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创新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

2021-03-24 11:48梁也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习近平创新

梁也

摘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创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创新的内涵释义、本质作用、核心内容、关键环节、价值立场、目标指向等多个方面。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创新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对于提升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创新;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1)02-0011-09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发展新阶段需要新动能引领的现实需求,对创新进行了内涵深刻且立意高远的论述,科学回答了创新的内涵、本质作用、核心内容、关键环节、价值立场、目标指向等基本问题,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而且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树立了价值准则,提供了方法指引、行动指南。

一、创新的内涵释义:“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西方创新理论先驱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创新进行定义,认为创新是“执行新的组合”[1],包括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市场、新原材料供应来源、新生产组织方式五种形式。而马克思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对创新内涵作了一般化的理解,认为创新是现实的人面对新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从事一种前人未曾从事过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超越于常规实践的一种更高级的实践方式——“革命的实践”[2]。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解可以包容西方经济学的创新内涵”[3]。

梳理习近平关于创新的论述发现,习近平没有对“创新是什么?”作过熊彼特式的明确定义,也没有作过马克思式的探讨,而是通过引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表达创新之义的历史名言来回答对创新内涵的理解,表示创新是不断创造出新事物的创造性实践过程。新事物是相对于旧事物而言的,创新是一个“破旧”和“立新”统一的过程。习近平所认为的创新是“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过程的统一体,既包含坚守本根、繼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又包含顺应时代、时局变化的主动求变、开拓创新。

第一,创新是基于继承的“推陈出新”

习近平指出,“创新的实质效果是优胜劣汰、破旧立新”[4]55。在习近平看来,创新并非丢弃历史,抛弃传统,完全排除掉已有的成果而创造出一个新东西取代之,而是对原有东西进行优劣甄别,对积极的、有用的方面进行保留,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发展,把消极、无用的方面淘汰掉。习近平在论述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时,这一观点更加鲜明。他指出,对传统文化要进行优劣甄别、合理扬弃,继承那些对今天发展仍然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好的部分,淘汰掉负面的、不好的部分,取之精华,进行传承,而不是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原因在于,历史是现实的根源,新事物都是由旧事物发展而来的。今天我们开创的新局面来自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历史的深厚沉淀,来自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艰苦卓绝地进行民主革命、奋发图强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厚重奠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5]67,需要实现历史、现实、未来的一以贯之。

对当下中国来说,只有继承和创新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证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续发扬;只有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不入改旗易帜的“歧途”。习近平从关系到中华文明赓续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与发展的深层次和根本性问题的高度,阐明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指明了创新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5]164。继承是创新的前提,一定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好,把我们党和人民已创造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果传承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不断铸就出新辉煌。

第二,创新是顺应变化的“与时俱进”

“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6]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看来,世界万物,不管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静止不变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始终坚持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看待创新,认为创新是随着时代变化的主动求变、顺应时代发展的开拓创新。

“变”是永恒的,世界上一切事物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社会总是在变化中不断更迭、出新,层出不穷地产生新情况新问题。对于这些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有一些可以依靠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但很大一部分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再起作用。假如我们固守不变,坚持用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新问题,就会出现刻舟求剑的荒诞之举。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创新步伐加快、呈现日新月异态势的变革时代,一定要“应时而变,应势而变,不断开拓创新”[7]。习近平反复提及的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创新创造的氛围,把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中、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用与时俱进的追新勇气改革、创新一切落后于时代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方式,清除旧的机制体制中束缚社会发展的枷锁。

二、创新的本质作用: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8]的重要观点,清晰地指出了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创新在事物向前发展中起着第一动力的作用。习近平从十八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成为塑造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主导力量的历史发展逻辑,从我国需要依靠创新解决当前面临着的发展不平衡、不稳定、不可持续的现实关切,从未来发展需要依靠创新引领、塑造更多先发优势三个方面对“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的本质作用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第一,从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大国间博弈的兴衰成败,决定着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在2016年1月18日召開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习近平通过回顾近代以来发生的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和工业革命主导重塑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历史,揭示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规律。从本质上说,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大国间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前提条件和能力基础。英国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美国依靠第二次产业革命赶超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并依仗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稳固世界霸主地位的崛起之路,说明了创新决定着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只有占据世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才能成为世界发展的中心。

第二,创新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根本出路

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顽疾性问题的根本出路,关键点在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当前,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已经趋于疲软,逐渐消失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紧缩的国际消费需求,高风险的政府债务危机等都意味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拉升经济增长失去了效力,亟待对发展动力进行转换,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新模式。创新驱动是一种优越于传统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它将彻底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对资源、资本、劳动力规模和数量的依赖,而是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实现高效生产、高端供给、高质量发展,从而解决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单位GDP能耗大、低端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经济结构不平衡、不协调、动力不强劲等问题。

