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

2021-03-24 10:48白娟符华琴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

白娟 符华琴

[摘 要]高等教育现代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及其普及化阶段的临近,使高等教育领域中“高质量普及”研究渐趋显性化。“普及”是普及化过程中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高质量”是实现“普及”的手段与标准,“普及”是“高质量”所达到的目标状态。高质量普及的理念主要表现在价值的中庸取向、公平性原则的全面体现、引领作用的突出化、世界性成为共识、学校空间的主导地位等方面。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建设过程中,已经通过高职教育的高质量扩招、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等方式进行了“高质量普及”的现实探索,从“量”与“质”的双重考量为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发展奠定了基础。稳定高校学生规模,扩大高职学生规模,中西部高校均衡发展,高质开发实体高校空间,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等,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规模;实体高校空间;创新型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1-0027-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1.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由此,“高质量”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并首先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研究。毋庸置疑,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复杂的内隐关系。那么,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成为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新时代命题。基于此,学者开始探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问题,高质量就此被延用到高等教育领域,引起了学者们对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的关注。

一、对“高质量”与“普及”的基本认识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的主张,高质量一词被正式应用于教育领域。质量与普及都是老生常谈式的话题,但高质量普及却是全新的概念,有其独特的内涵,不能简单看作是二者的机械组合。用高质量普及谈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相关问题时,亦不能单纯地将其作为旧有概念组合的旧调重弹,须站在全新的视角与立场上予以认识。

(一)“高质量”与“普及”的本质意蕴

高等教育领域中,对高质量一词的专门解读目前还比较少见。很多学者虽提及高质量,但实践中却将高质量与质量的意义混淆使用。当然,也有学者对高质量的内涵提出了初步设想,认为高质量是一种高于普通水平的質量标准,如学术水平卓著、声望显赫、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就业质量高,还有标准多元、因材施教、满足需求等[1]。这为之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高质量作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要求,由新时代赋予新的意义。要明确的是,我们谈论的“高质量”是宏观层面的质量观探讨,无涉具体的质量指标体系。基于此,高质量是相对的动态概念,超越了现有质量水平,是适应高等教育的现有变化而做出的改变[2];它是能够优质满足高等教育各利益相关方需求的一种发展趋势,以创新为高质量教育水平的内在动力,体现了新的高等教育理念;不同区域、层次、类型高等教育的协调和公平发展是高质量的基本特征,普及是其根本目的。此外,高质量也意味着人文和道德水平的提升成为高校发展的常态[3]。

提到高等教育的普及,绕不开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在其论述中,关于普及的基本观点是:当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超过适龄人口的50%时,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并将再造新的高等教育模式[4]。学者目前对“普及”内涵的认识大都将“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视为核心理念,忽略了高等教育本身所针对的学习阶段,使普及的概念泛化。高等教育是针对学习者接受并完成高中阶段学习而自然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教育阶段。学界当前在对高等教育“普及”的认识上,并未明确考虑学习者学习的阶段,甚至于直接将成人以后接受的教育都归到对普及的认识之中,但很多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并未接受过系统化的高中阶段学习,因此导致对普及的错误认识。同样,直接将终生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看作是高等教育普及的趋势或表现,亦是一种泛化且错误的认识。

高等教育普及的标准需要以数量衡量,但质的变化亦不容忽视。将高等教育规模作量的划分有利于研究的开展,例如50%这个数据可能并不可靠,但这种划分至少能给出某些信号。正如特罗本人所说,他的理论“是揭示变化的一种理论、信号,它具有一种预警功能”。高等教育普及的数量标准意义在于“提示你进入新阶段之后,要注意新阶段的新情况”[5],须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作好充分准备。但这不能代表高等教育普及的全部内涵。量的积累总会带来质的飞跃,无论普及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或低,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的过渡本身就包含着高等教育的质的变化。要言之,普及强调的是渐变的动态过程,是某事物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普及的标准。这一过程中,渐变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量与质的变化来体现的。质的变化特征表现为:一方面是多样性的体现。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受众的背景、年龄、学习经历及需求更是多样化,高等教育结构和类型日益多样化。而且随着普及化程度的提高会更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与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化的体现。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向所有人敞开,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基本义务。这也使得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外部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6]。

(二)“高质量”与“普及”的内在联系

普及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状态。随普及化程度的深入,将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形式。高质量是顺利实现普及的关键手段,亦是普及化过程要实现的目标。可以说,高质量与普及都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普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所实现的普及化时代只是普及发展过程的最低层次。普及既是高等教育变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目标状态。

