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美国哈佛大学的电影教育理念与实践

2021-03-24 11:37鲍枫
传媒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文科哈佛大学通识教育

摘要:美國大学电影教育主要包括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种模式。本文以哈佛大学为考察对象,回溯其电影教育的发展历史。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评估方式,探讨美国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电影教育模式,旨在为中国综合性大学电影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通识教育 电影教育 哈佛大学 新文科

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电影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其毕业生执导的剧情片和纪录片在国际知名电影节上屡获殊荣。如约书亚·奥本海默的《杀戮演绎》、理查德·罗利的《肮脏的战争》、耶菡·妮珍儿的《埃及广场》、米恩·查泽雷的《爱乐之城》等;另一方面,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享誉世界,其教育目标是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掌握某一学科的方法和历史了解世界,并能够将其应用于不同领域。在此背景下,哈佛大学电影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实践,旨在通过电影创作和电影研究,引导学生用摄像机去思考、发现和理解世界,形成了不同于专业教育的独特风格。本文结合笔者在哈佛大学艺术、电影与视觉系的访学经历和个人访谈,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视角探讨美国综合性大学的电影教育理念与模式。

一、哈佛大学电影教育的历史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早开设电影课程的综合类大学之一,其电影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1927年,哈佛商学院校友、好莱坞制片人约瑟夫·肯尼迪组织开设了电影商业高端课程《电影产业政策与运营》,旨在为世界电影工业培养高层管理人员。在这门课程中,肯尼迪邀请了好莱坞杰出人士举办了一系列讲座,他们特别指出电影是一种关注精神、社会和美学的特殊商品,调节了艺术与商业、创造力和实用性技能之间的关系。正如彼得·德彻尼在《好莱坞与文化精英》一书中所说,对于好莱坞而言,这是“商业与艺术的完美交汇”。1928年,哈佛人类学系和地质学系与美国独立电影制作公司Pathé Exchange联合制作了一系列有关教育和科学的电影。1934年,哈佛大学与Erpi Picture电影公司合作发行了五部自然科学电影。

哈佛大学电影艺术课程源于通识教育的兴起和发展。1945年,哈佛大学发布了《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该报告特别强调了“文学与艺术”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提出围绕文学、视听艺术和文化开展通识教育课程。1956年,由约翰·布朗担任主席的哈佛视觉艺术委员会发布了具有影响力的《布朗报告》。该报告敦促哈佛成立视觉艺术中心,以弥补其艺术创作课的不足。次年,在校友阿福雷德·卡本特的资助下,哈佛邀请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对中心进行设计,并将其命名为“卡本特视觉艺术中心”。在这一时期,时任校长的内森·普西委任罗伯特·加德纳创办电影专业。加德纳不仅在1951年拍摄了纪录片《布朗登港湾》和《夸库特尔族的舞蹈》,他还曾在1955年开设“创新电影研讨课”,并带领哈佛十几名学生学习电影制作。1957年,加德纳哈佛皮博迪博物馆创办了电影研究中心,以此为依托,他创作了两部具有开创性的民族志电影《猎人》和《死鸟》,确立了他在美国电影史的重要地位。

加德纳最初的想法是创建一个“光与传播”系,以此促进哈佛电影与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其理念影响下,柯布西耶在楼顶设计了一条很长的窗户,使人们在建筑中穿梭时能够感受到空间全景,楼体外的斜坡设计能使人感受到建筑的运动感。朱莉安娜·布鲁诺教授认为,“这座建筑综合了物理性、知识性、哲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这是电影教育的绝佳地点”。1963年,卡本特中心正式落成,由加德纳担任中心主任。同年,加德纳邀请刚入职哲学系的斯坦利·卡维尔教授联合为新生开设了“电影理论工作坊”,这是哈佛历史上第一门电影理论课。1968年,“视觉与环境研究系”(该系于2019年7月1日更名为“艺术、电影与环境系”)在卡本特中心成立,该系提供电影、绘画、摄影、动漫、视频艺术、建筑的实践课程,以及电影与视觉研究的理论课程。卡本特中心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机构是“哈佛电影资料馆”,1970年,加德纳联合哈佛校友、电影制片人迈克尔·菲兹杰拉德与电影专业联合创始人卡维尔,在卡本特中心地下室创建了电影资料馆,他们筹集130万美元购买了2000多部世界重要的35毫米胶片电影。这种专业电影资料馆在美国大学中极为罕见,它为哈佛电影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保障。加德纳还设计了一个可容纳200人的电影放映厅,定期举办讲座和展映,成为学术交流和艺术家展映的重要平台。

