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麟辉
[摘 要]红色场馆应深入理解和把握自身作为红色文化传播“内容引擎”“体验空间”“传播媒体”“合作枢纽”的复合角色与作用,进一步开展符合当前社会及观众需要的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红色基因传承的活动,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时代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场馆;红色文化传播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挥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和主线,也是文化自信最强大的根基,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新中国建设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场馆得益于其联结时空、见证历史的独特优势,在红色文化传播和增强文化自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新时代新环境下,推动理念创新,深入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场馆在红色文化传播中作为“内容引擎”“体验空间”“传播媒体”“合作枢纽”的复合身份与角色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红色文化场馆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实现和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发挥。
一、深挖内涵,打造红色文化“内容引擎”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现存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多达400余处。红色文化场馆通常依托故居、遗址、遗迹而建立,往往有着丰富的物质藏品,成为一段红色历史或人物精神的重要标识与象征,因此承担着历史见证者与传承者的角色,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需要红色文化场馆立足自身主题及特色,打造红色文化“内容引擎”。
1. 让主题党课“火”起来
习近平曾说:“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把这些革命传统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①“人”是教育的主题和实质,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唤醒”人格心灵的活动。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就不能割断历史,而应当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起来,一体化认识和认同。从红色文化场馆蕴含的精神和实际出发,开发主题党课,既是红色文化场馆学术研究和传播水平的综合体现,更是红色文化场馆实现其红色文化传播功能、发挥在增强文化自信中作用的重要方法。这就需要各红色文化场馆尊重历史,紧跟时代,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讲好建党故事,弘扬建党精神。近年来,纪念馆依托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物、展陈的内涵和价值,不断创新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努力构建分类分层、因人施教的“初心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初心教育”大课堂。
多年来,结合重大时事热点,陈云纪念馆打造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党课。纪念馆专门组织研究人员开发《陈云调查研究的思想与启示》《学习陈云五种精神,争做“两学一做”先锋》《陈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等多个专题党课,根据不同的受众因材施教,分众引导,让大家学习陈云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范,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龙华烈士纪念馆深入挖掘馆内丰富的英烈资源,从信仰坚实、百折不挠、威武不屈、抛家舍业、乐观向上等几个维度,开发了一整套“龙之华,初之心”精品党课,用真实而生动的龙华英烈故事,描绘了一幅幅共产党人的初心谱,使更多的人深化了对英烈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2. 让文化品牌“亮”起来
品牌是各种资源的综合产物,也是给受众留下印象最深的关注点和宣传点。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通过新技术、新媒介更好地展现了自身的精神力量,发挥了自身的功效和作用。红色文化内蕴人、物、事、魂,唯有将人、物、事挖掘和展现、串联好,努力形成与新时代合拍又符合大众心理诉求的传播品牌,才能更好地用红色文化之魂滋养大众、引领大众。实践证明,通过打造“IP”概念,可以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场馆的形象与辨识度,吸引更多人群进馆,提升各种附加值。但同时,让文化品牌“亮”起来,也需要红色文化场馆找准自身资源与观众需求的切合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牢牢把握红色文化传播的正确导向,按照实践的标准,着眼于文化的现代化,着眼于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满足人民的需求,对红色文化的內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得到充分弘扬,服务和造福人民。
陈云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学习使陈云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也使陈云不断提升思想方法和工作本领。陈云纪念馆积极挖掘陈云的学习修身实践,结合上海的市民修身行动,打造“红色修身,风范永传”活动品牌,吸引沪上红色文化场馆和观众共同参与、共同推广,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陈云纪念馆还从地处绿色环抱的古镇实际出发,想方设法拓展周边文化资源,与所在地政府一起打造了“红色+绿色+古色”的文化体验,着力推进三色文化的相互交融与伟人思想、当代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这里,人们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品味慢生活,追寻伟人足迹,感悟伟人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强烈自豪感和自信。
从1992年以来,中共二大纪念馆打造“诗歌沙龙”巡演品牌活动,以场馆讲解员和志愿者为主创人员与演出人员,深入基层演出,传播了红色文化,又提升了参与者的诗歌鉴赏能力、朗诵技巧和表演技巧,扩大了红色文化场馆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中共四大纪念馆以“创新、年轻、精品”的理念为指引,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成功尝试用跨界联名的方式吸引青年传承红色力量。组织开展绘画赛、红色情景剧、革命事迹展等红色文艺创作活动,打磨直抵人心的“红色活动教材”,打造“初心”“本源”“展望”红色品牌,树立“顶天立地、力量之源”红色标识,进一步提升了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基地的重要地位。
2. 根据受众定位,精确传播活动主题
传播活动往往是红色文化场馆的重要文化品牌,汇聚了场馆各种文化成果资源。但文化资源的堆积,有时反而造成传播活动主题模糊,内容冗杂,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共鸣。
面向青少年群体,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精心设计“话说一大:听00后讲建党故事”中小学生研学项目。项目充分利用场馆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苏浙沪三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引导、带领学生开展校外实践,通过实地参观或网络学习了解建党历史,用少年儿童自己的语言对建党故事进行再创作、再演绎,在研究性学习、转化性创作、创新性展示的过程中,让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在青少年心里生根、开花、结果。
围绕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题,陈云纪念馆通过形式多样的载体开展活动,扩大红色文化传播的外延。比如,针对青少年开展成人仪式、升旗仪式教育,开展“红色印记——争做红色接班人”主题教育等活动。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纪念馆也开发了《巧遇佳缘,相伴终身》《聪明机智的陈云爷爷》等课程,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授课,力求使青少年能够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针对社区居民,开展讲讲陈云家风活动,让居民在感悟中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引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3. 满足深度需求,建立志愿服务团队
