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洋
[摘 要] 为适应时代发展,国家对素质教育要求逐渐提高,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强化价值引导和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全面推进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坚决贯彻新时代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本文主要围绕新时期网络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2-0012-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述
(一)新时期网络教育背景
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21世纪,社会进入了一个融媒体时代,智能高端电子设备不断更新换代,QQ、微信、钉钉、微博、抖音等新的信息载体也随之出现,这些媒体可以从网络端载入更丰富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大学生通过此类平台以新奇趣味的接收方式获得更广泛的信息,并根据个人观点对相关新闻、热点话题进行评论,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自由和话语自由的权利。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要指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言行权等,以及话语知识产生过程中所蕴涵和内生运作中所形成的权力。话语权和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缺少话语权或话语运用的教学实践无法进行。
教师应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抵御错误意识形态渗透。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阵地,革新思政话语权体系,重视人文思政教育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的问题
(一)话语理念陈旧,话语内容泛化
如今,传统的话语传播平台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翻阅报纸、书籍或者上课去获得所需知识,信息随处可得,再加上大多数教育者缺少将教育过程同现实生活有效融合的能力,一味运用抽象化理论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基本范畴、原理、原则及方法进行逻辑思辨与演绎,无法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也无法通过网络媒体传授教学知识。如果教育工作无法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平时生活中可见且有趣的现象相关联,就会导致教育内容相对于生活实际出现滞后,不能吸引学生以增强其学习兴趣。教材内容虽在不断革新,但无法通过快捷便利的方式将新内容传播给学生,教材到手后,与当下信息还是会有差池。采用灌输式教学,易导致教育主体间出现交流不對等的问题,从而使受教育者逐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产生怀疑和抵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缺失
在高校范围内应用于教学的网络途径仅限于个别APP,而这些APP也存在教条化、传统化现象,内容跟不上当下信息更新,所能查找到的视频多为之前录播好的内容,所谓录播课其实就是把平时上课的内容从教室搬到了镜头前,故而学生也不乐意观看。一些高校的网课内容不及时更新,学生多不愿认真观看,能学进去的少之甚少。反观网上的自媒体,他们会根据当下流行话语更新视频或文章,将枯燥的理论通过实验、动画等形式展开,更能让学生接受且感兴趣,通过平台互动,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这样作者和观看者双方都产生进步。高校中,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多仅限于上下课的关系,可以沟通建议的方式大多是期中期末的座谈会或调查问卷,问题有限选项生硬致使学生的感受无法真切转述给老师,在这样的形势下,老师与学生距离越来越远,学生也更愿意在互联网中寻找自己的学习途径,高校教育话语权自然就无法保持传统时期下的权威。
(三)互联网上的消极意识形态渗透
如今已经进入全民网络时代,但过于开放的互联网也给不良社会思潮提供了滋生蔓延的温床。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使高校学生易被网络话语所影响,网络文化鱼龙混杂,其中既含有正能量同时也含有负能量,积极成分固然可以引导受教育者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消极成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判断。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时期,其辨识能力较弱,不良文化的传播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认知,价值观扭曲。
其中,网络谣言首当其冲,是消极因素的代表。网络谣言在自媒体平台上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且难以管制,若有部分传播内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高校学生心智尚未足够成熟,易被谣言误导混淆是非,与教育者形成反面的立场。然而网络的隐匿性又使得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发声,这种不良影响将会愈发严重,会不可避免地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引导力和影响力,更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利影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的成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观念滞后
虽然我国不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但部分教育者不能与时俱进,教育话语和方法等较为保守,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主要方式,话语内容较为单一。课堂内容多为书本现有内容,缺少新意且不能与当下社会现象相结合。教育者大多使用PPT加口头阐述的模式,易造成“假、大、空”的印象,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出现的刻板守旧的现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味地依照传统模式应对此现象,不能在传播知识、思想、真理的同时塑造新人。这种传统教育一脉相承,教育者在受教育时也是学习的这种传统教育方式,没能扩大视野,更新思维,不善于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无法与受教育者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故而不能达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
在上课过程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二者间地位不平等现象,一般教师授课时处于话语领导地位,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表达己见,很容易是他们产生的厌倦和逆反心理,因此受教育者便难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作为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扩大视野,才能站位高远、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把学生关切的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二)网络信息管理存在漏洞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每个人都享有使用互联网的权利。但网民个人素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互联网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以至于安全系数出现诸多问题,一些平台规范引导机制和平台监管机制存在不足。话语引导机制缺失、网络传播平台监管不足,法律和道德层面上没有足够的约束力,这就让很多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甚至谣言。作为网络流量的主要贡献者,高校学生成了社会媒体人和不同意识形态组织的重点争夺对象,对方会通过有趣的营销方式投其所好,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逐渐削弱。
(三)话语主体间缺少沟通
对于高校来说,学生与教师比例差距大,教育者对学生认识了解不足,其话语输出与话语接收无法接轨,双方存在一定距离。而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思想差异,受教育者的一些网络话语无法被教育者准确的理解,拉大了信息势差。由于教育双方背景差异较大缺少相互了解,存在一定的话语差异,以至于教育者话语的引导力随之下降。另外,有的思政教师不愿与学生深入沟通交流,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断疏远,无法达到全方位、多元化、权维度教育的教育理念。
四、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措施
(一)从现实出发,提高教育水平
夯实受教育者的理论基础,提升教育者的理论修养、学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所教知识有要更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做到游刃有余。在授课过程中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大白话,表达得更加形象。教育者需根据时代变化与时俱进,换位思考,寻求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只有足够了解教学对象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适当运用一些网络用语,或者用电脑技术将晦涩的文字理论以一种直观的画面展示出来,这样使得课程更加的新鲜、年轻、贴近生活,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表达,引起双方的情感共鸣,增强感染力和凝聚力,一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說“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与时俱进,改善教学方式
高校可利用便利的网络环境,开发新的互联网文化产品、满足创新文化的新需要,通过网络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能够以卡通文字、幽默图片、创意音频等方式进行呈现。既可以改善高校学生反感的“假、大、空”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很好地增强了话语表达的现代感。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也是网络文化,健全高校网络文化系统,既是加强网络文化安全举措的一部分,也是在校园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地的重要举措。高校通过建立网络教学不仅可以通过创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度,还可以拉近教育双方的距离。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沟通,直接让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而改善教学方式。
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文章、短视频平台的视频制作和教学直播将思教内容以一种流行易懂的方式传播出去,不仅让本校学生获益,其他的受教育者也可以学习转发,通过网络教学的推陈出新、还可以加强校园教育者能力的提升、净化网络环境,传播正确的指导思想。
(三)各方协调,加强网络管控
对于网络环境整治,国家层面要出台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都应遵守,网络行为应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互联网引入实名认证系统,根据有关互联网使用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安全网和健康网。加强信息安全机制、手段和平台建设,提升应急事件指挥能力。提升网民综合素质,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就网络平台运营商而言,要加强网络自我安全防护,规范平台信息传播,不能为了盈利而降低门槛,出现低俗的内容。
信息技术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拓宽了渠道,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创新话语权体系,重视人文思想政治教育,捍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振萍,李宪伦,张卫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情境的观念存在和学术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