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育教学的不断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得越来越多。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所处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原因,使得高中生的逆反心理愈发严重突出,阻碍了高中教学活动的正常顺利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顺利发展。文章探究了农村高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存在的一些原因和问题给出了教育疏导策略,以利于农村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保障高中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农村高中;高中生;逆反心理
高中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成熟,使得一些高中生产生了因个体不同而出现的差异性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存在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一些管理困难,从而使老师和家长深感头疼、无计可施。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减少或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文章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究了农村高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 高中生逆反心理的概述
高中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正处在心理的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并且高中学习的深度和难度较初中明显变化很大,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跨度也很大,大多数同学都是上课能听懂,认真地完成了课后作业,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因此学生很困惑,也很闹心,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于是就出现了奇装异服,行为举止各方面与众不同,比如说别人安静学习时他故意大声喧哗,课堂上睡觉或看手机玩游戏等。在家里不再是乖巧听话,而是对父母的教育不顺从,甚至顶撞。在社会上学所谓“酷”而违反常规,如超速骑车,打架斗殴。把这些学生表现出来的反抗、不合作的情绪或行为称为逆反心理。
二、 农村高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相关的原因
1. 高中生的思維发展逐渐成熟
高中时期的学生的大脑已经逐渐发育成熟,并逐步趋于健全,大脑的机能已经比较发达,初步具有了良好的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而且他们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就思维方式与思维角度来说,与童年时代的正向、单一思维相比已经大不相同,特别是逆向思维、扩散思维、多角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使高中生能够深入思考老师和家长提出的看法和做法。这种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高中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奠定了生理与心理基础。
2. 高中生的性别意识发育成熟
高中生的性意识已经逐渐发育成熟,而由此导致的性特征也突出和明显,随之引发了性意识与性别意识的建立和强化。性意识与性别意识的产生和强化,进一步使高中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断奶意识,进而促进了高中生形成了强烈的成人意识、独立意识与个性意识。由于这些意识的产生,导致高中生在心理上认为他们已经长大,应该自己管理自己,应该具有自己的决定,面对家长和老师的管教、指导,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反感、躲避成人的监护或说教。家长的苦口婆心、老师的诲人不倦都被高中生的成人意识、独立意识驱散了。
3. 生理和心理之间存在矛盾性
处在高中阶段的高中生虽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成熟度,但是这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甚至是矛盾性。这种不平衡性与矛盾性的主要表现就是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发展不成熟,详细来说,就是高中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是由于生活阅历、实践经验的欠缺,导致他们的心理不成熟,认知存在不足,其心理容易动摇和不坚定,这就使得他们虽然具有独立性与批判性,但是在看事物时会出现偏差,从而使他们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的行为或态度。这就造成他们在看待老师的说教时,认为老师是看不起他们,是在和他们对着干;在对家长的提醒、指点、督促时,认为是对他们的管理与打压,是和他们过不去,而且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进而把他们放在了老师与家长的对立面。
(二)客观因素相关的原因
1. 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因素的影响有很多种,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高中学生的父母多数外出打工,与孩子沟通少,交流少,起不到监护人的角色,并且大多数是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溺爱和过于相信导致情感、思想、行为上出现抵抗。第二,由于父母的离异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失落感,生活上没有了安全的倚靠感,在得不到父母关心和鼓励的情况下,他们会形成自卑与孤僻性格,从而产生自卑性质的逆反心理。第三,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他们自己的,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因此当孩子不听他们的话,或者不按照他们的想法做事情的时候,不是采取劝说的方式进行教育,而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打压,往往就是暴打一顿,或者实施冷暴力进行应对,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从而使他们的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与家长对着干,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非常典型的。
