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莉珉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学习可以丰富学识的情感体验,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歌唱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在歌唱实践中,学生产生对歌唱的兴趣,获得艺术审美熏陶,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 7—11 岁的小学生的感知觉迅速发展,情绪情感丰富性逐渐增强,可以通过玩和学的有机结合,让孩童在充分的活动中提升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促进学习与发展。”鉴于此,小学低年级的唱游教学可关注“唱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动中学、评中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歌唱情感丰富,也能凸显音乐学科的育美、育人功能。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歌唱教学的学习作品难度系数增加,对学生的歌唱技巧要求更高。《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3—6 年级学生的歌唱表现能力应达到: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能够用正确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歌唱。”这一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儿童期,对活动依旧兴趣浓厚,在活动中玩、唱、演、学的教学方式应该在音乐课堂中延续,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达到歌唱与心灵的共鸣。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①创设情境化的体验活动,以此激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②通过游戏化、可视化的“唱”的活动,在玩的过程中让学生夯实歌唱技能;③在舞蹈、演奏、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表演中理解歌曲,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增强艺术综合表现能力,抒发个人心中情感,育德融通。笔者将上述教学方法提炼为“唱·演”教学三法,具体内容及其实践运用如下。
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主义理论和德国凯因斯坦纳(G. Kerschens-teiner)的劳作学校论都强调“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者亲历各种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称为“体验式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够创设沉浸式情境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产生直接经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提升歌唱技能,促进情意发展,决定着课堂的品质。
1.听觉先导
在歌唱教学中,学生在静心聆听歌曲时可以感受歌曲的情境与风格,初步建立对歌曲的情感、节奏、音准等的感知。因此,在歌谱和歌词的学习之前,教师创设围绕听觉先导的体验活动就显得尤为关键。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静心聆听,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初步体验音乐的感性特征,进而在聆听歌曲的基础上,配以引人入胜的视觉图像激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发挥想象,创编与歌曲相吻合的舞蹈动作,理解歌曲意境,深入感受歌曲的内在灵魂。
2.音画结合
在视听结合的体验活动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联觉,促使个体自主思考、自由想象,以提升对歌曲音乐要素、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进而抒发自身的情感。
教师可以在学生聆听音乐的环节配上与歌曲相关联的图像,用小点、线段、色彩等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旋律走向、情感脉络、音乐内涵。例如,断断续续的小圆圈表示旋律的跳跃感,波动的线条代表旋律的上下起伏,红色象征喜庆热闹的音乐情绪等。当然,这些代表音乐语言的线条、图形、色彩并不需要教师一概而论式的教学,学生可以发挥创造力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对音乐要素的把握。
在“音画”活动中,学生边聆听歌曲,边用音乐色彩画笔,记录下自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当歌曲高潮时,学生用红色来表示心中的激情;当歌曲忧郁时,学生用蓝色诉说心中的情感;当歌曲欢快时,学生用黄色、绿色表达内心的愉悦。这样的体验活动足以表达学生对歌曲的情感理解。
3.示范引导
教师、优秀学生、经典音响范唱具有直观性和引导性的作用。歌唱教学中,声情并茂的示范演唱能够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带领学生直接进入歌唱的情境中。
五年级第一学期《故乡的小路》是一首两段体、3/4、4/4 变拍子、优美抒情的歌曲。歌曲曲调流畅舒缓,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时激动的心情。教师在初步感受歌曲时,设计了聆听教师声情并茂范唱的环节。教师时而明亮、时而低沉的音色,时而舒缓、时而深情的情绪表达,勾勒出一幅童年小路、童年家乡的温馨场景,让学生为之而动容。这样的演唱把学生带入个人更深的回忆中,使往事历历在目,引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久久不能忘怀。
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通过游戏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游戏有效地满足儿童个人的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求,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需求,儿童就去游戏。”
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处于儿童期,可以运用有趣、具象的音乐游戏,将枯燥、抽象的气息发声、声音技巧等歌唱技巧具象化,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游戏可以与儿歌、舞蹈律动、身体感官、情景相融合。
1.与儿歌相融合
儿歌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音韵流畅,节奏轻快,易于上口,是小学生喜爱的音乐曲种。
将气息、歌唱状态等基础训练融入儿歌中,让学生体验演唱的正确要求。比如儿歌气息练习 “双手叉腰真神气,鼻子一吸肚子鼓,一桶气息满当当,sss 慢慢吐”。念儿歌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随着儿歌的内容练习,很快学会气息、坐姿、口型等基础要求。
