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主宾 潘凰
[摘 要] 古代汉语记录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要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系统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古代汉语必须实施实践教学。要努力挖掘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关键词]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2-0110-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中华儿女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中央两办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视。各高校积极调整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应用型高校强调突出实践教学以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
古代汉语记录了古老的華夏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高校中文学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的基本目标为掌握有关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古代汉语的内容远离现实生活,学生觉得枯燥难懂甚至有厌学情绪,因而古代汉语的教学不能简单照本宣科,必须研究不同类型的大学应如何根据其人才培养定位采取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方法[1],增强实践性与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课堂活力,在立足于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讲解上,着重开展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文字分析能力、话语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认知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
一、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要获得古代汉语系统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古代汉语必须实施实践教学。
(一)文化传承的顺应
古代汉语是培养学生阅读古籍能力的工具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它在继承传统语言学的精华的基础上又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在历史积淀与现代交替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历史和现代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汉语在学科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选材方式等诸多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课堂教学无疑是它的主要渠道。[2]所以目前需要深入挖掘古代汉语课程中所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在承担培养学生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的教学任务外,通过课堂实践、课外实践、专业实践等形式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人才培养的驱动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地前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古代汉语作为传统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内在人文素质,传统的理论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所以亟须转变教学手段,重视实践教学的模式。古代汉语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加强实践性教学并不意味着古代汉语课程要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而应在承担培养学生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培养出拥有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现实环境的需求
尽管古代汉语课程自设置以来就一直在进行教学改革,但改革所达到的预期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由于古代汉语距离现代生活已有一段距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的参与度低,未能将古代汉语所传递讲授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是古代汉语本身的学科性质的难度较大,课程的专业术语偏多、难以理解。一些高校虽然已制定了实践性教学的方案但由于课时等原因未能真正的落到实处,任课教师也未引起教学重视,目前国内古代汉语的教学还是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学术型与理论型的教学。所以如何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设计好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掌握好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同时又会利用已有的知识阅读传统的古籍,传承文化,又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为现代语言生活服务[3],成为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当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措施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也就是说,实践教学是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对于巩固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益。古代汉语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使课程理论知识向实际的应用能力方向转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从更新教学理念、制定专门的实践性教学大纲、贴近生活实际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等几方面下功夫。
(一)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由理论型转向应用型已是必然趋势,针对古代汉语这一课程的实践应用的转变,相关院系需要制定好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方案。首先要做好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目前许多学生对古代汉语这一课程的认同感不强,认为对将来的就业发展并无太大作用,缺乏传承意识。教师在教学上也固步自封地进行传统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利于实践性方案的推动。所以要进行切实的思想动员,说明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让全体师生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从而更新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古代汉语中文化、艺术的内容,在实践课中将其呈现出来,是高校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4]其次在课时的设置上,应当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并将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综合的量化考评。学院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调研活动,将课堂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当中,同时要保证课程的资源配置,适当引入高质量的学术型讲座,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在思想意识、方案制定、资源配置等各方面给予古汉汉语实践教学全方位的保障。
(二)制定教学大纲,提高课堂效率
古代汉语涉及文字、词汇、音韵、语法等古代语言规律,以往教学常偏重理论性,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要针对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结合,制定切实可操作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项目可包括生活中古汉语现象调研、翻译、查阅工具书、校勘、古文创作、文言文教学设计、论文写作等,依次制定详细的实践内容和基本要求。
古代汉语的音韵是学生最难以接收和消化的部分,比如对于声纽和韵部的学习,大多是依靠学生的硬性的记忆能力,学生多半觉得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此时教师可以适当运用音律教学的方法,将声纽与韵部编成简单的曲子唱诵,方便学生的背诵记忆,同时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音韵在现代汉语的方言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古音在方言中得以大量的保存。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对家乡的方言比较熟悉,教师在音韵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方言,鼓励学生探寻和发现古音在方言中留存的现象,在讲到某个古音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方言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课堂的参与度。
