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 王冉
摘 要:城市滨水区一般由自然和人工两个景观区域构成,是城市公共空间独特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往往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带状景观特征,是构筑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很强的视觉审美价值。营造城市滨水景观,把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旅游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滨水景观;城市印象;规划布局;设计原则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楚汉文化视阈下京杭运河徐州城区段文化形象打造与推广研究”(2019SJA1008 )阶段性成果。
滨水是指江河湖海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滨水景观可以笼统地解释为城市中水与陆域相连接的区域,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增强人与自然的亲密性、调节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应立足于宏观的设计视角,基于城市整体发展的大背景,统筹兼顾生态性、地域性、美学性和实用性。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复原高度人工化的城市生态风貌,提升城市旅游文化形象。
(一)融入景观生态学设计思想
第一,在生态设计时要强调一种地方性原则,主要强调生态设计必须根植于所在的地方,这是生态设计的基础,是景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地方生态环境是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经验积累和生活实践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当地适应性,因此在树种的选择上,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还要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地树种为主,同时本着植物多样性原则,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的外来植物品种(图1)。第二,在生态设计时要体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保护,采取适度开发利用的原则,循环使用一些景观建设材料,增加材料的使用周期。第三,设计时要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愈和自净能力维持生态景观,比如人们现在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就有湿地能够净化污水的体现(图2)。
(二)充分体现当地地域文化内涵
充满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能够表现当地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等,设计师可以从地域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的诸多构成元素中寻找设计灵感,具体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形似和神似。形似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具象化体现,是将极富本土文化特色的具象形态或形式特征通过景观设计表现出来。主要可以通过再现、点睛等设计手法来体现,属于文化意义上的表层体现,比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颇具中国元素,从颜色和形式上延续了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图3)。神似是地域文化的一种抽象化体现,是将文化中脱离了设计载体,看不到摸不着的深层文化体验,包括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形态等通过景观设计表现出来。在具体设计时可以通过提炼地域文化的精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夸张,使得景观设计传神而不象形,能够利用沉浸式的体验使人们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化意境(图4)。
(三)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展现历史文化之美,滨水景观设计应将美观与实用这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美观层面来讲,滨水沿线以带状公共绿化设计为宜,强调场所共享性、功能多样性、亲水性及生态性,创造出一个让人们流连忘返的城市滨水休闲空间。景观设计手法上采用“软硬结合”的立体化设计法则,充分利用硬质景观多层平台和立体交通等手法转换空间,创设空间高差。在景观带沿线上结合城市功能区位的分布适当地设置绿地、广场和公园,重点地段设计标志性景观建筑或环境小品。从实用层面来讲,滨水景观设计除了要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还应具备相应的防洪防涝功能,在植被布局上多采用水生植物和亲水乔木,这样就算是在丰水期植物被淹没的情况下,堤坝的防洪能力依然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堤坝上的景观也能够保持,不受洪水影响。
二、合理规划城市滨水区的布局
滨水区域的用地形态在最近几年的城市规划建设中用途单一且延续性不强,从而极易导致城市滨水区域出现功能缺失的现象。有些滨水区域的规划忽略了交互性设计,因此其中的商业与娱乐设施无法有效地吸引目标人群,造成公共空间功能缺失。另外,有些滨水区域是商业性质用地,周边缺少住宅用地,除白天使用外,夜间基本没有人群活动,造成了大量的空间资源浪费。因此,城市滨水区要形成功能分区科学合理的布局,就必须采用多层次、立体化、可持续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三、合理规划城市滨水区的交通组织
为了提高城市与滨水空间的整体关联性,宜采用立体化交通架构设计。宏观设计城市交通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立体交通、人车分流”理念为指导,在保证行人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地采用“限时、限号、限行”控制车辆行驶。也可以将局部的一些道路设计为蜿蜒的曲线形态,长度小于35m的尽端式道路,设置减速带,在保证行人行动舒适的基础上使车辆较低速通行,形成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和空间层次感的城市亲水景观道路。
四、滨水游憩路的设计
滨水游憩路是指在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的行人步道,是贯穿整个滨水景观区的最热闹繁忙的游览线路。在规划道路时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依托地形高低起伏的特点将人行道与车行道设计出不同的高位差,并根据实际需要设计道路宽度。对于水域沿岸的突出地带,可以根据面积大小和需求,利用街头雕塑、碑刻、植被以及造型特殊的公共建筑等设计观景平台和亲水广场,以提升空间的文化内涵,吸引游人驻足。同时,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区域安置休闲座椅、景观导视牌、艺术花坛,并配以丰富的照明设施。第二,可设置较宽的亲水区健康步道,使游客应尽可能亲近水体。除布置一条行人主干道外,可再布置一条接近水体的路面较宽的供游人休憩观景的木质栈道。临水布置的道路外侧宜设置防护栏杆、照明灯具、分类垃圾箱和石凳石桌等公共设施;临近主干道一侧的隔离地带宜种植观赏价值高、树姿优美的乔木和低矮灌木,其间布置休闲座椅,满足游人的休息需要。在景色优美且水面宽阔的区域,临水设置绿化带、草坪、石凳等,在最佳观景位置设计一些小型观景平台或广场,供游人摄影或观景。当水体面积宽阔,水流平缓,适合划船或游泳时,应在岸边设计滨水游憩带状公园绿地,对绿地进行专业的总体规划设计。
五、结语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突出人性化是一个重要趋势,设计时应突出“人”的价值,全方位、多层次地从人性化角度入手,使得景观设计与人们生活节奏和需求相协调,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阶层、不同生理特点的人群营造多功能、多层次的空间。同时,结合城市地域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融入景观设计中,使其彰显出独特的个性魅力。另外,还要在城市旅游开发过程中重视景观建设,以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为基调,将城市“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主题融入景观设计,打造独具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城市旅游景点。
参考文献:
[1]曹福存,赵彬彬.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2]张文松,杨桦.景观规划设计[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7.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4]王淮梁.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3.
[5]陆婷.文化旅游景观中的语言符号表意研究[J].屋舍,2018(8):149,197.
作者简介:
陈彦,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王冉,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