2.与身体感官相融合
教师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联觉反应,达到歌唱技能和情感表达的融通。教师将相对抽象的气息训练、发声技巧、音准练习可视化,通过身体声音训练相结合,让学生有直观的身体感受。
示例如下。
(1)“弯腰V”游戏(体验腹式呼吸,学会正确的吸气)。方法:首先坐在椅子上,双手叉腰;然后上身前倾弯腰达到身体放松;最后用鼻子吸气,体会腹部膨胀。
(2)“摇曳的烛光”游戏(学会气息控制)。方法:首先,左手叉腰,右臂前伸与肩同高,伸出食指;然后吸气时感受腹部膨胀感,吐气时感受烛光摇曳但未吹灭;最后,教师数节拍,练习学生的气息长度。
3.与图谱相融合
图谱法是用最简单明了的图画来表现音乐。如:用↗表示旋律线的向上走向,↘表示旋律线的向下走向,○表示弱,●表示强等。这些图形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记住歌曲中的音乐要素和演唱要求。
在歌唱教学中,利用图谱的图形或颜色区别,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可视化,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音乐理解力都得到提高。例如,对不同演唱形式(齐唱、轮唱、合唱)的理解,如图1 所示。
图1 不同演唱形式的图示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现象,整体都不可分割为元素。”把音乐学科综合看作一个整体,它是以音乐为载体的,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
“唱·演”教学注重学科综合,注重对学生综合表演能力的培养与塑造,达到融通。依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认知与年龄特点,“演”的活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唱与舞蹈的融合
著名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乐象篇》记载道:“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说明音乐与舞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运用歌唱与舞蹈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歌曲、表演歌曲,从而促进学生歌唱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歌唱与舞蹈的融合强调歌词与舞蹈动作的吻合、歌曲音乐情绪与舞蹈动作的吻合、舞蹈动作与歌曲乐句或者段落之间的关系等。歌曲《春晓》表演活动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几张舞蹈示意图,如点头、后踢步等基本动作,进行模仿自学,又在模仿的基础上,自己发挥想象,依据歌曲旋律、节奏、歌词进行再创编。学生用舞蹈表现歌曲中所歌颂的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舞蹈结束后,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进一步了,当他们再次唱起《春晓》时,歌声的情感表现力也随之递进。
2.唱与乐器的融合
学会小乐器的演奏是《上海市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中提出的掌握内容。在“唱·演”教学中,运用歌唱与乐器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歌曲、表演歌曲,把握情感,提升情感。歌唱与乐器的融合强调节奏型与歌曲风格的吻合、乐器选择与歌曲意境的吻合、乐器演奏顺序与歌曲乐句或者段落之间的关系等。
在四年级第一学期“老爷爷赶鹅”表演活动中,学生选择用响板和沙球为歌曲伴奏。用响板模仿鹅群的叫声,用沙球模仿鹅群走路时的沙沙声,通过选择适合歌曲形象音色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丰富音响效果,达到和谐统一的歌曲表演。两种小乐器的伴奏音形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演唱形式来创编。歌曲的前半段为轮唱,选择沙球演奏八分音符为前半部分伴奏,“沙沙沙沙”的节奏轻快速度平稳,一能帮助学生打节拍,二能表现鹅群轻巧灵动的形象,帮助调动演唱情绪使更活泼、跳跃。歌曲后半部分则用了响板演奏四分音符的节奏,正好与歌曲的“0 XX X”形成互补节奏,帮助学生在演唱时唱准八分休止符。伴奏增加了歌曲的热闹感又不过分喧宾夺主,做到恰到好处地丰富歌曲表现力。
3.唱与戏剧的融合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以对话、歌唱等方式表演,表达故事或情境。在唱演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诵、儿歌、短小的音乐剧、小小情景剧等形式表现歌曲。内容创作上符合歌曲作品情境和意境,充分体现表演与歌曲作品情感表达相统一,演绎的作品给人以视、听觉和心灵上的触动,让学生获得有感情演唱的基础,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性歌唱体裁的歌曲,共六段。六段歌词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跌宕起伏地讲述了王二小把敌人引入八路军埋伏圈,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学生初学歌曲后,演唱六段歌词时的情感都是一样的,没有能够融入歌曲营造的情境、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扮演歌曲故事里的不同人物角色,积极发挥想象,自我带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在忘我的演的活动中,学生积极表达,情感自然流露,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歌曲营造的情境、歌曲表达的情感。因此,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述,学生最后在演唱时自然能够表现六段歌词不同的情感。
“唱·演”教学三法强化了“歌唱与心灵的共鸣”。当语言无法尽情表达内心情感时,歌唱唱出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情感;当歌声无法完整表达内心情感时,结合肢体动作、舞蹈动作共同表达情感。
“唱·演”教学三法提升了学生对歌唱技能的掌握。这些歌唱技能有规范的,甚至是“量化”的要求,比如气息的控制、音准、强弱的控制、吐字要求和语言等,但是比较枯燥。“唱·演”教学三法能将枯燥的歌唱技能转化为有趣、可视化的音乐小游戏,帮助学生直观地掌握。
“唱·演”教学三法还促进了唱和演的融通。演唱表现需要一定的歌唱技能作为支撑,但空有技术而没有情感的歌唱会显得苍白无力。情感的抒发需要对生活的积淀、对音乐作品的独到理解,这对小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教师借助演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他们的经验,促使情感激荡,从而唱出歌曲所要表现的情意。唱的成功体验,也能促进小学生更积极地投入演的活动中。因此,演和唱是辩证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无法离开彼此独立存在,演唱过程也是一个循环提升的过程。
“唱·演”教学三法不仅教会学生唱歌,更拓宽了学生的艺术时空,让他们通过歌唱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情感,放飞自我个性。从歌唱中寻找快乐,建立积极的人生观,达到“育德融通,喻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