2. 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会上的人的逆反心理的影响。社会风气的影响主要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影响,比如说老人摔倒了,人们都不去扶,认为扶起老人就会被讹诈。这种社会不正之风形成后,学生就会认为扶老人是错误的,你再让他们去扶老人,他们就会非常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社会错误舆论的影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困难,给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带来困难,从而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比如,有的学生把某些学生向老师报告某些学生的上课情况,帮助某些学生进步,看成是向老师“打小报告”,看成是“出卖朋友,不讲义气”;把尊重老师当成是拍老师的“马屁”;把做好人好事的学生当作“傻瓜”等。这样的错误舆论一旦形成氛围,就会给高中生的正确认知带来困难,使他们在面对正确的舆论时产生逆反心理。
3. 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中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学生,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主要的因素有这些:第一,教师的教育要求脱离了学生个体的认识范畴。比如老师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但是由于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知程度不够,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产生逆反心理。第二,老师对学生提出某些要求时,对学生采取了强制性措施,这些措施严重触犯了学生个性特点,使学生在某些场合面前失去了自尊,虽然老师提出的要求是正确的、合理的,是为了学生好,但是提出的方式是错误的,没有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第三,老师在处理某些问题时,没有正确处理,从而冤枉了学生,使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损害。比如在处理学生所犯的错误时,没有经过认真调查,就凭空臆造理由处理学生,或者没有采取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这些都可以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 对农村高中生逆反心理的教育疏导
(一)用真情打动他们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高中生所做的事情,要求高中生所做的事情,给予高中生的指导或督促都是为了他们好,都是为了让他们学习得更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由于学生与老师和家长在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老师和家长的善意行为对学生造成了无意的伤害,从而引发了高中生的逆反心理。在处理学生的逆反心理时,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处理,更不能拳打脚踢,也不能对他们长时间的唠唠叨叨。如果这么做就会使得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只会使他们在逆反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进而使学生与老师和家长在感情上产生严重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认为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根本就不对,老师和家长只会用权威打压他们,从而对老师和家长不再信任。因此,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时,要理解他们,要与他们进行沟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要用真心对待他们,要用真情实感感化他们。
(二)通过实践提高他们的认知
高中生之所以与家长和老师对着干,是因为他们的认知与老师和家长的认知发生了冲突。高中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喜欢自己去探索,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但是家长和老师由于知识多,社会经验和阅历丰富,他们已经走过了一些弯路。因此,老师和家长在学生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能在更少的时间内取得更多的成就,进而少犯或不犯错误,就会对学生过度保护,就会告诉他们这不能做,那不能碰,从而严重束缚了他们做事情的手脚,引起了他们的反感,使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针对这样的情况,要在犯错不大、损失不大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一些事情,哪怕他们遇到了困难,造成了损失,也要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这样学生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比老师和家长事前的指导或警告,或比事后的老师和家长给出的教训要来到真切,要得到的感受更深刻,从而让实践去指导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知道那些能做,那些不能做,并获得进步和学会承担责任。
(三)对他们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高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没有完全成熟,在看待问题和做事情的时候会犯一些无心之错。对待学生所犯的无心之错要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要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点到为止,不能抓住他们所犯的错误紧紧不放,翻来覆去唠唠叨叨。这样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与老师和家长对着干。
总之,农村高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有家庭教育不当的因素,有学校的不当的教育方式的因素,有社会上不正当的风气、错误的舆论的因素。在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时,要用真情实感去感化他们,要通过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去获得认知和经验,要用宽容博大的心去理解他们,从而真正地感化他们,减少或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少走弯路,更好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辛焕敏.浅谈如何解决高中生英语学习中的逆反心理[J].学周刊,2011(14).
[2]刘翔平.如何克服逆反心理[J].时事(时事报告)(高中版),2009(2).
[3]朱飞燕.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
[4]费永楠,魏泳华.中学生早恋与逆反心理[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2).
[5]宋專茂.青少年逆反心理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2).
[6]叶丽英.浅谈高中生心理障碍疏导的一些尝试[J].科学教育,2011(3).
作者简介:苟军霞,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