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的人民性意蕴及时代传承探微

2021-03-25 02:42陈苏珍潘玉腾
关键词:人民性前辈家风

陈苏珍,潘玉腾、2

(1.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17;2.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365004)

习近平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强调: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1](P356)红色家风也称为革命家风, 是革命前辈教育亲人的理念和方法。 革命前辈将马克思主义家庭文化建设思想融入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家风形态中形成的红色家风,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的典范。 革命前辈通过家风建设将人民性融入日常生活实践, 其中凝结着党领导人民所创造的优良传统, 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文化载体。 人民性体现了红色家风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在革命家庭的亲情和关爱中诠释着共产党人的道德风范。 发掘红色家风的人民性意蕴有助于深刻理解红色家风的丰富内涵, 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实现红色家风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一、红色家风人民性的历史生成

革命前辈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在对广大人民艰难困苦生存境况的质朴观照中,历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 他们在家庭文化建设实践的传承和磨砺中, 不断丰富发展红色家庭教育理念, 汇集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共产党人家庭文化建设思想体系。

(一)红色家风的人民性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革命前辈在红色家风建设中把对社会现实中个体的人的关切升华为对人民群体的现实观照, 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赋予了红色家风人民性的理论品格。 人民性是红色家风区别于其他家风形态的重要特质, 这种特质使得革命家庭的奋斗目标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紧密相连。 革命前辈齐家实践的目的已突破了追逐个人和家庭利益的狭隘思想, 明确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人民群众和人类社会的真诚关切与无私奉献。

首先,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引导革命前辈在生活中正确处理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陈云说过,有家庭负担的人,在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有冲突的重要关头,“必须赖于革命理论和思想去克服个人利益的思想”。[2](P36)这种“革命理论和思想”就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共产党人只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辨证处理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高了革命家庭成员的理论素养, 促使他们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1929年,革命先辈何叔衡在给两位兄长玉书、玉明的家书中写道:“咒骂您的,到了您的兄弟妻子时;欢迎您的,自然要扩大到世界全人类”。又云:“贫穷、饥饿、纷乱、压迫四者,是一人的鬼门关,是众人的安乐园。 我由此想到我一身一家的事, 即怡然处之了。”[3](P595)可见,革命前辈在看待个人和家庭所面临的困境时, 将其放置在整个社会的苦难背景之下,他们宁愿受兄弟妻子的“咒骂”和埋怨,也要投身为“世界全人类”奋斗的革命实践。 何叔衡留下了不朽的红色家风名言:“只望活着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 ”[3](P596)何叔衡在家书中传达的这种“真活”精神就是他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他否定了只为追求个人生活安乐的落后思想, 认为只有为“世界全人类”的幸福生活而投身革命实践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再次,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引下, 革命前辈的齐家实践致力于打破封建家长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 他们在家庭场域传播着坚定的革命意志, 引导家庭成员深刻认识到,只有对旧社会全面彻底地改造,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生活。 这种彻底性的实现必然包含着对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的变革,这在革命实践层面表现为摧毁旧社会腐朽的婚姻制度,主张婚恋自由的理论宣传和革命引导等内容。

(二)红色家风的人民性源自对群众生存现实的关切

革命前辈作为红色家风的创造者, 也是党的组织者和较早加入共产党的人。 他们胸怀国家与人民,突破个人和家庭的局限,看到近代中国广大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将个人和家庭命运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将为群众奋斗的事业置于个人与家庭幸福之上。 革命前辈自身坚毅的品格和为国家、 民族和人民的幸福奉献一切的精神, 为红色家风人民性的生成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首先,在家风建设过程中,革命前辈将对家人的爱与眷恋升华为对广大人民的深情关切。 周恩来的乳母蒋江氏经常将年幼的周恩来带到自己家中,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穷苦人家的孩子,感受底层人民生活的状况, 并与他们建立了亲密真挚的感情,触动他关注人民生存境况。 周恩来曾说:“我的奶妈把我带到大运河边她自己的家里。我从她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她教我大公无私。”[4](P13)革命前辈正是在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中,看到了个人“小家庭”的幸福生活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全社会“大家庭”安定的基础上。其次, 红色家风把尽忠于人民视作人生的奋斗目标。 朱德曾说:“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5](P116)红色家风将对亲人的关爱转化为对人民的热爱和为人民而奋斗的精神, 将对人民之贡献视为对亲情的回报。再次,红色家风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追求进步的动力。 革命时期大量的红色家书集中展现了革命先辈和革命英烈将人民解放事业置于个人和家庭的安逸生活之上的价值追求, 这些革命前辈带着对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责任和使命, 寻找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 赵一曼在家书中和母亲说到:“你的九儿在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上。 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 而且这块肉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 ”[3](P613)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迫使革命前辈不断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这也构成了革命时期红色家风建设的主题之一。

