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梅
[摘 要] 在重大疫情防控应对中大学生是重要的防控群体,把重大疫情防控应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本文分析重大疫情防控应对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功能,论述了重大疫情防空应对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并探讨了重大疫情防控应对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重大疫情防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1008-2549(2021) 02-0078-03
2020年春发生的重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具有突发性、扩散性强和复杂性等特点直接影响民众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在进行重大疫情防控应对中,高校大学生是处于好动、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思想未定型的特殊群体。充分利用重大疫情防控应对中的特殊时期、特殊情境,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当前做好疫情防控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有利契机。
一、重大疫情防控应对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
(一)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定“四个自信”
2020年春在武汉乃至全国的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战役,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中华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一次严峻考验。14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书写了感人肺腑的“中国抗疫故事”,更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诠释了“中国精神”。集结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向湖北武汉支援、十天建造了雷神山、火神山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整合能力,并且可以转化为治理效能。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我们全程见证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也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有效防控疫情,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努力。这些就最有力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用这样的生动事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信心和决心,不断的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切实参与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中。
(二)凝聚功能,引导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学习奉献精神
在这场抗疫防控中,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有“最美逆行者”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抗役前线,看到一封封请愿书熠熠闪光的信仰和灵魂,看到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代表的医务人员冲锋在前,看到一面面党旗高高飘扬在抗疫一线,看到全国人民捐款捐物支援一线。我们的党员、医务工作者、社区乡村基层工作者、防疫志愿者以及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以自己的行动谱写着一首首精神史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做好感人故事、奋进故事的见证者和传播者,更要做好这精神史诗的书写者,引导青年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这些感人的中国故事,传颂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学习奉献精神,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结合起来,在精神的洗礼中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方向,自觉参与到这场人民的防疫战争中来。
(三)激励功能,引导大学生具有责任担当,发扬奋斗精神,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书写青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1]在这场抗疫的最美逆行者中有许多是“90后”“95后”甚至是“00后”,今天他们扛起了新冠肺炎的防疫抗疫重任。他们的脸上被口罩压出了血印、起了血泡,但是都毫无怨言,勇敢直面病毒。一位90后医务工作者面对记者的采访说,“那年的非典我13岁,但是我立下了要做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信念,因为我要像他们一样承担社会的责任。”于是,他们听从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奔赴前线,用自己实际行动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挖掘这样的教育素材,引导和教育青年大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国家、民族、社会、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奋进的方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用这场抗疫战争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案例,教育和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懂得青春奋斗的价值和意义,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从而以奋斗的姿态和务实的行动努力学习本领,积极投入脱贫攻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来。
二、重大疫情防控应对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一)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这次重大疫情阻击战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场重大考验,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谱写了一曲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共战疫情的壮丽凯歌。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是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党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教材,是一堂感人至深的爱党和爱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大课。同时,“这场战斗和洗礼中所展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和显著优势”[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3]。要组织动员大学生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与所在基层群众一同做好自身防护,一同抗击疫情,积极配合所在的社区和村委会,力所能及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传播正能量,让他们在亲身参与抗疫战斗中,进一步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
(二)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让生命线成警戒线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一起重大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直接指向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这场战役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病毒的可怕。但是就起缘由还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尽掠夺和肆意破坏造成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高校要充分利用这次契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特别是生命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知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珍视生命和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同时也要加强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观教育。生命教育在我们学生的教育中比较欠缺,高校应该利用在这次抗击疫情的真实情境中,教育引导他们珍爱生命,正确理解生命的真谛,敬畏生命。同时督促他们充分利用这次非常时期,自觉加强身体锻炼、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认真学习,珍惜时间。
(三)加强信息和舆论引导,保障知情权
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战胜疫情的有力保障,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其在整个社会舆论引导中发挥正向作用。当前的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时期,各种信息鱼目混珠,各种谣言满天飞,高校要坚持正面的宣传为主,通过全国共上一堂课、师生面对面等线上教育形式,向大学生及时宣传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疫情防控工作成效,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教育引导学生不传谣、不信谣。要加强校园网络媒体的管控,不给错误信息、虚假信息以传播空间、确保校园网络空间晴朗可控。
