文学和影视为例,这种随着经济社会和大众传媒发展而出现的新兴文化产业,是大众艺术趣味和网络科技发展结合的产物。这些新兴文化为了吸引受众,注定要不断降低欣赏门槛,制造话题冲突,以获得曝光度和讨论度,同时,也降低了大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水平。经典文学和影视作品因其在感官刺激和话题讨论度上的不足而被束之高阁,流行文化大行其道,而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和领袖便能以此为契机夹带私货,大肆传播网络思潮,其中不乏和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部分。监管部门的不力和大学生们对流行文化的盲目追捧使各种非主流思想迅速传播并蔓延,有些思想趁机冲击并淡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一再地冲破思维底线[7]。而网络游戏﹑直播等文化更是公然和金钱消费挂钩,引导大学生建立不健康的金钱观念和消费理念。
面对网络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必须加以警惕,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思潮,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优化教育环境,建立高校网络思潮主流阵地,利用多种手段创新教育方式,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帮助大学生理性审视网络文化及思潮,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