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芳
(大连市急救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院前急诊转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争取了时间,还减少了患者“无治疗期”的情况[1]。优质的院前转运能够最大限度的缩短患者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尤其是病情较为危急且病程进展迅速的患者,院前转运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2]。在院前急救以及转运期间,对患者进行通气通道的建立,并保证其有效性是重要的工作环节,其有利于危急重症患者的后续治疗。在院前转运过程中,呼吸机是重要的设备之一,其对患者生命的维护有着重要意义[3]。为了明确院前急救转运中便携式呼吸机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本研究选取转运危重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我市急救中心院前转运的危重患者68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4例。所有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38例和30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为(52.78±10.58)岁。两组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可用于比较。
1.2 方法 所有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静脉给药,并实施血容量补充,同时对患者的心律失常以及血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在口腔和呼吸道清理完全后进行插管,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在完成患者的适应证评估后,使用人工气囊辅助通气,同时将球囊和面罩进行连接,并对各个配件进行详细的检查,保证性能良好,连接氧气设备和气囊,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仰卧位,并将患者的头部后仰,开通气道,促进气道通畅,将面罩置于患者的口鼻处,并扣紧面罩[4]。完成该步骤后进行气囊挤压,保证手部用力的均匀性,使用“EC”手势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并且气囊按压时,时间应该控制在1 s,控制好氧流量和频率,分别为5~10 L/min、10~15 次/分,避免出现气囊阻力较大的情况。观察组在进行院前转运的过程中使用便携式呼吸机,其整体过程如下:
1.2.1 转运联系 在接到急救电话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情况,如性别、年龄、症状、具体地址等,然后进行转运院前车组的指派,相关出诊人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出车,并且在去往急救地点的途中要保持联系,给予一定的抢救指导,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
1.2.2 准备物品 在转运前应该提前将所需物品准备齐全,并置于救护车中,主要包括:便携式呼吸机、简易呼吸气囊、供养设备、吸引器、心电除颤监护机、便携式血糖仪、心电图以及相关急救药物,保证各种物品处于备用状态。
1.2.3 转运过程护理 在转运过程中,要有效开放气道,并对气管导管进行固定,防止在转运过程中导管出现乱动现象,避免患者的器官黏膜受到损伤,同时对气囊进行检查,保证其处于备用状态。另外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清理,将分泌物清理干净,同时检查导管状态,避免发生移位。如果患者转运途中情绪波动较大,医护人员应该使用镇静药物对患者进行镇静,或者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5]。另外,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在医师和护理人员的配合下使用呼吸气囊进行通气,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导管脱落。此外,医护人员要观察患者的胸廓起伏,并对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之后连接呼吸机,实施心电监护。
1.2.4 转运途中的监护 在便携式呼吸机应用的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呼吸机呼吸模式的选择,呼吸模式主要包括:辅助/控制通气(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等。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如患者没有自主呼吸,则使用辅助/控制通气模式;如患者有呼吸但通气不足,则使用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在通气的过程中需要对潮气量和呼吸频率进行合理的控制,分别为8~12 mL/kg、10~20 次/分。另外,还要控制好呼气和吸气压力,以8~35 cmH2O为宜。在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时刻守护患者,若患者呼吸道中有分泌物,要及时进行清除,并对呼吸机进行观察,保证其运行正常[6]。另外对导管进行观察,避免出现移位对患者造成伤害。此外,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尤其是血氧饱和度的监测。通过严密的监测可以避免患者出现人机对抗及其他不良现象,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保证救治的有效性。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同时记录转运中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患者的各项指标(呼吸、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和转运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使用[n(%)]和()进行描述,分别使用χ2和t检验,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转运中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呼吸、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转运中各项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转运中各项指标比较()
2.2 转运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转运成功率相对于对照组较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转运成功率比较
以往许多医疗活动中常采用传统呼吸机,由于该设备的体积较大,然而救护车的空间有限,无法携带。这种情况下,因院前急诊转运过程中无法携带呼吸机而增加了危重患者病死率[7]。为了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在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人工气囊在辅助患者呼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方法具有携带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目前在部分医疗水平较差的地区院前急救转运期间人工气囊仍然是常用方法,然而人工气囊在辅助患者呼气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手对气囊进行挤压,完成呼吸的控制,在此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在持续操作的过程中对体力的需求较大。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临床中便携式呼吸机的应用愈加广泛,尤其是院前急诊转运中便携式呼吸机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8]。便携式呼吸机具有较多优点:首先,便携式呼吸机重量轻、体积小,呼吸机内部有电池,可自动运转,减少了医护人员的体力消耗,提高了院前急救转运的便携性,而且该设备的适用性较高。其次,便携式呼吸机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通气模式的转化。便携式呼吸机能够转变多种通气模式,且不同的通气模式能够有效的组合,且便携式呼吸机耗氧量较小。最后,便携式呼吸机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均可应用。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成功率相对于对照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便携式呼吸机应用到院前转运中,将优质的院前急救护理融入其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够减少转运过程中患者的病死率,还能够提升转运成功率。此外,将便携式呼吸机应用到院前急救转运的危重患者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改善有着积极作用,虽然效果显著,但有部分患者器官功能严重衰竭,为了能够提高转运成功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便携式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患者呼吸衰竭的原因、呼吸状况、肺功能情况,同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详细的观察下,保证通气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通气模式的选择,切不可盲目进行[9]。若患者有自主呼吸能力,可在呼吸机使用的过程中使用支持通气模式;若患者呼吸能力较弱或没有呼吸,就需将呼吸机的模式调整为备用呼吸机模式,并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随时对呼吸机的通气模式进行调整。②在转运过程中要对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实时监测心电图,为患者的呼气提供支持,保证其呼吸通畅,同时根据监测情况,适量的进行血容量补充。③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会出现人机对抗的现象,这也是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呼吸机与患者呼吸的不同步,如果患者在多种指标,如血氧饱和度、气促、缺氧等出现异常情况时,此时呼吸机就会发出预警,通常以低压报警和高压报警为主,此时起到压力的标尺会出现不稳定的摇摆状态,这种现象就是人机对抗。在转运过程中由于道路颠簸等因素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人机对抗的情况,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应该第一时间进行原因清查,若短时间内无法查出人机对抗的原因,应使用人工气囊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直至找出原因并解决为止[10]。除此之外,便携式呼吸机还具有应用范围较广的特点,如患者出现咯血、严重气胸、心肌梗死继发呼吸衰竭、窒息性呼吸衰竭等情况,同样适合使用便携式呼吸机[11-13]。
综上所述,在危重患者院前转运期间使用便携式呼吸机,将优质的院前护理融入其中,具有良好效果,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还能够降低病死率,促进转运成功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