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成功之治

2021-03-25 02:42张立鹏邓怡瑄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正义个体

张立鹏,邓怡瑄

(1.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213001;2.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P70)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赋予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新的时代课题和时代内涵, 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引领人民走上美好生活。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中, 我们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和新征程,不断谱写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篇章,进而彰显出中国之治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在开辟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路向的过程中,我们既注重国家顶层制度设计整体性推进、 社会导向层面差异性实施以及个体层面差异化达成,又强化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的融通合一,反映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

一、顶层制度设计整体性推进,彰显出政治正义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立论根基。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通过共建、共享、共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这是最大的政治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正所谓‘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 失民心而已! ’”[2]进入新时代,我们恪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明的方向和道路, 在推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牢记政治变革和政治正义的终极因素应从所处时代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寻找。 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我们在顶层制度设计中践行“区别于以往少数人的运动”,在经济运行中不断确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P4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顶层制度设计:“总体布局是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恪守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为民的崇高品质, 注重发展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体现出成功之治的中国智慧。“五位一体”总布局绝非简单的累计叠加,而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五位一体”总布局作为体系化有机整体,并非是固化不变的模板和范式,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4]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整体性推进, 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融合为相互关照、相互促进的内在有机体,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表现为“同向共生”的关系,使“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有了现实的土壤,开辟出新时代人的发展崭新道路。首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整体性推进,紧紧把握“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关键要义,不断夯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物质基础。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5](P171)其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根植于政治文明建设自我完善和自我健全之中。 新时代协商民主政治形式的吐故纳新,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促成利益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筑牢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根基。 再次,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弘扬新时代主旋律的精品文化海量般涌现, 不断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厚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文化根基。而社会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 社会发展表征为人的发展依托场域, 而人的发展则作为评判社会发展的关键“风向标”,在社会建设的“良序”发展中,使两者有机“黏合”。 最后,新时代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紧扣人和自然为“生命共同体”的哲学意旨,注重全体社会成员生态权益的共建、共享,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植生态权益之基。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坚守人民立场的事实,深刻回答了在中国走向“强起来”的征程中,发展究竟是“为了谁、依靠谁、发展谁”这个根本问题。“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从战略目标到战略举措,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为抓手, 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着力点,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个全面”解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推进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着重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目标与手段的完美对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内嵌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蕴涵,一方面“全面小康”覆盖群体是“全面”的,是绝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 另一方面是建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小康。 “全面深化改革”则以高度的政治站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为目标, 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科学决策,运用全局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 不断开拓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全面依法治国”坚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着重强调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法治建设的主人。 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是法治建设的主体,将人民利益、 人民愿望、 人民权益和人民福祉统一起来,通过法治的治理方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 “全面从严治党”着重理顺党的宗旨与人民利益的辩证统一, 牢记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财富,以自我革新、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同时,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新时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标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和主攻方向,为共享发展筑牢了根基, 真正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关切, 切实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参与感, 明显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各项工作评判的参与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 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 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6](P117)

二、社会导向层面差异化推进,体现出社会正义

基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实然态势,社会发展理念必将与时俱进、不断深化。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传承和当代写照,是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的现实表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为什么人的问题, 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7]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呕心沥血的艰苦探索,扬弃苏联集权模式,成功建立并打造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发展模式;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紧扣社会主义本质论断, 以改革创新精神开辟出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成功范式;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为核心要义,注重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同频共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秉承科学发展的全新模式, 大力推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脉络,旗帜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既注重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的整体性达成, 又客观正视不同个体各项权益获取的差异化现实,在整体性达成和差异化推进相统一中,彰显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正义。