加德纳和卡维尔的教育理念对电影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德纳认为电影是一种质询和解释世界的方法,他提出了用“摄像机了解世界”的教育理念,并希望使用这种视觉方法来表现通过观察人类获得的想法。当加德纳为学生讲授电影艺术的真理时,卡维尔热衷于探讨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爱情喜剧,以此作为探究哲学真理的文本。卡维尔认为,“电影是最后一门伟大的艺术,电影为哲学而生……哲学在帮助我们理解已知的东西,但电影让我们反思错过了什么”。事实上,哈佛电影理论研究根植于哲学与心理学研究。早在1892年,德国哲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受邀访问哈佛,协助其建设实验心理学学科。他在晚年开始意识到所有他在哲学和实验心理学思考的问题几乎都在电影中得以实现。1916年,孟斯特伯格出版的著作《电影心理学研究》成为史上最早的电影理论著作之一。此外,格式塔心理学先驱鲁道夫·爱因汉姆是哈佛电影专业首位客座教授,他的理论成果和教育思想,包括其代表作《电影作为艺术》和《视觉思维》对哈佛电影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哈佛大学电影教育理念与特征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大学电影教育蓬勃发展,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和美学在美国大学取得了学术合法性。如今,美国大学电影教育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由电影专业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下属电影院系开展的“专业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为电影工业培养专业人才,如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或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等;另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或艺术与人文系科开展的“通识教育”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大学有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通过摄像机去观察和理解世界,注重在电影作品中探讨作者身份。如今,哈佛电影专业每年生产上百部不同类型的作品,并展现出一种特定的实验美学。由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指向不同的培养目标,这使得哈佛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资构成、评估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

1.以紀录电影理论与实践为核心,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世界。自1960年以来,哈佛电影专业一直注重纪录电影、实验电影等非虚构电影创作实践,以帮助学生探索其艺术身份。加德纳认为纪录片不仅是一种探索真理的艺术方式,还能够连接艺术家心灵。此外,哈佛大学地处波士顿,这里一直是世界纪录电影创作中心。许多杰出的纪录片先驱都曾居住于此,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爱德华·品库斯都曾在哈佛大学短期任教。1960-1980年,品库斯与理查德·里考克共同领导麻省理工学院电影部,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纪录片制作人。他们的学生阿尔弗雷德·古泽蒂、罗布·莫斯和罗斯·麦克艾维,后来成为美国自传体纪录片的重要代表人物。自1980年以来,他们一直执教于哈佛大学视觉与环境系,从事非虚构电影创作实践教学工作。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创作风格对电影专业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青年导演安德鲁·布杰尔斯基所说,“虽然我现在从事剧情片创作,但我的创作理念与方法,以及作为电影人的哲学思维得益于哈佛的纪录片学习经历”。

2.个人与小组创作相结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非虚构电影创作课程采用个人创作和小组创作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探索其作者声音,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非虚构电影制作”是贯穿全年的必修课,在秋季学期,学生依照个人兴趣选题,并独立完成一部10分钟的影片。罗斯·麦克艾维教授指出,“我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城市里去寻找拍摄主题,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现实世界。在春季学期,学生根据作品类型进行分组。一般来说,每组由8~10个学生组成。他们把各自拍摄的素材整合在一起,联合创作一部14分钟的非虚构电影。这种创作模式对学生特别具有挑战性,每个创作团队拥有8~10个导演,为了创作一部理想的作品,他们不得不彼此依赖、相互协作”。罗布·莫斯教授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也是优秀电影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与专业院校不同,哈佛电影专业可能不以电影制作技术课程为核心,而是关注学生的创作想法与创意,使学生去思考如何拍摄一部电影。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培养有才能和与众不同的电影人至关重要,莫斯教授将其比喻为写作的过程,正如作家通过发展文学技能,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周遭世界,电影人也运用自己的方法,通过创作各种作品来审视世界。