高质量是贯穿普及化过程的手段与标准。质量标准是发展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质量标准的建立, 应以时代主题作为参照和确立标准的指南,不同发展阶段的质量标准不能背离和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高质量的标准受普及化程度的制约,普及的不同程度阶段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它既适应普及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对该阶段普及程度与质量的更高要求。

总之,高质量的标准设定应根据普及阶段的发展程度而定。随着普及的深入,标准也在调整,而普及的最终目标状态是高质量的普及。普及是高质量标准的来源,亦是高质量要达到的目标状态,即高质量是不同地域、类型、层次高校的整体高质量。普及过程要根据高质量的标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化行为进行约束,即高质量是普及过程的约束标准。

二、“高质量普及”的核心理念

高质量普及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高质量的普及,即高等教育在普及化的不同阶段和过程都要达到高质量。二是普及的高质量,即高质量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是高等教育全面的高质量。高质量普及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状态,它超越现有质量水平且具有动态性;坚持工具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以实现解放人、服务人、发展人的目的[7]。普及化不仅要实现知识的高质量普及,更要重视学生的道德精神水平建设。以公平为核心,兼有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将贯穿始终;以各类实体高等教育机构为主要普及形式;以全球化的视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适应高质量普及的高等教育机构,推动高等教育全领域、全方位地高质量协调发展。

(一)价值的中庸取向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是目的与手段、价值与工具的辩证统一,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其价值问题。从高等教育的微观构成要素知识来看,对高等教育知识的价值理解存在两种被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一是把知识看作是实现社会目的的手段;二是把知识本身看作是大学存在的目的。知识的工具价值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源于工作或谋生的需要,即知识是个体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而对于不直接影响其生存的知识,学习者会视而不见。知识的学术价值论认为,知识本身是学习者进入高校学习的目的,学习知识没有任何外在于知识的目的,而只为了增进知识本身,是为知识而学习,不考虑知识对实际生活是否有用。这种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学生生活在象牙塔之中。这与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一种独立社会机构的意义不相符,甚至威胁到高等教育机构的生存发展。但无论学术价值论还是工具价值论,都只强调知识对学习者的或手段或目的作用,忽视了获取知识过程中需要坚守的道德规范。

高等教育普及过程中高质量普及“知识”时,学习者可能在代表硬文化的知识上有所增进,但在塑造人格的软文化的知识质量上会自觉地加以忽视。忽视渗透在工具价值与学术价值中的人文道德素养的作用,在工具价值上会导致学习者学习的功利性,只重视对实用知识的学习;在学术价值上会带来学习者知识学习中的学术不端、學术腐败等行为,难以实现知识的高质量普及。高质量普及应是知识的高质量与道德的高质量并行,是知识性与道德性的统一。无论高校还是高等教育系统,只有视知识与道德并重,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普及。从微观个体来看,道德的要求必不可少。知识性与道德性在微观层面的统一是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的坚实基础。

从高等教育整体来看,高等教育应坚持市场化和学术化并重的价值取向,在二者之间探寻平衡点。(1)重视高等教育本身内在的价值取向。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高校无论何时都不能背离培养人、发展人的价值目标。高校应重视对个体精神理念的塑造,重视全面发展等价值追求,处理好人文和科学之间的关系[8]。(2)重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有象牙塔式的追求,但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即不能离开真实的现实世界和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进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在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社会差异,具体在高等教育领域则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冲突,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高校不断创新教育内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要围绕社会需求调整教育目标。我们应正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根据社会需求调整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提高高等教育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性,使高等教育能更好地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9]。

(二)公平原则的全面体现

质量与公平是高等教育领域内学者广泛关注的议题。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动力,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标追求。党的十九大强调“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反映了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和公平问题的重视。因此,我们在探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时,需要深刻认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10]。

让每个学生公平地获得不同类型的高质量高等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的必要路径。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公平性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的前提条件。高等教育即将步入普及化阶段,规模的扩大和入学机会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跨入大学门槛。高等教育供需结构平衡的根本目的是让合适的人流向合适的高等教育机构,以满足各美其美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高质量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供给方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长,规模持续扩大,上大学难的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需求方面,人们上好大学的愿望难以满足,优质的高等教育机会只能惠及少数人,人们期待更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公平[11]。