志愿精神与红色文化息息相通,志愿服务说到底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践行,是对社会和他人的自愿奉献,与红色文化的实践性有着天然的联系。上海红色文化场馆组织的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独特力量。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经过多年摸索,在队伍建设方面逐步形成“教育+管理”的模式,以先进思想和严格管理凝聚志愿者,以共享机制和育人平台培养志愿者,以优质服务和先进典型引领志愿者。来自不同行业、不同战线的志愿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服务经验和专业优势,以各具特色的方式助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守护。
陈云纪念馆注重吸纳社会力量,广募志愿者,壮大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在满足一批“铁杆粉丝”参与纪念馆活动的文化需求的同时,更让伟人事迹和精神的传播深入社会方方面面。现在,一支超过60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已经成为纪念馆醒目的符号,他们“聚是一把火、散是满天星”,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不同方位、大街小巷讲好红色故事,传扬红色精神。
三、主动发声,培育红色文化“传播媒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 ②红色基因是广大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促进文化认同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当前社会思想活跃、社会价值观兼容多元的形势下,善用大众媒体及数字媒体,进行红色文化传播,培育红色文化“传播媒体”,是实现红色场馆文化传播使命,实现最大程度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引导人们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奋进的重要任务。
1. 加强内容策划,抢占大众媒体舆论阵地
策划媒体报道是红色文化场馆增强社会认知、扩大文化影响、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途径,借力媒体和社会的力量增强社会认同和扩大影响应是共享时代红色文化场馆常抓不懈的工作。对于文化场馆来说,曝光的频次与显著度是两个重要指标,因为人们只有知晓了才会走进来。成功的策划,往往能够让受众获得有益信息,让媒体获得用户流量,让场馆得到曝光宣传,实现多方共赢。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陈云纪念馆、龙华烈士纪念馆等提前策划,围绕传播主题和节日、纪念日及重大展览节点,开展积极主动的媒体宣传,与全国多家权威媒体和新媒体配合,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精神,让更多人通过媒体感受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魅力,从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粉丝。
2. 营建自媒体矩阵,场馆信息随时随身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③上海的许多红色文化场馆利用网络优势,探索网络新路径,努力推动新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传播力、扩大影响力、提升引导力,形成了“网上网下同心圆”,打造了多领域、全方位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陈云纪念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文化创意形式,依托参观客流和社会合作资源,按照以公众为核心、让服务智能化的标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传播能力,打造线上线下“自媒体”矩阵。因为互动性强、科技感足、感染力真,数字纪念馆在许多方面能弥补传统纪念馆本身存在的不足。一是建立“数字陈云纪念馆”,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纪念馆看得见,摸得着,还可带回家。二是建立观众随身智能导游系统,大大提升了讲解服务的效果。三是市民墙虚拟合影体验项目,大大缩小了伟人陈云与观众间的距离。四是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让红色文化的印记、精神文创产品一起进入家庭和社会。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陳云纪念馆还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网络平台,发挥网络媒体时效性强的特点,宣传陈云的生平业绩、精神风范。
上海市虹口区探索建成“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实践红色场馆的全媒体传播路径,使红色文化符号跨越时空,让民众切实体悟红色文化蕴涵的精神力量。符号的直观性、立体感,也丰富了红色文化的价值塑造和现实转化手段。
龙华烈士纪念馆十分重视新媒体及平台的运用,官方微信平台已成为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活动预告渠道,其门户网站界面更是设计感十足,一面多媒体互动的“魔墙”包含的信息量已经远超过整个纪念馆展陈内容。
四、共建共赢,形成红色文化“合作枢纽”
传播红色文化,既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亲民工程。开展红色文化传播,不仅需要红色文化场馆的全力投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建、齐抓共营、协同配合。红色文化场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具有天然的公共属性,是一个具有极强传播力、辐射力和集聚力的文化枢纽。不仅应致力于为观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更要努力实现对社区、学校、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及一般公众的服务全覆盖,构建多元合作、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在多年实践中,陈云纪念馆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多边”合作机制,不断扩大纪念馆“朋友圈”。牵头组建“上海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联盟”,将分散在上海20多个红色文化场馆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串联起来,成功举办“馆校结合博物馆课程开发培训班”、编辑出版《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指南——爱国主义教育类》等。作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和全国陈云纪念地协作交流中心,纪念馆主动承担起搭建平台、组织会议、共享资源的重任,以行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为抓手,促进了会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凝练与升华,使中国革命精神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条,发挥了红色文化资源的集聚效应,扩大了红色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纵深度,全方位、多视角展现了红色文化最为核心的信念、价值和作风。走出行业领域,陈云纪念馆还不断扩大共建服务区域,做实、做大、做强共建项目,通过加强交流,实现馆馆合作、馆校合作、馆企合作、社会协作,产生“1+1>2”的文化资源聚变增量效果。
作为多元开放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传承发展区,上海虹口开展了海派文化中心与中共四大纪念馆一体化管理、融合式活动,通过主题展览、大师讲堂、文化沙龙等各类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着力打造集研究、展示、交流和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集聚了文化研究人才,促进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交相辉映。
历史昭示未来。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饱含着深刻的历史哲理和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红色文化场馆开展文化传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经典题材和丰厚營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反映人民需求、时代特色的时代精神,始终是党的优秀分子的自觉追求。红色文化场馆要把握好发展的大好机遇,理解好自身文化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断增进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好地体现自己在新时代的社会价值,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永放光芒。
注释:
① 徐京跃:《习近平在湖南调研时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提供坚强保证》,《人民日报》2011年3月24日,第1版。
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1页。
③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作者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