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构建在线学习共同体。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自我觉知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相应地,电影理论课程综合采用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估方式,特别重视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参与、互动和讨论。“电影艺术”是一门讲授电影语言、美学经验和史学脉络的理论基础课。在授课不同阶段,劳拉·弗拉姆教授综合不同评估方式,以考核学生对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文书写作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体来说,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五个部分:一是电影基本术语测验(占5%);二是视觉化论文(占15%);三是电影节项目(占25%),该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联合策划一个电影节项目,并通过8~10分钟的多媒体视频来阐释其创意;四是期末项目(占25%),在课程论文和实践创作中任选其一;五是课堂参与、视频博客和创意实践(占30%)。弗拉姆指出,“期末成绩并不是简单地将五部分成绩相加,而是重视学生在不同时期取得的进步,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

4.跨学科教育理念,探索影像新主题。电影专业所在的视觉与环境系隶属于哈佛文理学院。这是哈佛最大的分支机构,现有80个学科专业,其中人文学科占20%,自然科学占56%,社会科学占24%。文理学院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以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全球性社区。哈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多学科领域的宽广见识和求知方法,为发展其智力和公民能力打基础。哈佛电影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师资团队大多具有跨学科背景,艾瑞克·伦施勒教授指出,“电影是一门融合的艺术,这使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哈佛大学的电影研究团队关注电影在社会、文化、历史以及整个世界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跨学科教育理念和师资构成,使得电影将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拓展了电影创作的主题和课程形式。“拍摄科学”是由罗布·莫斯与科学史系彼得·加里森教授联合讲授的一门非虚构电影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合作,两位教授联合执导了纪录片《秘密》。该片讲述了美国政府与国家安全部门对国民信息的监控,以及巨大机密数据行业的架构和逻辑。这部影片的最初想法始于加里森撰写的一篇文章《移除知识》,他在文中指出了美国政府限制对公众开放知识。该片在美国PBS一经播出便引起巨大反响。几年后,莫斯和加里森再次合作了一部以警示人们掩埋核废料的危险为主题的纪录片《遏制》。通过视觉语言与方法来审视世界,他们合作了揭示真相、提供知识的纪录片,并使这门课程成为哈佛跨学科电影教育的典范。

三、我国综合性大学电影教育发展方向

我国电影理论家周传基先生曾指出,“电影作为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只有在综合大学才能得到最全面、最透彻、最充分和最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电影教育如春笋般发展壮大,开设电影课程及影视相关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趋势。尽管如此,我国在电影人才培养质量上仍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哈佛大学的电影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对我国电影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近期,教育部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综合性大学开展电影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体系;二是构建非虚构电影课程群,促进通识教育与电影专业教育融合发展;三是个人创作与小组项目相结合,鼓励学生用摄像机观察、分析和理解世界;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精英人才。此外,综合性大学应该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个人交流能力、多元思考、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等软实力,使学生所学内容与未来社会接轨,紧跟迅速变革的世界,并使毕业以后的人生从中受益。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耶鲁大学电影与传媒研究专业博士后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美国当代民族志电影研究1960-2010”(项目编号:17BC04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Dana Polan,Scenes of Instruction:The Beginnings of the U.S. Study of Film[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

[2]鲍枫.自传体纪录片的创作实践 ——访罗斯·麦克艾维[J].世界电影,2020(05).

[3]周传基.“大学电影”的基本观点[J].当代电影,1986(03).

猜你喜欢
新文科哈佛大学通识教育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理想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看一眼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