第三,创新是塑造引领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4]7。开创美好未来,把我国从现阶段的世界发展跑道上的“跟跑者”“并跑者”转变为“领跑者”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超越,在新兴前沿领域上的引领,夺取全球科技创新主动权和制高点。用科技创新的先发优势赢取世界发展主动权,创造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绝对优势的产业,为牵引世界经济持续向好发展释放出更多新动能,实现主导者、引领者的国际身份跃升。

三、创新的核心内容: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9]。可以看出,习近平对创新的核心内容有了明确的指向,即着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创新”的提出鲜明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作用。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基本实践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三种基本形式的实践原理出发,变革物质生产形态的科技创新对应于物质生产实践范畴,变革人的精神生产形态的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对应于精神生产实践范畴,变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制度创新对应于社会关系生产实践范畴;从社会有机体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大基本要素看,科技创新起到变革社会生产力作用,制度创新主要起到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及与之相应的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起到变革社会思想观念的作用。可以说,四个创新涵盖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创新形式的一般性概括。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推进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机理完全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科技创新是催生出新发展的关键动能,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核心变革力量。习近平指出,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谁牵住了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在发展上获得先机,赢得优势。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是我国现阶段能否越过“中等收入陷进”,推进经济持续向好,产业结构提质升级的战略选择。在重要领域取得核心技术攻关,在前沿科学领域、战略新兴技术领域拥有居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前沿科技是我国能否实现引领型发展,进入世界创新强国之列,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力量。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其成果是指导人们进行创新实践的科学指南。习近平认为,理论创新的使命在于主动顺应时代变化、实践新要求,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能有效回答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世界瞬息万变,只有让理论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才能实现用专属自己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用原创性、符合自身发展逻辑的理念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新事业、创造新辉煌。

制度创新是支撑社会不断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力量。不断完善国家的治理机制体制能够为发展创造优越的制度环境。习近平指出,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进行制度创新、推进国家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通过制度创新,对不适应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进行改革,又根据形势变化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不断增强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

文化创新是鼓动社会不断取得发展新突破的精神动能,其成果是不断激励人们艰苦干事创业和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习近平认为文化创新是坚守中华文化本根立场和与时俱进的统一体,“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10]。要积极为新时代中国,为当代中国人民画像、立传、明德,使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精神禀赋和优质基因,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发展,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这四个创新活动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协同互动的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引领当下和未来中国的发展,协力推进经济富裕充足、社会公平和谐、生态良好优美、政治民主文明、文化繁荣兴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是新时代中国创新实践的内核。其中,科技创新居于全面创新的核心位置,对国家发展全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和引领性作用。制度创新作为动力机制保障,能为科技创新扫除制约其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文化创新作为精神动力,是支撑和塑造创新文化、鼓励人们奋勇向前的重要因素。理论创新是指引国家发展转型和发展理念变革的先导,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都具有指引性作用。

四、创新的关键环节: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4]116。没有人才上的优势,没有培养出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就不可能占有科技创新优势,研发出具有世界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习近平对我国当前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强调“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11]。

第一,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用好用活人才

“致天下之治在人才”。管理人才是用好用活人才的关键。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各类人才创新智慧竞相迸发。习近平针对科学家、科研人员、企业家三类人才的特点,提出了因才施策的人才激励方案。对于科学家而言,习近平认为要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性,给予科学家更加宽松、包容、自由的科研空间和充分的科研时间,不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研究,不用行政化管理方式约束科学家的科研自由,不用“国家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把科学家捆死,让科学家能够静得下心作研究,沉得下去攻难题,心无旁骛出成果。对于科技人员来说,习近平认为要完善好知识产权运用、保护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强化分配、激励机制,让科技人员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使他们“名利双收”。对于企业家人才来说,习近平认为要切实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营造公平竞争、良好健康的营商环境,用财政补贴、降税减费、贷款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家大胆进行创新,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热情。

第二,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需学前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打基础,本科教育立根本、研究生教育“壮筋骨”。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部署,把“双一流”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教师的专业水准、师德风范直接影响到青年人才的培养效果。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为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意见》指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自觉承担起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等七个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广纳海外优秀人才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4]115。人才的对外开放不仅体现在让国内人才“走出去”,学习国外的科研技术经验,还体现在把国外的高水平人才“引进来”,为我所用,参与到我国科技事业中。“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习近平认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需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要用事业吸引高端人才,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此,他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在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评价奖励、住房生活保障等上下功夫,切实保护外国人才的合法权益,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能够安心下来努力工作。同时,习近平要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要充分发挥作用,做到精准挑选人才,精心服务人才施展才能,让外国人才的专长与中国发展的需求紧密契合,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挥应有作用。