(三)红色家风的人民性熔铸于革命生活的实践历程

红色家风伴随着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历史而形成,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革命时期加深了革命前辈对严酷社会现实的批判,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才能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正是有这样伟大且坚定的理想信念, 革命前辈才能在家风建设中, 始终如一地以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情操来感染身边的亲人。 承载着革命前辈共同的革命经历、革命目标和革命追求的红色家风,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在家庭领域的实践锻造和理论传承。

第一, 红色家风的人民性形成于革命前辈追寻理想信念的生活历程中。 1922 年欧洲留学期间, 周恩来在给友人的信中明确表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它)宣传奔走。”[3](P145)周恩来1917 年在日本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到欧洲留学期间,通过对欧洲各国革命的考察比较,使他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红色家风人民性的思想意蕴也伴随着革命前辈对革命道路的实践探索而不断丰富。 第二, 红色家风的人民性形成于革命前辈的革命实践中。 旧社会生活的苦难激发了革命前辈反抗压迫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朱德说:“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 虽然自己不富裕, 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5](P113)朱德的家庭经历了被迫退佃分家的悲惨遭遇后, 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的反感以及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的事实启发了他“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5](P113-114)。 朱德由此下定决心走上了革命道路。 第三,红色家风将革命前辈个人的理想追求、价值理念、生活经验、学习心得、人生体悟等以家风建设的形式传承, 是革命前辈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培育和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 革命前辈有着共同的革命经历和理想追求, 他们的家风建设中闪烁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整体性、普遍性的思想文化价值。

二、红色家风人民性的现实表征

红色家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人民性的思想内涵,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理念。 革命前辈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家人扎根群众、深入基层,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一)以传播信仰火种的初心使命彰显人民立场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没有这样的信念, 就没有凝聚力。 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6](P190)邓小平教育子女时常说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7]形象且质朴地表征了红色家风的人民立场。 革命前辈在家庭中播撒“初心”的种子,将人民立场植根于家风建设中。这样的家风教育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伴随着革命前辈自身追求革命理想和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革命前辈以自身言行做出表率,让亲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 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种家风濡染具有生动的感染力,使得人民立场不再是一个止步于理论的概念, 而是可以立足于现实生活实践而获得的品格。

革命时期红色家风对信仰火种的传播投射出党领导人民群众谋求国家独立的历程。 革命前辈是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群体, 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后, 他们必然在最亲密的家人中传播信仰的火种, 家庭成为革命理论传播最初的天然场域。 革命前辈在家风建设中进行革命理想信念的传承教育,传播着革命的火种。毛泽东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革命家庭, 毛泽东常常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给家人学习, 向他们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毛泽东的影响和帮助下,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先后加入了共产党, 一直追随毛泽东从事革命事业, 直至二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无所畏惧地说道:“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8](P103)为了革命事业,毛泽东一家牺牲了六位至亲,分别是妻子杨开慧、二弟毛泽民、三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建、长子毛岸英、侄儿毛楚雄。 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甚至宝贵生命,是革命前辈革命精神的体现,也是他们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写照。

(二)以恪守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涵育革命道德

革命前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融入红色家风建设中, 涵育以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最终目的的革命道德。 革命前辈通过家风建设所阐扬的革命道德饱含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形成了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力量。1939 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将“为群众服务” 的具体情况作为吸收知识分子入党的一项标准。[9](P619)红色家风的人民性彰显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革命前辈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教化中,通过“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涵育“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革命精神,让家庭成员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9](P660)革命前辈把自身和家庭成员都视作人民的子弟。红色家风教导亲人投身革命,将生命完全献诸革命事业。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毛泽东第一个带头把儿子毛岸英送上战场。 毛岸英牺牲后, 他的妻子刘思齐曾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毛泽东却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10](P124)然后在文件上写下“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 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 ”[10](P123)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红色家风把人民性的发扬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怎样为人民服务”等问题。 1955 年,刘少奇在家书中语重心长地教育儿子刘允若:“如果你要对祖国有所贡献的话,仅只掌握了技术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为人民而学、为人民而工作的观点, 还要取得人民对你的信任。 ”[3](P255)邓小平的子女谈到父亲留下的家风是“无私无畏”。[11](P33)邓小平充满波折的一生可以用“三起三落”来形容,他无论是身处在“起”还是“落”之时,都能胸怀坦荡,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奋斗目标,丝毫不因个人得失而动摇。 红色家风中“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无私”的最高境界。即使儿子邓朴方因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牵连而致使残疾,邓小平在悉心照顾儿子的同时,仍然鼓励他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争取能为国家做贡献。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表征着红色家风不谋私利的纯洁性。