(四)加强法制观念教育,让法制课成必修课
重大疫情防控的应对与处理,需要全体公民具有的公民意识、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学校应该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食品卫生安全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组织学生上好法制必修课,引导学生增强法制意识,自觉遵守法律。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开展疫情防控违纪行为警示教育,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疫情,树立依法防控、科学防控意识。针对学生居家状态,教育学生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服从所在地关于疫情排查、体温测试、防控管理等要求确实做好疫情防控。
三、重大疫情防控应对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积极运用“抗疫”故事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疫情工作时指出,“要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5]在抗击疫情生死大战中,涌现了许多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壮举,将这些“抗疫”故事引入当下线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线上教学,是加强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信念教育、责任教育的“精神疫苗”。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首先,练就火眼金睛,选准“抗疫”故事在当前网络时代,每一次重大事件总是伴随铺天盖地的谣言,在这场疫情中,一些西方政客、媒体和不法分子,不断抛出各种虚假信息,以丑化中国、制造恐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海量疫情信息,必须强化政治责任,站稳政治立场,在多方甄别的基础上,选择官方媒体、专业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并通过多个信息源互相查证的方式来验证信息的可靠性,做好疫情信息传递链条中的把关人,确保“抗疫”故事的真实性、准确性。其次,挖掘教材内容,解读好“抗疫”故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抗疫”故事不是对新闻报道照抄照搬,既要通过理论解读深化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又要通过故事展现理论的真理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深耕教材,找准“抗疫”故事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以透彻的学理性分析事例,筑牢思想理论的着力点。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就要侧重讲好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统筹抓好联防联控、医疗救治、宣传舆论、物质保障等工作,十天建成武汉火神山医院、半个月建成武汉雷神山医院等故事,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第三,探索多元方式,传播好“抗疫”故事当前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契机,也提出了挑战。只有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充分发挥互联网、移动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与工具的优势,才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生动、鲜活,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编写“抗疫”案例专题教学课件、教案,通过超星尔雅等网络课程平台录制或者推送相关视频,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微信或者QQ直播间等工具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布置实践作业,隔离学生收集家乡“抗疫”故事和身边的英雄事迹,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和制作微视频等多元方式,让“抗疫”正能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加入心入脑,从而汇聚成团结一心、全民抗疫的磅礴力量。
(二)充分利用抗疫主题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抗疫力量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召开各类班会,进行主题教育,凝聚人心,传递战胜疫情的信心。例如,针对团员开展“同舟共济战疫情,青春力量在行动”线上团日主题活动;针对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展“抗疫行动,我当先锋”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党团支部开展线上主题党日团日、阅读经典、制作微党课和学术实践活动。开展线上“党员先锋工程”主题活动,号召党员团员深入社区参与防疫活动。积极开展线上党支部活动,制作抗疫加油微视频,表达学生战役信心。各班党支部开展线上“青年大学习”团课学习与心得交流活动,开展每日线上打卡交流活动。结合重要时间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今年的清明节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通过这样的缅怀英烈活动,上了一堂价值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4月15日是每年的国家安全教育日,面对国际疫情肆意蔓延之际,结合这样特殊的日子,对大学生进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组织学生共同上好“开学第一课”和“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教育引导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和道义担当的实质内涵,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完善志愿服务机制,鼓励大学生参与抗疫志愿服务
2020年3月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注重培养学生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危机主动作為的奉献精神。“志愿服务正面临趋势转变,志愿者由青年向全民转变、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志愿服务项目分类实施的新趋势”[6]。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今年由于疫情上课延期,刚好利用这个特殊的疫情关键时期,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责任与担当。号召党员团员到所在的社区(村)报道,承担力所能及的防疫工作。积极动员学生积极捐赠防疫物质。积极动员学生担当家乡的“守门人”,积极宣传防疫知识,值班站岗,排查小区进出的人员。通过这些志愿公益活动,提升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增强青年学子的使命与担当。
(三)家校共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疏导
针对这次疫情的影响,延长的假期和线上学习方式,高校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点滴生活,发挥家庭的作用,家校合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首先,高校各级辅导员通过微信、短信、电话,将学校的最新要求通知到家长,“不离家、不返校”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配合做好学生居家生活学习引导。通过建立家长联系微信群,实时向家长公布学校的防疫工作、教学工作动态,建立起学生家庭、学生班级、学生班委、学生个人的多维网络沟通结构,准确把握学生防疫动态、心理健康情况、学习情况,及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做出有效应对。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在假期中“履行一份承诺、写一封信、读一本书、作一道菜、健一次身”,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精进学业,陪伴家人,强身健体,为战胜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队伍的作用,摸清学生底数和基本情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家校互动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要坚持解放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更要点对点做好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第三,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必要的心理准备,特别是身处疫区的学生,难免会产生恐慌情绪和心理压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热线、聆听工作室、心理健康公众号等多种方式,既要“点对面”地传递特殊时期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做好个人心理调适、培养理性平和心态,提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又要“一对一”地解答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身在疫区的大学生,要主动联系、主动关心,指派专门的心理教师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适和疏导,正确面对疫情,消除恐慌,减轻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4-30.
[2]宇文利.发挥制度优势,决胜防疫阻击战[N].中国青年报,2020-02-17.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日报,2018-05-02.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2).
[6]谭建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J].社会治理,2018(7).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