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都市报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

2021-03-24 11:34周国祥
传媒 2021年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周国祥

摘要:“百年追梦——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是2020年的重大报道主题,《绍兴晚报》精心策划了“踏访小康路 添彩小康景”系列活动,选取全市小康村中的典型代表,报道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历程,组织专家服务团进村帮办实事,为他们绘就美好的小康图景增光添彩,得到了镇村干部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这是一组有温度、有力度的报道,也是一次记者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体现了党媒特征、晚报特色,成为践行“四力”的好载体,也是开门办报的新努力。

关键词:系列活动 主题报道 乡村振兴 《绍兴晚报》

2020年是小康社会建设的收官之年,充分展示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成就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对于都市报而言,在新闻报道上需要独特视角和鲜活方式。

绍兴农村的发展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在“百年追梦——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报道中,《绍兴晚报》精心策划了“踏访小康路 添彩小康景”系列活动,既讲好了故事,展示了“小康村”,又办好了实事,体现晚报“帮的动作”,同时还促进了读者的关注,做到见人、见事、见成效。

一、既讲故事又办实事,体现系列活动的新特征

在“百年追梦——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报道上,《绍兴晚报》把“百年追梦”的宏大叙事置于“踏访”与“添彩”小康村的系列活动之中,既展示了典型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历程,又根据这些村的实际需求组织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帮办实事。

1.村村见事,展示小康村的特色。每个小康村都是时代的生动样本。绍兴农村早已实现基本小康,但是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仍有一些村经济来源单一,后续发展乏力。根据全面小康的指标,《绍兴晚报》从旅游兴村、工业致富、资源激活等方面选取了8个小康村,展现多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为其他乡村的今后发展提供借鉴。如新昌县班竹村,原为贫困村,老百姓靠天吃饭,村集体收入少,年轻人不愿回村,2017年开始通过“人人参股、户户分红”开发乡村资源,将全村变成景区,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明星村”;上虞区大善小坞村依托青瓷发源地发展;柯桥区岔路口村以“三权分置”激活闲置农房壮大经济实力等。这些样本村都极具辨识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题题见新,做出“追梦小康”的新意。围绕“百年追梦——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这个重大主题,记者实地“踏访”、展示小康村的奋斗史是新闻媒体的常规动作。但《绍兴晚报》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踏访”之外,用系列活动为小康村“添彩”,即报道组和专家团联手,帮助小康村破解再发展中的难题,使报道充满立体感和建设性。从新闻报道的形式来看,除常规通讯外,《绍兴晚报》还采用了民情记事本、新闻特写、记者手记、现场图片等方式,使整个报道层次丰富、逻辑严密。

每个村的报道占用一个通版,村子特色与文章标题、图片等设计元素巧妙结合,产生了良好的视觉冲击力和内容表现力。如《昔日“斑竹”有泪,今朝“班竹”何其幸》一文,将“班竹村”这一村名嵌入题目中,巧用典故,令人难忘;在报道青瓷发源地小坞村时,版面中心是硕大的青瓷花瓶,使版面充满美感,也直观展示了该村的特色。

3.篇篇见人,刻画群众生动的“小康表情”。要想将小康村的小康梦讲生动,关键在于讲好人的故事,让读者在报道中见到“小康路上坚定追梦的人”、小康路上收获满满幸福的老乡、关注“三农”工作的各界人士等。

小康村的大发展,少不了敢想能干的“带头人”,《绍兴晚报》注重讲述“带头人”的故事,通讯“小康村发展之路”即以“带头人”为主线展开报道,通过鲜活的细节使一位位个性鲜明的“带头人”跃然纸上;小康村变化大不大,村民感受最明显,也最有发言权,报道通过大量接地气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幸福村民的形象;专家服务团成员是关心支持农村发展的社会各界的代表,通过服务团队到村把脉问诊、热烈互动的现场描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既请专家又邀企业家,助力乡村振兴的实举措

《绍兴晚报》组织记者团采访,组建专家团帮忙,重点在“踏访”,亮点在“添彩”,记者既做观察者,也做当事人,直接参与老乡们乡村新建设,并增强报道的互动性,让有关的人参与进来,让无关的人关注起来。

1.用心选村,既有好故事又有新目标。《绍兴晚报》在选择样本村方面以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为指导,兼顾各县市(区)的分布。如西鲍鱼村多年来依托造纸业书写致富传奇、诸暨市长乐村是“中国珍珠第一村”、谢家坞村16年前是浙江省驻村工作指导员示范村等。被选取的8个小康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绍兴属于中等,对今后更好发展充满期待,也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需求。