然而,在特定社会时期内,市场经济推崇效率优先的内在机制, 无形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的竞争, 社会表征为同质性同一和对抗性斗争之间的差异性社会。 这种差异性社会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物质上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趋向一致,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表现为若干的差异……它既不同于同质性社会, 存在着物质利益的种种差别和利益对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利益集团的分层;又不同于对抗性社会,因为在大部分条件下,物质利益不表现为对抗,只表现为差异。 ”[8]新时代必须正视差异性存在的客观现实, 在差异性发展中达成发展的同一, 才能不断协调和修正人们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生态权益等层面的差异性需要, 才能使整个社会有序向前发展, 才能确保“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得以确证。当然,人类社会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 一味强调社会层面的绝对公平、平等,忽视发展的“和而不同”,只能导致发展效能的低下,人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新时代在顶层制度设计中, 我们应注重公平正义的整体性、制度化设计,也需正视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及社会成果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性。进入新时代,社会群体获取自身发展的各项权益依旧呈现出不同的层次, 人的全面发展依旧表现为动态的发展进程。这种差异性发展样态,既科学遵循唯物辩证法不平衡原理,也理性反映了个体发展的客观事实。社会群体差异性发展的现实, 只要不危及发展公平,必将存在容纳其发展的空间。 当然,一旦这种差异性发展危及社会公平亦或损坏社会稳定的根基,政府必将通过国家调控的杠杆作用,通过对公共产品和社会财富的供给、分配改革,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确保发展的社会正义。

诚然,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设计的理想社会论域中, 差异性发展样态绝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样式,必将被未来“大同”社会所替代。一旦将研究视域聚焦于当代中国最大实际——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与人之间因能力差异、先天差异而导致各项发展权益获取的差异,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凡是合理正义的差异性权益理应得到尊重和认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出现的类似特例,同样需得到尊重和认可。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定历史阶段人们差异性权益获取现状的漠视,只认同绝对同一而忽略动态差异, 这绝非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终极正义。因为,社会群体和个人基于先天因素亦或后天发展因素等影响, 必将表征出千差万别的发展样态。 一旦对人们差异性发展样态置若罔闻,只追求绝对的公平、正义,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 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低效,最终危及整体的发展正义。 当然,这种差异性只适用于一定范围和时期, 必须通过差异性正义和同一性正义双重正义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只强调差异性而忽视同一性,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只表现为对抗竞争和发展差异的关系,而没有平等和互助的普惠关怀, 绝非人类发展之最高正义。另一方面,通过差异性和同一性发展正义的双重推进, 让率先发展起来的社会全体亦或先进个体起示范和表率作用;同时通过先进促后进、示范除短板,真正达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差异性和同一性双重正义的推进, 既符合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现实样态, 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样态, 反映出中国之治的哲学智慧和政治担当。

三、个体发展差异性达成,表征着个体正义

从个体发展的向度审视,每一个“现实的人、具体的人” 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笔下以及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所聚焦发展的对象。 人作为自然之物,并通过“社会提升”表现出鲜明的社会属性。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P501)个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往往表征出个体能力差异和社会交往能力差异, 这种差异既源自于先天素质的差异也有后天因素的深刻影响。在特定社会发展时期和阶段,个体参与群体交互活动,总是处于局部的、相对狭小的地域,人的发展水平、 层次总受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往水平的限制。而且,个体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基于社会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因素的影响, 个体之间总因利益之争而产生摩擦和冲突,人的发展样态产生对峙和分化,彰显出鲜明的差异化特征。为此,个体发展应在“善治”制度的引导下,加强同其他个体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并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10](P382)

因此,新时代在推进“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伟大举措中,高举“制度之善”的鲜明旗帜,理性审视个体发展的差异, 进而探索消除个体差异之道。从个体发展正义的理论溯源看,马克思意识到人的“天生素质”具有鲜明的差异,进而影响个体的发展水平和层次。马克思在论述奴隶劳动时,明确指出:“奴隶像动物一样, 已经满足了自己必要的需要……能否充分推动他提供劳动来抵偿这些生活资料, 这取决于他天生的素质。 ”[11](P222)作为现实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 人与人之间本义上是“不同等的”,个体呈现出差异性是客观必然。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世上也绝没有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完全等同的人。恩格斯晚年就指出个体发展绝非“绝对同一”,而是存在客观“不平等”,“两个人甚至就其本身而言,在性别上可能就是不平等的”。[12](P1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守制度之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发展的最高要义。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理路审视,党的执政要义和初心使命说到底是将人民的利益置于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切发展都“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 新时代践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发展理念,尊重并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性,通过包容和谐的发展方式,达成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融合。 当然, 承认个体发展的客观差异性, 关键更在于在差异与同一之间寻求辩证的平衡点。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12](P109)新时代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遵循中必须坚守个体发展正义, 在具体实践路向中我们既正视个体发展差异化现实, 又在把握差异发展的实然状态不断走向全面发展的应然样态, 达成个体层面发展的正义。