在高质量普及的要求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变主要依靠扩大招生规模、开设新专业等方式实现的外延式增长,以及提高办学质量实现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公平性是实现内涵式高质量普及的必要手段。首先是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均衡。解决好区域、城乡差别,实现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重点在中西部和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其次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均衡。建立多样化的高质量标准,使不同类型的高校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定位[12]。这兼顾了各类高校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普及的核心内涵是推动高等学校以特色和质量为目标,争创不同类型的一流,为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各层次的高校间相互保持合理的张力,使高校的类型化更清晰,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凸显且得到保持,进一步保证了高等教育体系能整体发挥应有的功能。由此观之,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中的公平就是要实现人和物的全面公平发展。

(三)引领作用将日渐突出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过程中,普及是不断满足社会及个人需要的过程,是提供服务的过程;质量本身也有服务性,质量目标必须与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相吻合,适应于相关利益主体的需要,但高质量在普及过程中则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使普及化的高等教育能为社会和个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二者的统一使高等教育得以实现高质量的普及。

美国正是通过建设一系列旨在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的赠地学院而最早实现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并进一步通过社区学院的设置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同样会使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日益凸显,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也日益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对于社会服务职能的过多强调,会使高等教育的引领性受到忽视。德里克·博克曾仔细研究了影响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目前危机”,认为未来发展的危机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偏离自己的方向、过多的指向政治和商业活动:一是从事政治活动,从大学内部施加政治意志;二是过度扩张,大学和教职人员的学校活动过度增加;三是大学的商业化——为寻求更多的资金而从事更多使人员组织涣散的活动[13]。概言之,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要防微杜渐,重视大学的引领作用。

高等教育应凭借自身对知识的拥有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来充当社会发展的引领者。高等教育以追求真理为宗旨,是超越和批判的,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当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全屈从于政治或经济组织的发展时,其对社会的发展就少了方向性的指引。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言,大学不是风向标,大学应提供社会所需而不是社会所想。大学要独立和负责任地就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发表意见,成为社会需要的权威,以帮助社会思考、理解和行动[14]。

(四)世界性成为共识

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观念。随着各国间教育交流形式的增多增强,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就必须以更广阔的视野,在全球各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中,寻求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普及的准确定位。所谓世界性,既包括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接轨,也包括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特色发展。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接轨,意味着在实现高质量普及的过程中所采取手段的普遍适用性,如同马丁·特罗的普及化理论在世界普遍通用一样,我国的高质量普及措施也要能成为其他国家在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时可以借鉴的经验;同时,也意味着通过了解国外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方式,以及在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为我国即将达到的普及化做好准备,避免别国在普及化过程中的错误,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普及。世界性的高等教育发展意识,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了整体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当然,高质量也要基于我国的文化语境,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探索本土化的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

(五)学校空间的主导地位

高等教育为实现普及化的重要使命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为那些非正常年龄入学、非全日制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课程。高等教育的形式日益多样化,很多新形式吸纳了大量的高等教育受众。除开放大学、自修大学外,网络、无国界教育等新形式对推进普及化发挥了积极影响。但这种认识混淆了高等教育普及与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之间的界限[15]。在宏观层面认识普及的概念时,这样的认识是有价值的,但当前所建设的是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对普及的这种粗浅界定显然不够充分。这种泛化的学校空间概念,会让大学成为界限模糊的存在。学生身处其中,自然也很难产生对于学校空间的清晰认知,也就很难形成对学校空间的依赖,不利于学生教育过程的实现,高质量的普及自然也就难以实现。

学校空间即“有围墙”的高校,它应该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中占据主导地位。当然,各种形式的机构都可以承担普及化的任务,但必须以高等教育的实体机构为主导,在全面发展中有重点地建设。占据一定地理空间的学校,通过有形的围墙,将学校与社会进行了隔离,让学生身处一墙之隔的空间中会产生不同的感知与体验,并在学校的限定空间内形成特定的身份认知,从而更好地扮演学生角色,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将有限定空间的高校作为主体,促进学生对学校空间产生功能性依赖与情感依恋,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

三、“高质量普及”的路径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而“高质量普及”则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追求。

(一)“高质量普及”的现实探索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国家开始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付诸实践。其中既有量的考量,也有质的考虑,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发展奠定了基础。

1.高职教育的高质量扩招。2019年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已达到100万人[16],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的进程。发展高职教育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方式,推进其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包括: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的定位要求,实施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17]。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来实现质量型的扩招,如发挥优质院校的带动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根据生源特点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等[18]。