(三)以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磨砺意志品质

红色家风重视通过“扎根群众”以磨砺意志品质, 让理想信念内化为自觉践行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品格。 红色家风尤其倡导不让子女留在身边过舒适生活, 历来要求他们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广大的农村和基层去接受锻炼。1965 年,朱敏在父亲朱德的鼓励下,到山西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朱敏患高血压病,但她仍然向组织表示,坚决要下到农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农村锻炼期间,朱敏的一只眼睛患病,因晋东南农村条件差,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只能摘除。朱德知道后,鼓励女儿说:“你虽然失去了一只眼睛,但你了解了中国的农村。 ”[12](P17)红色家风之所以感人至深, 正是因其展现了革命前辈踏实走群众路线, 为了人民的事业, 甘于奉献青春、热忱、健康甚至生命的精神内涵。 这种精神成为共产党凝聚民心的独特力量。

红色家风鼓励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与研究,在人民中寻找答案,把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成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办事情是革命前辈在活动中践行群众路线的质朴表现。 习仲勋被毛泽东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13](P72),他曾提出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 不当“官”和“老爷”、走出“衙门”深入乡村的群众路线。习仲勋在革命斗争中凝练而成的人生箴言是:“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14](P628)快乐奋斗的精神不仅来自革命前辈具有宽广的胸怀、 公正无私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更是革命前辈在扎根群众、 紧紧依靠群众的过程中获得的伟大力量, 感受到爱国为民和求真务实的快乐。 习近平在给父亲的家书中称道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14](P643)2015 年,习近平在陕北考察之时,依然十分感慨在陕北梁家河的知青岁月里, 深入农村和基层群众的实践经历带来的成长。 七年艰苦的农村生活磨砺了习近平“能吃苦、干实事”的意志品质;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实践让习近平学会了怎样联系群众,了解群众,做群众工作,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5]正是在红色家风的熏陶下, 坚持走群众路线磨砺了青年习近平的意志品质,涵养了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

三、红色家风的时代传承

把握红色家风的人民性意蕴,凸显融入人民、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 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的关键所在。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根据新时代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实现红色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得以凝聚。 新时代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要围绕廉政建设、 铸魂育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发挥红色家风在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助力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的重要作用。

(一)发挥家风与党风政风同构的廉政建设育人优势

革命前辈“一切为民”的行事风格体现了红色家风与党风政风的同质同构。 红色家风的人民性意涵和新时代“执政为民”的廉政建设理念同根同源。红色家风承载着革命前辈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真实经历。 从红色家风这一特殊的历史视角可以看到,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执政优势。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 ”[16]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人民的权利, 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发掘红色家风中蕴含的革命前辈对人民群众忠诚的品格, 对人民事业敬业奉献的精神和不搞特殊化的价值理念, 对新时代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首先,红色家风倡导廉洁自律,以家规约束家风。 红色家风建设的重点之一在于防止权力的家庭化。 红色家规以“为人民服务”进行价值观的精神洗礼, 其实质是红色家风关于制度建设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领域的投射。如毛泽东处理乡情、亲情、友情的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为亲撑腰”、周恩来制定“十条家规”、朱德要求子女“接班不接官”、彭德怀对亲友奉行“近水楼台不得月”原则、陈云要求家人坚持“三不准”原则,“不准搭乘他的车;不准接触他的文件; 子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习仲勋教育子女“勤俭持家,低调做人”等。 其次,以红色家风建设助力党风政风建设。 习近平多次对党员干部说:“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 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1](P165)红色家风的人民性有利于加强新时代廉政教育和敬业教育。 通过红色家风中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事例, 把弘扬红色基因与加强廉政建设相结合,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新时期党员干部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使党风和政风得到净化和改善。再次,以红色家风涵养社会新风尚。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加强廉政建设取得的成效使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节节攀升, 这有力地证明了让群众享受到廉政建设带来的“福利”,能够极大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党员干部家规严明和家风纯正必然有助于党风廉洁和政风清朗, 对广大群众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形成诚信、公正、爱岗、敬业等良好社会风尚。

