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青
小学英语支架式教学必须立足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支架的选择运用上做到因人而变、因景而设、因地制宜,巧搭支架,从引导、激发、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出发,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的目标包括以下内容: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1]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就好比“脚手架”,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支架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帮助学生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和思维品质。[2]
本文拟结合《英语》(牛津上海版)3AM3U1 My School 一课的教学,展现笔者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结合小学生思维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不同的语用任务,并通过范例呈现、问题引领、板书指导、多元评价等层层支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这一课题的实践探索和思考。
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思考,得出新颖而又有思维价值的思维成果。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3]所以,在My School 一课中,笔者创设真实的情境,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转抽象为具象,再以任务驱动,搭建范例支架,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语言表达的愿望,师生、生生在情境中交流,思维的火花进行碰撞,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品质得到以提升。
在My School 一课中,笔者创设的情境是学生Nana 带着外教Martin 参观学校有趣的场所,这一情境贯穿了3 个课时的教学(见表1)。在第3 课时中,最终的语用任务是让学生在即将到来的学校开放日活动中,以志愿者的身份用英语向来宾介绍学校有趣的场所。
表1 分课时语用任务
这一语用任务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首先,有的学生不一定在生活中有过当志愿者的体验,所以这一身份对他们来说非常抽象。其次,这个任务对于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会有畏难情绪,感觉无从下手。在以上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先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化抽象为具象,鼓励学生更加积极、有兴趣地参与语用任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们有感而发。再借Nana 之口,呈现了对机器人教室的介绍。在这堂课中,Nana 的介绍作为一个范例支架,降低了语言表达的难度,起到了“扶手”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接下来对小餐厅和操场的介绍有章可依。
在post-task 中,学生争当志愿者介绍学校,介绍角度全面,语言精准,显示了无限潜力。学生中较优秀的表达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方式,表达内容远丰富于课堂上所学的,不仅融合了旧知,而且结合了自己的体验。有的学生对同一个地点,加入了富有新意、有趣的活动内容和不同的感受;还有的学生介绍了学校里今天没有参观到的其他喜欢的场所。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培养了思维的创新性。
发散性思维是基于不同的思考角度理解问题,能综合分析问题,寻求不同的解答方式。下面的案例笔者引入了问题支架。整个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按照“搭建问题支架—模拟迁移支架—熟练运用支架—提升语用能力”,体现了问题支架的特点。分层设计语用任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以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进行My School 一课的教学时,笔者考虑到班级中每位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能力差异,围绕单元主题,整合文本内容,搭建问题支架,并进行了任务的分层设计(见表2)。
任务一阶段:用教师提供的介绍机器人教室的文本搭建问题支架,进行语言的输入,引导学生借助支架学习和理解新的语言点,完成介绍机器人教室的分级语用任务。同时,通过看视频,让学生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What is this?
(2)How is it?
(3)What do you see?
(4)What can you do?
任务二阶段:引导学生在第一阶段搭建起来的问题支架基础上,进行模仿和迁移,拿着话筒,在音乐声中对图片中的场所进行介绍,达成语言的输出。教师一改以往传统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猜测有哪几个问题要了解。学生基于前一段文本的学习,多角度对情境进行分析,猜测Martin 想了解的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品质。
任务三阶段:学生通过一段小视频了解操场,师生问答互动,然后通过小组活动合作完成介绍。学生对整个语言支架的清晰度可据此得到检测。这个小组活动的反馈并没有标准答案,教师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用不同的活动场景来介绍操场,通过头脑风暴拓展思维空间,潜移默化地培养发散性思维品质。
任务四阶段:学生通过当学校开放日活动的志愿者,自主地选择场所、选择内容向前来参观的客人介绍学校,达成最终的语用任务。
通过以上问题支架的设立,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会语篇表达,以完成最终的语用任务。在本课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有结构的问题形成了介绍一个场所的概念框架,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构建语言表达。教师首先对机器人教室的语篇提出四个简单的问题,学生获取信息以后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接着迁移这个问题支架,要求学生模仿介绍小餐厅,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很浓厚。在介绍操场环节,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支架进行表达。同时,这一支架的搭建和层层递进的语用任务设计,让学生明白在介绍一个特色场所的时候是从几个方面着手的,需要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每一个具体任务的设计,教师又进行了分层设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出发主动思考,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从而发展其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表2 学习支架的分层设计
课堂板书是教师教学的导览图,更是课堂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学生完成语用任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支架。恰当运用板书不仅可以把英语知识显性化,帮助学生直观地掌握文本内容,更好地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语篇的信息、结构和脉络,让学生学会有逻辑性地归纳和概括文本内容,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
My School 一课的语用目标是学生能完成对学校的介绍,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本课文本篇幅较长,信息量大,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信息分散,不易掌握,笔者通过设计表格式板书这一支架,把分散的信息有规律地串联起来,分别从哪里、怎样、有什么、能做什么和感受如何这五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梳理教学文本的关键信息,并对完整表达的句式结构进行提示(见表3)。
表3 表格式板书设计
表格式板书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信息,适合支持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通过迁移、类比、归纳等迅速处理信息,理清脉络,激发学生在一定的结构框架下有条理思维的意识,从而达到培养逻辑思维品质、顺利开展语言交流的目的。
批判性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总结反思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是一种反思性思维。[4]在英语课堂上,我们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对教和学过程中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判断,能够为教学双方提供及时、真实的诊断信息。小学生从一开始的接受老师和家长的评价为主,到逐渐学会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这也是一种总结和反思的过程,能进一步提升批判性思维。
在My School 一课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设计。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有自评、互评、小组、老师、家长评价;关注评价形式的多元化,采取口头评价、贴黏纸评价、音频评价和视频评价等多种方式。学生在合作评价的过程中能吸收不同的观念、想法。多元化的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得到老师和他人的认可。
就评价方式而言,这节课有特色的是集黏纸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在之前的课堂上运用的较少,所以学生们非常感兴趣,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论是自评、互评还是小组评价,只要能够完成介绍一个场所的语用任务,都能在学校平面图上贴上相应的一枚黏纸。上完一节课,看着贴满黏纸的校园平面图,学生充满了成就感。
在介绍学校操场环节,准备阶段采取了生生互评的方式。学生在评价别人之前,自己首先要对这一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听完别人的介绍之后,才能够给予对方正确、恰当的评价。有少部分学生表达并不完整,听完同伴的介绍,能反思自己的介绍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比如在操场上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踢足球、打橄榄球等,有些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那就可以借鉴同伴的学习成果,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表达,这些都在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
语言和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水平的发展需要借助语言能力的提高,语言发展又能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整个语言学习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呈现范例、问题引领、板书设计等,巧搭支架,并采用多元评价手段,有层次、递进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语用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