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1-03-24 11:48刘勇韩叶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刘勇 韩叶

摘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更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当前,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面临着传播方式更迭、多元思潮冲击以及不同群体接受度失衡等现实的阻碍。必须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新话语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据群众需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强化宣传队伍建设,以专业人才为支撑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关键词: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媒体融合;话语方式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1)02-0092-08

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对这一问题加以强调。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时再一次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经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旗帜,始终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并始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无数的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理论思维的纯粹产物,而是来源于实践并进一步指导实践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也只有被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成为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新媒体技术发展和人民话语诉求的新变化,如何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任务,如何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人民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必然选择,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

一、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何以所需

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Umschlag)。”“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Umschlag)最高限度的通俗化。”[2]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是大众化的理论,既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服务于广大人民的社会实践。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飞入寻常百姓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满足广大人民利益需求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3]26,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头脑风暴”的产物,它来源于无产阶级革命、建设的社会实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4]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来源于社会实践,也必须与社会实践相接触才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为了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变世界。至于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马克思给出了明确回答:“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9-10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即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能被最广大的群众所掌握,因为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发挥出作为“批判的武器”之外的“武器的批判”的作用。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亦可以理解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被广大人民接受、认可并掌握,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具备的改造社会实践的物质力量。

(二)满足人民利益需求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411,而且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413。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维护的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某一个特定团体、特定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使马克思主义能被更多的人接受,能更好地服务并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改革开放带动了我国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却也造成了城乡、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11主要矛盾的變化意味着人民需求的变化,即从单纯的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精神文化领域,则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掌握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属于观念上层建筑,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学校教育进行传播,造成不同社会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就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使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满足人民群众的这一精神文化需求过程中,必须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对于理论的阐释和理解,既要易于被群众接受,但又不能一味迎合,而是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地解读马克思主义,使其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不断满足人民变化发展的利益需求。

(三)中国共产党治國理政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需要。毛泽东指出:“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6]在毛泽东看来,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应该是教条式的学习,而是要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使之群众化,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掌握,从而将马克思主义这一“批判的武器”转变为“武器的批判”,使之成为指导实践的物质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武器。迈入新时代,不管是世情,还是我国的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马克思主义在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为多元社会思潮传入我国提供了便利,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围绕初心和使命展开的党的自我建设持续深入,要求我们必须学懂、弄通、做实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能够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等等。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这些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强调,要“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7]。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根本要求。

二、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何以所困

马克思主义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现实阻碍。例如: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它给多元思潮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也给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带来了挑战;不同社会群体因所处环境、学历、需求等因素的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度有所差异;等等。只有直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现实阻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传播手段的更迭

推动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8]。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大众化的过程中被大多数群众理解并掌握,才可能将自身具备的理论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并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传播媒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各式各样的传播媒介,马克思主义才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大多数群众知悉并掌握。自20世纪末互联网在中国兴起并迅速发展至今,在短短20几年时间里,人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空间成为了人们交流、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的主要阵地,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逐渐让步于依托网络发展起来的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也从主要依托报刊杂志以及纸质书籍转变为主要依托电子书籍、电子杂志、公众号等新媒体,从自上而下的灌输式传播逐步转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渗透式传播。这意味着,一方面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网络中的任何团体、组织或个人都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另一方面传播方式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只要网络能够到达的地方,马克思主义便可以进行大众化传播。因此,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范围和途径。然而,传播手段的更迭在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新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任何人都可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但是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障;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渗透式传播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其他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网络空间信息量大质杂,挤占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等等。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媒体时代,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及时有效地抓住互联网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使马克思主义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

(二)多元思潮的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9]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大量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严重影响并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阻碍了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如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所说:“意识形态是一种武器,它可以提高国民的士气,并随之增加国家的权力,而且正是在这样做的行动中,它会瓦解对手的士气。”[10]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目的,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武装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此来增强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我们在将意识形态视为极端重要的工作的同时,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在悄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致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并存着多元社会思潮。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存在,或多或少会分散公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注意力,削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误导群众解读马克思主义,从而严重阻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因此,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必须对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多元社会思潮进行规范和治理,并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使马克思主义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多数人能掌握的思想武器。

(三)不同群体接受度的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以点带面、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这一发展方式确保了改革开放各项举措以及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别。城乡、区域之间发展状况的不平衡,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方式、内容和途径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社会群体因自身受教育程度、所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度也必然有所不同。这些差异给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城乡、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的差异。发达地区较之于落后地区、城市较之于乡村拥有更为优越的经济资源、人才资源,便于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而且,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远远高于乡村,这意味着:城市在传播媒介上占有比较优势,因为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教育与传播;乡村由于网络普及率低于城市,在传播媒介上处于劣势,致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更为陈旧落后。其次,不同社会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程度不同。较为明显的一个例子是,知识分子因自身受教育程度高以及所处生活工作环境的熏陶,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程度较工人、农民、商人等其他群体要高。因此,要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能真正地被大多数人掌握,必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同时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

三、党的创新理论“飛入寻常百姓家”:何以所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1]马克思主义始终发挥着真理的光芒,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思想武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步,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努力。

(一)创新媒体传播手段,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推动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

推动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群众中去。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做百姓的工作,老百姓在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工作就应该做到哪。当今,互联网已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的主要领域,是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因此“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12]。我们必须及时抢占网络主阵地,创新传播手段,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一是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手段。当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传统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13],我们“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13]。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变化,传播信息的方式必须随之更新。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开设各类官方账号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并及时对错误观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二是要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推动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的必然选择。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时,必须明确“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14]。要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可以更加广泛地被群众知悉、了解和掌握。

(二)更新话语表达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推动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对其进行大众化传播,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话语表达方式,以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具体可以采取紧跟热点话题、时代潮流的方式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采取“接地气”的话语表达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全媒体时代的大众化传播。首先,要发展更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改革、发展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举措,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再一次理论飞跃,形成了更具中国特色、更易被人民群众接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例如:以“刮骨疗伤”表明反腐斗争的决心;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样近似大白话的表达方式,表达对当前人民最关心的住房问题的态度;以“不忘初心”告诫全党,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永恒主题;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方式,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大众化。其次,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宣传员,要像艾思奇先生那样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以老妪能解的语言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人们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中逐步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据群众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5]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践行着这一点,将人民利益视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时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据人民群众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推动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受众,但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人民群众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者和传播者。追根溯源,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理论并进行传播的过程。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彰显,个人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更加凸显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只依靠被动灌输式传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多主体协同发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其次,要根据人民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根据人民需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目的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能掌握的思想武器,只有根据人民的需要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以人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才能使理论更容易被人民接受。

(四)强化宣传队伍建设,以专业人才为支撑推动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3]64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离开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国家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可以说,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是国家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必须常抓不懈。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培养一支专业的宣传队伍必不可少。首先,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既起着把握政治方向、确保理论正确性的引领作用,又起着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优良品格的党员领导干部,犹如一滴可以反映太阳光芒的水,通过其言行可以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光芒。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其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网络宣传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16]互联网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阵地,为此,必须培养一批具备互联网技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宣传队伍,在网络空间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及时抢占网络舆论主阵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时代“飞入寻常百姓家”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正因为专业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调研时再一次强调指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2]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7-468.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

[7]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7-09-30(01).

[8]《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149.

[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

[10][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6.

[1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1).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5.

[13]習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14]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19-03-15)[2020-09-2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3/15/c_1124239254.htm.

[1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8.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7.

[17]习近平春节前夕赴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N].人民日报,2020-01-22(01).

责任编辑:曹桂芝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