2.精心选人,既能问诊献策又能帮办实事。要想给小康村带去实质性帮助,必须精准邀请专家去“对症下药”。如记者了解到班竹村遇到了大麻烦:需要观光车载客上山的网红景点因路陡存在安全隐患被主管部门叫停。村里为此奔波半年之久,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报道组找到绍兴市特种设备检测院、市应急管理局、旅行社等相關单位和相关专家,这个棘手问题解决起来就没那么难了;谢家坞村准备组建物业公司,承揽周边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壮大集体实力,记者为他们联系了绍兴市物业协会、建设局和法律界人士;记者根据王家葑村干部的愿望,特邀知名花卉公司董事长赴村考察。总之,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市县两级应急管理、建设局、文化、旅游、特种设备检测、物业协会、抖音、直播平台等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先后应邀参加了帮扶行动。

3.全心服务,既解眼前难事又献长远之策。系列活动的帮扶实效,取决于“服务”项目是否合乎该村发展目标。记者事先多次进村了解情况,编辑部认真组织研究,明确重点方向。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和企业家应邀到村后,也通过走访调研有针对性地解决眼前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思路。如岔路口村党总支书记向记者诉说村里的民宿知名度不高的问题,《绍兴晚报》便约请旅游主管部门和旅行社领导参加,还邀请了本地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主播做直播,效果十分明显。同时,该村根据建议引进5名营销人员,推出多项营销活动。《闲置农房“活”了,整个村也活了》的报道刊发后,前往游玩的客人多了,村民办民宿的信心更足了,除本村资源外,该村还引进了一家投资3000万元的高端民宿,村里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以文化人,王家葑用心点亮小康路》报道刊发后,王家葑村新建市老年体协训练基地,吸纳专家的“金点子”,“升级”体育馆,打造乡村宴会举办地,计划引进大型农业企业。

三、既深入基层又勤奋笔耕,践行“四力”的好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绍兴晚报》的记者不仅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采访者、记录者,更是小康美好生活的观察者、感悟者,凸显了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体现了绍兴晚报人践行“四力”的努力,既锤炼了作风,又锻炼了队伍。

1.“踏访”扎实,积极践行“四力”。《绍兴晚报》记者走进一个又一个村,用脚“踏访”乡村,用心体验民生,用笔书写故事,用情帮办实事。编辑部将报道村作为采编工作基层联系点,要求记者必须赴报道村两次以上,第一次了解村情,收集问题,第二次带路进村,提供服务,这是对记者“脚力”的考量;要求记者摸排问题精准,寻找专家对路,这是对记者“眼力”和“脑力”的考量;要求记者提炼好主题,并在通讯、特写、评论等多体裁切换,这是对记者“笔力”的考量。因此,每一篇报道都精雕细琢,至少花两周时间方可出炉。

晚报编辑部还多次组织工作交流,系列活动结束后,又邀请绍兴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和部分镇村的主要领导座谈,总结经验,围绕下一步助推乡村振兴问计问需。

2.“添彩”务实,体现媒体担当。

乡村振兴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新闻舆论工作者须增强使命感,不断推动全民参与乡村建设合力的形成。记者发现,广大村民不缺目标,不缺激情,不缺资源,他们缺的是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因此,《绍兴晚报》选择了一条给自己“找难题”的路,在深入“踏访”中寻找乡村发展的瓶颈,实实在在地迎难而上,想方设法破解。通过这次活动,村民的信心更足了,村干部的劲头更足了,绍兴各界也更加关注和支持“三农”工作。

3.“行动”有力,锤炼队伍素质。《绍兴晚报》把这次重大主题报道作为坚持群众路线、服务群众、提升素质的契机,每个报道组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既要采写好新闻报道,又要组织好服务活动。一方面,该报采用“梯队+团队”运行模式,每次采访都有领导带队、中层担纲、骨干带头、新记者参与,多次举行阶段性业务研讨,让参与的同志谈体会,让其他同志提建议;另一方面,该报在报道过程中帮助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提供了许多思路建议。通过这次系列活动,记者与农民更近了,联系群众的意识更强了。

奋进全面小康需要引领示范,助力全面小康需要媒體担当,深入践行“四力”需要脚踏实地。《绍兴晚报》“踏访小康路 添彩小康景”系列活动历时3个月,既记录小康生活,又服务小康建设,勾画了一幅幅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画卷,促进了这些小康村的发展,以实际行动推进乡村振兴,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记者也在参与中提升了新闻素养,增强了群众意识。

作者系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副总编辑

参考文献

[1]张立宁.有信、有心、有信心,方为取胜之道[J].中国农资,2021(01).

[2]田宇.用对钱、花好钱:更好走在乡村振兴大路上[J].中国人大,2021(01).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