总之,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对以往一切发展模式的超越, 恪守个体发展正义的价值原则。 以历史坐标锚定人类社会过往几百年的发展图谱,一直自诩为人类社会“终极”发展的西方模式也在不断的切换和完善之中。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走出二战的阴霾,将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增长点,普遍遵循“以经济增长”为中心。 然而,“资本逻辑”的发展方式只着眼于经济增长和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 而忽视对资源无限攫取以及人口急剧增长问题, 严重损害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 进一步加剧个体之间发展的差异。上世纪七十年代伊始,西方社会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亦提出社会制度的良性变革,力求消除社会发展的“裂痕”。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发展模式再次发生转化,愈发关注个体发展自由和个体发展权益。然而,这些发展取向的变化和转向更多充斥着抽象性、说教性和空洞性。进入21 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次贷危机和国家主权危机, 更加凸显出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内在性危机, 我们对于津津乐道的西方模式愈加需要理性界定和厘清。 在充分汲取西方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 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采取渐进式的改革,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整体性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彰显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成功之治。 “这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现代化道路。”[13]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崭新发展模式, 也是书写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篇章, 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宣言书。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 明显区别于西方社会倡导的以资本逻辑的现代化道路,是获得民众首肯、民众支持的现代化道路,充分体现出发展的个体正义。

四、成功之治的价值蕴涵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既传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要义,又开拓了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境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为了谁”“由谁共享发展成果”等系列时代问题。 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明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航行和图景, 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人民立场的新境界,开辟了共享发展的新篇章。

首先,彰显人民立场新境界。“能否在理论上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谋划发展,在实践中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发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根本区别。 ”[14]同时,也是区分政党阶级属性和执政正义的显著标识。 “为什么人的问题”已俨然成为检验一个政党成色的价值准绳。 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人民情怀, 将人的发展问题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 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明确指出, 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为了筑牢政党长期执政防腐拒变的堤坝,摆脱执政“历史周期率”的窠臼,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5](P257)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同志亦鲜明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党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支持和拥护。 在世纪之交之际,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秉承“人民立场”的科学要义,用“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标准,并以此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办实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至崭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人民立场作出了创新性和时代性诠释。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书写“以人民为中心”的崭新时代画卷,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既注重理论与价值契合,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6]话语表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根本依循是“为了人民”,价值评判主体也是人民。 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评价和认同应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一切工作部署以及理论制定与宣传是否达成“正义” 的基本准绳和要件。 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恪守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弘扬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断书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美篇章, 进而彰显出人民立场的新境界。

其次,开辟共享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坚守“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是对西方当代发展理论的超越和扬弃。 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源流只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 认为资本和技术才是财富增长之源,发展的取向只求效率忽略公平。 因此,发展的价值导向必然会“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经济危机频发,两极分化,公平与效率尖锐对立”[17]。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活的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展开了批判。马克思以辛辣的文字,进行深刻的批判:“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 ”[18](P90-91)诚然,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 使整个社会财富急剧增长, 但却引发广大无产者同有产者之间物质利益的分化, 绝非是人类发展的正义选择。 新时代我们走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 将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放置于发展的首位,既摆脱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路径依赖”,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为全球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的发展方案牢牢根植于中国大地, 将发展的原生动力厚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发展主旨始终坚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社会、政治、生态等方面的权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发展成果共享的公平性和正义性;不断增进民生福祉,避免陷入西方式发展陷阱。

新时代我们秉承发展成果共享的伦理正义,实现对以往一切社会发展理论的超越和扬弃,彰显了深刻的价值蕴涵。然而,理论的实践张力还需在现实世界得到检验和确证。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需不断推进发展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建、共享,在实践维度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的内在需要。当然,现实举措需直面回应人的发展的现实样态, 在差异性社会中达成发展成果共享的正义性, 必须通过差异性共享和正义性共享共同推动。 针对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的现实样态,我们更需注重统揽全局,通过正义性共享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大局。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人民群众由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必将拓展至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层面的整体性追求。 基于社会区域发展差异、 地理地貌差异以及个体能力、 素质的差异性, 各个社会成员在获取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等方面必将存在差异性和动态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精准把握共享发展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同时深悟化解差异共享的现实之道,逐步走向“事实”正义,才能最终走向发展“大同”。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正义个体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法律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