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21-03-24 11:57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凝患肢妇科

亓 新

(沈阳市妇婴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1)

下肢深静脉血栓由于其高发生率而逐渐被临床所重视,且一旦血栓发生脱落,易造成肺、脑等重要器官栓塞,甚至引起致命性危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多因为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瘀滞以及体内处于高凝状态等原因造成,因此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多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妇科手术患者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易发人群,应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1]。本研究主要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117例妇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42.13±7.78)岁,全部患者均无呼吸、循环、神经系统严重疾病。将其中60例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其中57例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根据妇科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护理。在患者入院后,详细采集现病史、既往病史、家族史、药敏史、手术麻醉史、输血史等,建立护理档案。协助完成各种理化检查和妇科专科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开展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对手术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完善备皮、皮肤清理和肠道准备。术后常规进行心电图、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对各种引流管进行密切观察,并妥善固定,记录每日出入量及引流液的颜色、性状。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风险的分级评估[2-3]。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目的,从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减少血液瘀滞、改善血流、纠正高凝状态等方面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2.1 减少血管内皮损伤 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小板或其他凝血因子聚集在损伤处,这是原形成静脉血栓的主要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原因包括:直接的机械性损伤;各种高渗溶液或刺激性药物,如抗生素、有机溶剂、高渗葡萄糖等;感染性损伤,如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静脉炎。在护理过程中,应避免对下肢静脉反复穿刺。高渗、高刺激性药物可通过中心静脉进行输注。

1.2.2.2 减少血液瘀滞,增加静脉回流 体位在促进静脉回流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术后可将下肢适度抬高20°~30°,以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对患肢进行间断性按摩,以便促进患者下肢血液的循环,防止血液瘀滞,减少血栓形成概率。增加下肢活动量,术后尽早开展下肢锻炼,早期可进行足踝的内外翻,小腿屈伸活动[4]。穿戴医用弹力袜[5]或使用压力泵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1.2.2.3 纠正高凝状态 患者处于高凝状态时,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应及时予以纠正。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胆固醇、脂肪、糖类的摄入,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多饮水,降低血液黏滞性。对部分高凝状态的患者,需采取抗凝治疗,通常注射低分子肝素,时间为术后8 h,剂量为4 000 U/次。嘱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可起到抗凝的效果。

1.2.2.4 加强护理监护 在手术结束后12 h内,患者处于平卧位,活动量很小,因此在此时间内要强化对患者各种状况的观察和巡视。重点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下肢肿胀或疼痛,下肢颜色及温度是否发生改变。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进一步检查或处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可通过实验室检查,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测定,或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血管造影检查来确定。超声检查由于无创、操作简便、阳性率高等优势,使用范围较为广泛。通常显示患肢的静脉主干位置发生阻塞或处于狭窄状态,血管腔内充盈明显缺损,在探头加压状态下,含有血栓的静脉不能被压迫,且密度水平明显升高[8]。同时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患肢出现胀痛或剧痛现象、患肢出现广泛性的肿胀症状、患肢皮肤颜色呈现暗红色、皮肤温度明显升高、患肢出现广泛性的浅静脉曲张来判断。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住院时间等)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通过及时发现及积极治疗,所有患者症状均获得改善或治愈,无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出现。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术后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往往较高,对患者的危害极大[6]。对妇科手术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很好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7]。在护理过程中,应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并注意其体位,术后经常巡视、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有利于迅速接受治疗,避免出现严重后果。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发展经过、疾病症状及预后效果,能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干预[8-9]。术后均衡膳食,合理搭配,可缓解血液的高凝状态。此外,积极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可有效保证患者肢体的康复效果,大大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及时发现及积极治疗,所有患者症状均获得改善或治愈,无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出现。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妇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同时患者具有良好的护理满意度,对患者尽快康复也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高凝患肢妇科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秒懂妇科体检报告 这个可以有!
妇科手术后常见问题解答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