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萍萍
郭橐驼,因背驼而得名橐驼。家住长安城西边,种树高手,名气很大,很受追捧。他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结果早而多。世人效仿,“莫能如也”。
有人问他种树秘诀,他答:“我并无特殊能耐,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罢了。培土均匀结实,种好后就走,不妨害树按照自己的本性健康成长。而其他种树人,种好后却过度关心、过度爱护,反而让树木偏离了生长的本性。”
看来,做得越多,不见得就越好。其实,教育也未尝不是如此。上好的教育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干预不多,效果好;劣等的教育是违背孩子的天性,干预很多,效果却适得其反。
一句“赢在起跑线上”,简直就是忙慌了家长,累坏了孩子。早教、幼教、少儿班、强化训练班,形形色色、越办越火的课外学业辅导机构……“周末比平时还忙”,是当下很多中小学生的生活写照。有的孩子确实赢在起跑线上: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学习成绩还很优秀。但得到这些的前提却往往是收起自己的兴趣,放弃自由活动、自由思考,甚至是发呆的时间。“小天才们”往往还没跑到终点线就燃尽了学习的热情,甚至是生活的热情。
有一篇网文“为什么中国人在中学阶段很厉害,后期表现却不如外国人?”文中美国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认为,中国的很多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沉重的考试冲击以后,反而丧失了追求学问的兴趣和热情,而真正优秀的学生,必然是对学习有着饱满的学习热情和执着的探究精神的。
更有甚者,有些不放心的父母,连孩子在学校的正常交往都要干预,生怕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吃了亏,结果,越界越多,孩子越长不大。优秀的父母应该是鼓励孩子发挥所长,顺应孩子的天性,去运动场上玩玩,到博物馆走走,尊重孩子的兴趣,点燃孩子的热情。干预不多,孩子反而可能更自律、自主、自强,就像郭橐驼种树,看起来不闻不问,结果却早而多。
同理,在教学中,也并非教师做得越多、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填鸭式的教学,教师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这种教学方式自然会被时代所扬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真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说到这一点,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有体会。以前我们总觉得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现在,我的学生不但不怕写作文,还很期待改作文了。每一次习作课上,学生充分的交流、互动、分享,点燃了彼此灵感的火花,他们现在基本都可以在课堂上一气呵成地写完作文了。写好后,每位学生在小组内阅读其他同学写的作文,并给予评价,还可以把作文送给最欣赏、最信任的同学批改,同伴互助批改完成后,他们根据所学所得和别人的建议再次修改后才上交给我。
我从习作中明显地感受到学生的自觉反思与成长,他们会取长补短,主動成长。写作时有话语,批改时有兴致,修改时有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提高了,我的批改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如果都是我一个人批改,学生就算很认真地看了评语,想必往往也是不得要领的。如果他们连评语都不想看,对我而言,那就是白忙活一阵;对学生而言,也是白写一篇,并无成长。
郭橐驼成为种树高手,显然是因为有预见性。在教育中,你若想成为有远见的教育者,就得多看书、多学习,让自己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有依据、行动有效果,你才能淡定从容地面对孩子的教育与成长,而不会被盲目的潮流和无端的焦虑所左右。
树人若树木,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