词汇部分在古代汉语教学生中是十分重要的,掌握词汇是阅读古籍的基础,古代汉语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变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在对词汇的教学不能单从古代的意义给学生进行讲解,更多的应该侧重于对汉字词义发展到今天的意义变化的探寻,比如单音节词到复音词变化,今天仍然大量使用的词汇有哪些,引导学生自己逐步学会梳理词义发展脉络,把握整体的词义系统。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词汇的积累,每次课后至少整理出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等,可以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这种积累可以充实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
在词汇的学习基础之上也要注重对语法的学习,不管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语法都是语言类课程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代汉语的语法多是以词法的研究为主,主要讨论各个词类的发展、语法变化等问题。以代词的发展为例,教师在对代词在不同时期的词类的增加变化进行讲解之后,可以挑选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让学生逐一摘录文献中的代词并指出其指代对象和语法功能进行课后的一个练习,这样可以及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反馈,同时又保证了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吸收和消化。
(三)贴近日常生活,注重实际运用
在绪论的讲解中就要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就在我们身边,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提高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古代汉语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去发现身边的古汉语现象,同时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去解决生活的语言文化问题。
而今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虽然大多数是现代生活的产物,但也要不少词语自古有之。例如“双标”一词在如今的网络中用来指责对方对待性质相同的事物却采用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即指“说自己是一套,说别人又是一套的行为”。但在古籍中“双标”一词别有他意,指的是竖立在合葬墓前的成对石柱,如《复潘少宰书》中就有“皆历举唐人合葬双标之意”。再如现在追星圈里流行的“爬墙”一词,在《诗经·将仲子》中已有痕迹可循,“将仲子兮,无逾我墙”说的是一个女子让她的情人不要翻越围墙来幽会,“爬墙”在古代是用来指男女私会的行为。而现代流行的“爬墙”是路人粉追星的日常操作,基本原则为哪家花香爬哪家,也泛指各种见异思迁的行为。当使用这些网络词语的时候,学生应该要学会思考某个词为何可以这样使用,是否与古代的意义有着异同之处,甚至还可以尝试去探寻它的成因与语义演变。
除了流行语的解读可以与古代汉语结合起来,古代汉语同时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凝结,蕴含着原始的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等文化内容,传统节日发展到今天也产生了新的形式与内涵。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现代有着许许多多的讨论,先有粽子的“咸甜之争”,再有祝福究竟是“安康”还是“快乐”的讨论。在以往的中学教学中,端午节多解读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但是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考究可以发现,端午节在古代被视为“恶日”,在端午出生的小孩都被认为是不详的,这与五月潮湿闷热的气候以及当时的科技医疗水平等都有关系。而今保留下来的端午节习俗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多的是为了送走“噩运”,在这种知识背景下来理解为什么端午节的祝福要说“安康”也就有理可据了。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化,“端午”的迷信色彩逐渐弱化,保留下来的都是具有仪式感和实用性的习俗,“祭祀”朝着“庆贺”的转变,“安康”向“快乐”的过渡也不是不可,所以这需要我们去辩证地看待。不仅仅是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的祝福语以及习俗都可以与古代汉语的知识体系相联系起来。
当学生开始走出课堂进入生活以后,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商铺招牌的繁体字误用现象,“发”的繁体有两种写法,所表示的意义截然不同,“理髪”与“發财”是否使用正確。还有一些茶馆、玉石店铺的店名与楹联是否使用恰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认知的能力。
三、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形式
要努力挖掘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教学要有实践性活动,要注意讲练结合、课堂内外结合[5]。
(一)课外实践
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往往是文言文学习功底较好或是生活体验丰富的学生,因为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以及对古代语言文字的规律性的总结。现实生活中还能找到很多与古代汉语有关的事物或现象,因而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课外实践。比如让学生去名胜古迹、书法展览馆、博物馆等场所寻找甲骨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的运用,进行古文字的临摹,在识别文字的同时探寻其背后的故事,理解汉字的演变;找寻店铺名、广告语、产品包装等生活中简繁字运用错误的例子,理解繁简之间的关系并提高解决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进行地名、人名、对联和方言调查,了解生活中保留的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音和语法现象;去图书馆真实感受古籍的原貌,去查查古代汉语工具书;去出版社做做校勘工作等,通过了解古汉语在生活中的运用,巩固所学知识,去思考古代汉语及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的影响及意义。
鼓励学生走近真实的古代汉语,同时鼓励学生服务当地的文化建设。对当地的语言景观进行调研并提出参考意见;定期开展一些小型的传统文化讲座,阐释地名、书法、灯谜等其中蕴藏的汉字形体的学问;发挥语言的艺术、文化、娱乐功能,结合诗词、楹联、传统节日、当地习俗等开展多样的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丰富当地的文化氛围。
(二)课堂实践
采用当今较为先进的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让课堂真正变成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的实践场所,讲练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精讲一些经典文段,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经典。课堂设计一些古代汉语话题,师生展开互动,进行讨论,如探讨“朱门酒肉臭”中的“朱”与“臭”的词义,古代称呼“丈夫”的词除了“良人”还有哪些?现代怎样称呼“丈夫”才合适?怎样看待古文献中的谦称与尊称?谈谈《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形象在当代的意义,谈谈对二十四孝故事的某个故事的看法等等;重点做做古文的翻译实践活动,学生自己查找工具书阅读古籍,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汉字书写比赛等;尝试着寻找有价值的话题创作小论文;制作对联、诗词;用文言文进行写作;对古代应用文进行赏析;把文言作品改成短剧进行情境式演出,情境式教学法非常适合古代汉语课的教学[6]。师范类专业学生还可以重点开展文言文教学设计,上台进行教学比武。
此外,定期召开分享会,鼓励学生跟同学一起分享自己学习古代汉语的收获,展示各自创作的小论文,展示自己将古代汉语知识和传统文化服务于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创新性成果。
四、结语
古代汉语课程涵盖的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其中所蕴涵和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内涵非常深厚。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系统的古代汉语知识,提高运用古代汉语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感化与内化,提升个人修养等综合能力。还有利于促进文科教师向应用型转型以服务于地方的文化建设,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则祥,刘海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几个角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80.
[2]宁佐权.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45.
[3]封传兵.实践论——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68.
[4]王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实践课程体系的建构——以賀州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1):165.
[5]钱毅.古代汉语教学之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98.
[6]史维国.高校古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5(5):70.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