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俊凤 白金牛 石磊
摘要:大学生通识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要基础。本文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探讨医学院校跨学科跨专业计算机类通识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研究。为了更好地满足医学院校各医学相关专业特点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解决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类通识课程设置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文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分专业教学实践研究,分专业、层次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将慕课和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构建了基于慕课及翻转课堂的分专业教学体系。
关键词:跨学科;跨专业;计算机类通识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2-0084-02
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通识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能力,更注重的是对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来解决专业问题成为当前计算机教学发展的新目标[1]。计算机类通识课程教学对象涉及全校非计算类专业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学生所属专业不同,计算机方面知识学习背景不同,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也各不相同。医学院校的大学计算机类通识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包括临床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预防医学、精神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法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儿科学、药学、放射医学、中医学、护理学等医学专业以及英语(医学信息方向)、市场营销(医学信息方向)、法律(医学信息方向)等非医学专业。跨学科、跨专业计算机类通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1 基于慕课及翻转课堂的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往往会缺乏面向其专业需求的计算机技术训练。本文采用慕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和互补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中,充分考虑各专业人才培养对计算机基础知识需求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把具备不同层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构建了基于慕课及翻转课堂的分专业教学体系,从而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更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和创新性。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让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素养,为就业和从业奠定坚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2]。
医学院校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是有很大差别的,根据专业特点分专业、层次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內容是必要和可行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类知识掌握的情况、专业对计算机类知识的需求情况等因素设置不同的教学单元内容,满足专业需求的同时促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麻醉学和预防医学专业,专业需求可偏向于大数据处理、Python程序设计。法学(医学信息方向)专业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加强论文撰写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可以开设Access数据库、Python 程序设计等课程。医学影像学和放射医学专业可以开设医学图形图像处理相关课程。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市场营销(医学信息方向)、法律(医学信息方向)等非医学专业主要学习内容是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因此,针对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将比较成熟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院校计算机类通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以期提高医学院校跨学科、跨专业计算机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基于慕课及翻转课堂的分专业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让学生自主掌控学习、 增加学习中的互动和提高学生心理优越性等优点, 能够有效地弥补现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弊端。
1.1 分专业、层次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量的情况和所学专业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匹配不同的学习知识单元,能够使学生在符合目前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尽可能达到学生已具备该方面水平和新的学习内容相匹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尽可能与专业知识相匹配,学习过程中和专业知识相互应用,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气温专业领域中的应用水平和能力。高中阶段文科和理科两个层次也是教学内容选取需要考虑的关键点,选取不同教学内容。
1.2 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分解和微单元制作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与之匹配的教学目标,把课程分解、制作成微单元进行精准教学。微单元的分解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单元或者教学章节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划分。针对每个教学单元分别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学习阶段进行设计和布置教学任务。以Office2010教学为例,首先按照教学内容单元将课程进行第一层次分解,分为计算机基础概论、Word2010 、PowerPoint2010 、 Excel2010 、Access2010、邮件操作等单元。 其次,再对每个第一层次分解教学单元进行第二层次分解,以Word2010为例,按照操作一级菜单分解成开始、插入、页面布局、引用、邮件、审阅、视图第二层教学单元。最后,将第二层次教学单元分解为字体设置、字号设置、常用格式设置、段落设置、样式设置等为教学单元。通过三次教学内容逐步分解,最终以微教学单元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1.3 微教学单元设计
微教学单元按照单元导学、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课件、微视单元作业或测试、课后思考或任务等结构进行搭建,可以根据微教学单元内容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方法进行微视频制作,微视频时长不超过10分钟,内容简明、扼要,能够把该微教学单元的重点、难点讲解清楚明了。根据每个微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制作配套的练习题目或单元小测试卷,让学生通过数量适中、难度适度的练习题目内化、检验和巩固微视频学习内容。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微教学单元导图、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课件、微视频、练习题目、课后任务等在线学习资源。
1.4 课前教学设计
课前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班级分组、布置课前学习任务两部分。班级学生按照课前学习任务的特点进行分组,学习每组一般3~5人,首先确定组长,组长主要负责小组与老师之间的沟通,辅助老师完成问题收集,按照积分规則做好小组成员得分记录、汇总等工作。
1.5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主要包括答疑、操作指导,还可以开展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内容。课堂教学在学生机房完成,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自己动手做练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教师首先要针对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视频、做微练习题目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答疑,对操作性问题进行现场示范并解决。再根据微单元的知识目标, 组织独立或合作完成练习、开展协作探究问题、成果展示与交流等课堂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课前和课上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下课前安排5分钟左右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进行学习总结,重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出本次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学生吸收和巩固学习内容。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进行全班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使课堂效果最大化。
1.6 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实施多元化、过程性考核
由以往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转向侧重于知识考核、能力考核、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决定该课程非常适合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为主的多元化、过程性考核形式。结合能力评价目标,考核内容更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课前自主学习、练习题目自测、讨论交流、课后思考等多元化考核形式和期末考试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学习效果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最终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2 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教师课前设计和制作学习材料,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把课程相关的微视频、思维导图、课前知识学习任务等资源上传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学习资料,同时学生和教师可以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及时解决教和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前,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互动和答疑。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够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
3 分阶段研究思路
第1阶段,计算机类通识课程教学的需求分析。
根据学校专业特点,走访各学院进行详细调研,了解专业的需求。组织教师研讨,选定课程试点专业。研究提出适应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类通识课程课体系,选用教材并制定适应性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第2阶段,结合现有理论研究探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明确将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在医学院校分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内涵。
第3阶段,将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4 总结
医学院校计算机类通识课程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分专业教学应用到医学院校计算机类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实现计算机类通识课程全部学时的分专业教学,打破传统的高等教学组织体系,对高校教学要素进行重新整合,构建了基于慕课及翻转课堂的分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荣,张烁等.基于计算思维的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8(1):79-82.
[2] 邢俊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信息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28):33-36.
[3] 马宁,白金牛.智能医疗体系下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2):42-44.
【通联编辑: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