(二)传承红色基因凝聚铸魂育人的文化力量

红色家风以传承与弘扬红色基因赓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宝库, 也使得家风这一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并未随着传统社会的消亡而走入历史的教科书, 仍然以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活跃在革命家庭场域, 并在新的时代以全新的姿态得到传承和弘扬。 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能够增加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故事性和体验性,避免了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说教化。”[17]红色家风是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的表达, 是革命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承续。 人民性价值意蕴的发掘凸显了红色家风在新时代的社会教化意义。 红色家风是党的育人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家庭日常实践领域的延伸。 红色家风所承载的中国革命历史是铸魂育人的最好营养剂。 人民性激活了红色家风话语的时代价值, 有助于实现革命道德教育由传统话语向日常生活话语转化, 以提升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首先, 红色家风以人民性凝聚起丰富的育人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18]革命前辈通过红色家风建设,将育人目标融汇在理想信念磨砺、道德品质培育、行为习惯养成和实践能力提升中。当前, 时代新人的培育目标和红色家风的教育目标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同我党的育人目标一脉相承。实现红色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和价值旨归。其次,革命前辈以人民性融入家风育人实践。 红色家风的发展历经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 伴随着革命前辈的齐家实践经验而不断丰富, 党的价值观教育理念也经由家风的形式得以延承。血缘亲情带来的天然权威性,使得家庭成为最能塑造品格和涵养价值观的场域。革命前辈通过家风的濡染与感化以培育家庭成员的革命价值观。 红色家风是共产党人铸魂育人价值理念的历史性集合,具有对时代新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涵育功能。再次,红色家风以人民性引领铸魂育人的实践方式。红色家风秉承“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公仆本色,有利于时代新人从中获取精神养分,学会正确处理个体同他人、个体同集体的关系。 红色家风以日常生活实践养成的道德培育模式, 包括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亲情感化与严格家规相结合、说理训诫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追求进步与联系群众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经验, 都值得借鉴。 以弘扬红色家风来传承红色基因,能够“实现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互相协作、互相补充,熔铸教育共同体的正面育人力量。 ”[19]

(三)构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红色家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发扬。毛泽东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0](P1031)革命前辈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通过红色家风建设,使得“人民”的概念具体化。从日常生活理论上建构了人民性,使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和人民价值论等通过家庭场域从宏大的理论体系走向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

深刻解析红色家风蕴含的人民性思想意蕴,我们会发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是空泛的理念,而是日常生活和家庭建设实践中彰显的初心和使命。第一,红色家风展示出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关心。 正如毛岸英在给表舅向三立的家书所说:“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戚在内。”[3](P2002)红色家风建设秉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把家庭视作历史范畴, 其最终目标必然是突破传统家庭亲缘的局限, 以构建发展成果由全社会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为目标。 人民性引领着红色家风的发展从家庭延伸至社会领域, 试图将个人小家庭建设与社会大家庭建设在范围、方法、 目的等方面不断地相互补充并实现更多的融合。第二,革命前辈重视把劳动光荣的朴实作风和工作任务中的责任担当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实现传承。 1949 年,董必武在给侄子的家书中说,“社会上有一种很陈腐的甚至很坏的旧观念就是鄙视劳动,认为不劳动而能生活,生活得比劳动者还好才算享福。 革命了,必须纠正过来,我们应该以劳动生活为光荣。 ”[3](P677-678)劳动是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美好生活创造的主力军必然是广大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他们通过参加生产劳动以学到知识、增长才干、锻炼品性,提升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第三, 红色家风以人民性构筑起连接“民心”和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桥梁,成为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价值理念的源泉。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1](P53)红色家风因人民性而着眼于社会主义“大家庭”建设,正体现了尊重人的发展权利的时代趋势和世界人类文明的基本走向。 十九大报告号召全党要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 红色家风是红色基因的活体传承, 立足于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 投射出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由此, 人民性不再是空洞的口号或一个抽象的、 玄奥的概念,不只停留在口头上、 止步于思想, 而是切实浸润于为构建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而奋斗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人民性前辈家风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勤劳节俭传家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家风伴我成长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