五、创新的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创新作为创造性实践活动是依靠少数人还是大多数人?是为了创新者自身的利益还是为了让大多数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习近平对此作了明确回答,确立起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鲜明地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旨在追求資本逐利最大化、以满足少数人利益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中国创新实践取得的辉煌成就之路就是一条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紧紧依靠人民创新创造而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成功之路。“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在新时代,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价值立场,开拓进取,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之路。

第一,坚持一切创新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新社会制度,创造社会新产品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成功的创新实践,习近平指出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全体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既是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今后如何坚持创新发展,继续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南。因此,在新时代深化改革,大举创新,同样必须牢牢依靠人民的创造力量,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的创新热情,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

第二,坚持一切创新为了人民

习近平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国,创新活动的使命和目的也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中心,围绕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创新要实”的要求。这个“实”最根本地体现在创新要实实在在地满足人民利益,让人民在创新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为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在新时代的幸福感,更好地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政治文化生活、生态健康生活,习近平对各类创新活动如何践行为人民的价值导向作了明确规定。理论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人民述学立论,深入研究和解答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科技创新要同人民需求相结合,为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制度创新要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文化创新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本方向”[10]160,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第三,坚持创新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习近平强调,一定要做到“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2]。人民是创新实践的主体,是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的重要贡献力量。创新成果让人民享有是对人民在创新中付出劳力、智力、精力、耐力的一份回报,一份肯定。劳有所得、劳有所获,人民劳动的成果应该由自己来支配和享受。这就鲜明地体现出社会主义创新价值理念与西方资本主义创新价值理念的本质区别,创新成果归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掌握社会资本的少部分人。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全体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享有创新实践的美好成就。只有全体人民能够公平地享有创新成果,在创新创造中获得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均等机会,在创新中享受幸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所指向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六、创新的目标指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目的性是人类实践的基本特征,是人开展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在要素。习近平对新时代的创新目的作了明确规定,认为创新作为国家赖之以强、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驱动力量,在目标指向上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与中国人民“两个一百年”伟大复兴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围绕这个伟大目标,习近平从四个创新活动在实现民族复兴梦中的作用出发,明确了各自的使命任务。

第一,科技创新的目标:建立科技创新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13]。这就为当前科技创新指明了目标,即建成科技强国,为“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科技实力强大能为国家强盛打下牢固的基石。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无不都是凭借强大的科技力量一振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当前,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之际,在发展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和挑战之下,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国内经济实现动力的变革、结构的转型升级,完成供给侧改革任务,实现国内大循环,助推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为维护国家安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高要求提供充足而强大的科技供给;同时,需要依靠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供给、前沿核心科技的重大突破以完全摆脱西方科技制裁和封锁,为国家强盛发展提供强劲的科学技术支撑。

第二,理论创新的目标:构建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先进的思想引领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14]。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发展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作支撑。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作为指引人们实践开拓创新的重要指南,起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在西方,没有但丁、薄伽丘、达·芬奇、伽利略、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等一大批文化和思想大家对人性、科学、真理的呼唤,对新社会的畅想,就不会使西方告别蒙昧的中世纪,迎来资本主义社会“新曙光”;在我国,没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没有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传入,就不会有伟大思想之光引领中国人民从受压迫、受奴役的旧中国进入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先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作思想引领。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国内国际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期待、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应紧跟形势变化,不断创新,发出时代之先声,对国家发展、党执政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理论回应,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提供先进思想指引。

第三,制度创新的目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优越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活力取决于在制度上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新中国70多年来的辉煌发展从根本上得力于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力于对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与时俱进的完善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好国家治理体系,强化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优越的制度保证。

第四,文化创新的目标: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这意味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建成与之相匹配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社会树立起引导人民积极向上向善,不斷给予人民精神鼓舞、道德教化、厚植信念的先进价值观念,建立好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之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繁荣丰富,文化要与时俱进,积极传承与创新,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强大的精神伟力。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3] 黄群慧,李晓华.创新发展理念:发展观的重大突破[J].经济管理,2016(11):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7]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35.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0.

[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33.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EB/OL].(2014-08-18)[2020-10-10]中央政府门户网, http://www.gov.cn/xinwen/2014-08/18/content_2736502.htm,2014-08-18.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96.

[13]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

[1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

[1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责任编辑:袁建涛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习近平创新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