2.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为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在2017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双一流”建设适应了中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普及的现实需要,使高校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发展的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拓展。“双一流”建设不仅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为过渡到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牵引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二)“高质量普及”的实践路径

高质量普及的观念在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的落实,不仅需要正确的价值指导,更需对高质量普及的实践路径有清晰的认知。结合对高质量普及政策的现实探索,高质量普及的实践路径同样需要从高等教育的质和量两个方面出发加以考量。

1.“量”的发展:大众化阶段以来,高等教育量的增长始终缺乏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学科专业发展等内部要素的支撑,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质量不高、企业招人难等一系列社会就业问题。因此在普及化阶段,要实现高质量的普及,保持高等教育的适度办学规模,就要科学地扩张高校的办学规模。首先,高职院校的招生規模在普及化阶段应得到适当的扩大。高职院校所对应的专业设置具有更强的职业性,能够满足社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企业的招工需求,减缓就业压力。其次,高校应从内涵发展的角度出发,丰富高校的类型,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在高校类型与特色的多样化发展过程中实现量的增长,从而提高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最后,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过程中,高校的学生规模应保持在稳定状态,避免大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高校内部通过提供多功能的学习空间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通过高校内部的学科专业设置、学习空间建设等来实现高质量普及过程中量的发展。此外,高质量普及中量的体现应通过公平性原则加以凸显。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使得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部分人享有的特权,而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高等教育通过给予更多人上大学的机会,使之在逐渐实现公平的同时也扩大了整体规模。同时,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落后地区的高等院校规模与招生规模应得到适当的扩大,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以“985”或“211”作为国家财政支持的重要考量标准,使更大范围内的高校能得到支持,促进高质量在“量”上得到普及,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高质量普及。

2.“质”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内涵在于高校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意味着高校的社会引领作用得到凸显。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高质量普及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要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全民参与、教育共享的具有包容性的高质量普及发展[19]。在这一原则指导下,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的实现需要通过学术和制度创新等协同作用,使高等教育发展由规模扩张向规模适度扩张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使创新成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由规模和社会需求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大学真正成为社会的引领者;通过创新使大学走在社会的前列,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其次,高质量普及要坚持有“围墙”的大学在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仍然是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不可取代的存在。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日益临近,要培育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能,改变以公立高校为主的局面,重视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公、私立高校的共同发展,凸显学校空间在社会空间,以及教育空间中的独特地位。最后是人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要重视学生完整人格素养的养成,将学生的培养作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任务。高质量普及不仅是知识的高水平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其完整人格的养成。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普及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精神、学术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与统一。把学术、生活和学生联系起来,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学习者自身知识与道德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高校通过将学生的人格发展融入学术学习过程中、渗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实现学生人格素养的完整养成,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普及。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高校教师在高质量普及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引进人才、激发教师活力来促进高校人才队伍质量的提升,从而保证卓越的教育质量。

综上,稳定高校学生规模、扩大高职规模、中西部高校均衡发展、实体高校空间的高质开发、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等,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普及的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张继平,董泽芳.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理念诠释、现状分析与政策进路[J].大学教育科学,2017(01).

[2]Harvey,L.,& Williams,J. Fifteen years of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0,16(1):4,3-36.

[3]刘云生.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8(11):1-10.

[4]Martin Trow.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Paris. 26th-29th Tune. 1973.

[5]李华萍.高等教育普及化及质量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8][15]别敦荣,王严淞.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实践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6(04):1-8.

[7]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价值冲突与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19-25.

[9]吴向文,王志军.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看其供给侧改革价值取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10-13.

[10][11]张继平,董泽芳.质量与公平并重:高等教育分流的本质含义及实现机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86-192.

[12]别敦荣.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6(03):31-42.

[13][美]莫顿·凯勒,菲利斯·凯勒.哈佛走向现代:美国大学的崛起[M].史静寰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01-502.

[14]李雪飞.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误区分析[J].江苏高教,2013(01):5-8.

[16]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9qglh/2019lhzfgzbg/,2020-07.

[17]刘昱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2-15/doc-ihqfskcp5295777.shtml.

[18]刘湃.教育部:今年高职扩招100万 将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9/05-08/8830629.shtml,2020-07.

[19]任保平.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践取向[J].学术月刊,2018(03):66-74,86.

(责任编辑:德华)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
职教体系建设的突破与创新
基于校友视角的人才培养质量追踪评价
提升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浅析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基于“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改革的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