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娟, 张成飞, 周 宏, 王文宝
(1.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党群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2.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800)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在此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加之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战略,更是对全社会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布置了新的任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校应当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对于石家庄市加快构建“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Edgar提出组织文化四层次理论,将组织文化分为第一层物质文化、第二层行为文化、第三层制度文化和第四层精神文化[3]。创业文化属于上述文化范畴,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创业物质文化,是由社会向创业群体所提供的物质性支持与帮助;二是创业行为文化,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价值选择与行为方式;三是创业制度文化,是指创业者与社会管理者在创业发展过程中共同制定并遵守的行为规范;四是创业精神文化,是指创业群体在创业过程中长期思维活动所形成的精神产品[4]。研究人员认为,创业文化的本质是文化,即创新创业主体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物质基础、行为制度及其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总和,可以分为创业物质文化、创业行为文化和创业精神文化三个方面[5]。创业文化是促进创业的精神动力,代表创业参与者的思想意识,包括创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创业文化与创业主体相互影响,创业主体在实践中对创业文化起到补充和完善作用。
高校创业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一种形式,是创业文化在高校的具体表现。创业文化在高校表现为以创新为主流,强调创新思维和实践。高校创业文化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对高校学生的创业实践具有价值和行为导向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中国高校的创业文化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属性,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为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大国工匠提供精神支撑。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造和创新为根本,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大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业[6]。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通过校园文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活跃,对创新创业起到促进作用。在集体生活和学习的前提下,大学生更容易找到在创业方面志同道合的人,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发挥团队优势,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潜能。与企业文化相比,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更加注重大学生精神方面的先进性,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构建创新创业文化,开展更加深入和持续的培育活动,使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更加稳定,心态更加成熟,使创新创业活动更加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具有教育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能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产生更为持久和深刻的影响。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丰富教育内涵的重要手段。高校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能够丰富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创新创业内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实践的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创新创业文化的认可和接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进入职场后的创新竞争力。
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省会,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落户石家庄,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联动机制形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石家庄市与北京市、天津市的联系更密切,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互动更为频繁。石家庄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方面具备传统优势和产业潜力,在疏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进程中能够高质量承接相关产业、技术和人才。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7]。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政策,要求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演练与实战平台。石家庄市在此背景下,在支持创新创业、发展新兴产业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石家庄市政府在2015年《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15条政策措施,包括构建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培育创业主体,吸引高端人才来石创业创新,培植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创业创新产业园区,壮大创新型企业,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做强创新服务平台,成立创新金融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强统筹协调和责任落实,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环境,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加大创业创新宣传力度等,在此基础上,出台了17个实施细则、管理办法等[8](见表1)。很多项目驻石高校都可以参与其中。这些政策支持为石家庄市区域内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表1 石家庄市支持创新创业相关实施细则、管理办法一览表
石家庄市跨太行山和华北平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涌现出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形成了能够传承的精神特质。例如,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提出的“两个务必”以及“赶考精神”;井陉县人民在修建绵右渠形成的“绵右渠精神”和修建县域公路形成的“天路精神”,这些都是石家庄人民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精神的代表。当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具备很多优势,比如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在鼓励创新创业,同时大学生文化水平和思维方式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都占有优势,但是部分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生活经历,艰苦奋斗的意识有待加强,参与社会实践较少。将石家庄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动教材,使其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支持高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解决高校创新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促进高校以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产业研究等形式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在政府主导下,高校积极与企业对接,搭建创新创业信息化平台,引进天使投资和风投机构项目资金,建设技术合作研发和转化平台,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以及企业的市场、资金优势,使研发项目尽快转化为成果,体现其市场价值,为创新创业积累资金,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政府、企业和高校的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学结合,与创新创业实践相关的诸如交叉学科的教学组织、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校企合作的商业策划等方面的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议高校在课程设置时,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学生学业重要考核内容,优化教学体系,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知识学习相融合,以专业学习促进创新,以创新引领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创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在创新创业体系课程建设过程中,建议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加入创新创业元素,通过公共课和必修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专业课中融入创新创业精神。增加实践课比例,允许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免修部分的理论课程或实行学分互换,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渠道,挖掘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师队伍在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相关培训,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研发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通过校企合作,安排教师参与岗位实践,让创新创业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指导学生的能力。在学生创新创业的不同阶段,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师,比如在教学初期以理论型教师为主,保障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实习期要以专业型教师为主,通过带领学生在企业参加实际工作,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要邀请创业成功代表和行业专家开展专业性指导,吸引业界人士深度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设置公共课或选修课课程学分,建立以项目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从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实践训练、专业融合、实战演练、项目竞赛等多维度、多角度、系统化地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提高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对于有创业项目的学生,要加强理论指导,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市场资源支持。
高校要为学生营造“人人皆可创业、事事都能创新”的氛围,在学校内部,要着力改变学生“不敢为、不想为、不愿为”的观念,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新创业能力薄弱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结合专业、强化实践,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开展创新创业宣传,宣传内容包括国家和地方对于创新创业的有关支持政策,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案列介绍等,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求实创新的创业精神,使校园充满创新的活力,营造勇于实现创业梦想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