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霞 赵 蓉 吕双然 赵丽彩 赵振兴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老年病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是一种无器质性病变及生化指标异常的功能性肠病,临床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及排便异常,部分患者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患。我国IBS患病率为5%~10%,以腹泻型多见,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情绪、饮食及气候变化密切相关[1]。IBS病程长,临床症状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多种机制参与了IBS的发病,肠道微生态紊乱和炎症介质的异常表达均被证实在IBS病理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中医药治疗IBS具有很大优势,有研究报道,中医经方内服联合中医外治法治疗IBS疗效显著[3]。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们应用七味白术散加味联合脐灸治疗腹泻型IBS脾胃虚弱证40例,并与单纯应用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40例、常规西药治疗40例对照,观察对患者肠道菌群及炎症指标的影响,结果如下。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内服西医诊断参照《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第2卷中文翻译版》[4]中IBS的诊断标准及IBS的亚型腹泻型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泄泻脾胃虚弱证,主症:大便时溏时泻,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次症:食后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1.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1年内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便秘型IBS;有胃肠道器质性疾病者;经临床诊断为痢疾、霍乱,以及中毒、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等引起的腹泻;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120例均为我院老年病科门诊腹泻型IBS脾胃虚弱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37.22±9.25) 岁;病程最长14年,最短9个月,平均(4.72±9.05)年。七味白术散加味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19~66岁,平均(38.02±8.97)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1年,平均(5.04±9.12)年。西药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20~67岁,平均(37.89±8.65) 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6个月,平均(4.60±8.84)年。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七味白术散加味联合脐灸。七味白术散加味药物组成:党参10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木香6 g,葛根30 g,藿香10 g,甘草6 g,山药20 g,白芍10 g,芡实6 g。日1剂,由我院煎药室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饭后30 min温服。脐灸药物组成:茯苓3 g,炮姜3 g,香附3 g,丁香1 g。上药粉碎成超微粉,密封备用。方法:取脐灸药粉10 g,将其中9 g药粉与50 g面粉一起做成硬面团,直径约7 cm,厚约2 cm,中间留取1 cm小孔备用。患者取仰卧位,用75%酒精在脐周常规消毒后,将剩余1 g药粉填入神阙穴内,上覆单层纱布,面饼置于其上,小孔对准神阙,点燃艾炷放于小孔上,待完全燃烧完毕,再放下一壮,共灸5壮。灸后将面饼移去,医用敷贴(新乡市康民卫材开发有限公司)贴于神阙穴,24 h去除。脐灸每日1次。
1.3.2 七味白术散加味组 予七味白术散加味方,方法同七味白术散加味联合脐灸组。
1.3.3 西药组 予匹维溴铵片(法国MYLAN LABORATORIES SAS,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60396)50 mg,每日3次饭后30 min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1.5 g,每日3次口服。
1.3.4 疗程及其他 3组均治疗4周,治疗过程中禁食辛辣油腻之物,戒烟禁酒。治疗中原则上不予其他药物,若因特殊情况需加用其他药物,应在观察表中详细记录。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观察3组临床症状缓解及改善时间。制订统一表格详细记录患者腹泻、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及郁怒或紧张、睡眠改善时间。②比较3组治疗前后大便症状评分[5]变化。评分方法见表1。③观察3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治疗前后采集新鲜粪标本3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 mL中混匀,采用滴注法接种到细菌培养基( 美国Sigma 公司) 中实施定量和定性检测,记录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肠杆菌和酵母菌数量。④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变化。抽取患者治疗前后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离心后保存于-20°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试剂盒由上海百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表1 大便症状评分量表
1.5 疗效标准 痊愈: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每日大便次数1~2次,腹痛、腹胀症状完全消失;显效:大便次数为每日2~3次,近似成形,或每日仅有1次稀溏大便,且腹痛、腹胀症状明显缓解;有效:大便性状好转,每日大便次数减少,腹痛、腹胀症状缓解;无效:大便性状、次数及腹痛、腹胀症状无变化[5]。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3组临床症状缓解或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3组临床症状缓解或改善时间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腹泻、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及郁怒或紧张、睡眠改善时间均较七味白术散加味组、西药组缩短(P<0.05) ;七味白术散加味组腹胀及腹痛缓解时间较西药组缩短(P<0.05)。
2.2 3组治疗前后大便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大便症状评分比较 分,
由表3可见,3组治疗后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感觉及大便时伴随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感觉及大便时伴随症状评分均低于七味白术散加味组、西药组(P<0.05);七味白术散加味组治疗后大便性状、大便时伴随症状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
2.3 3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见表4。
表4 3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由表4可见,3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高于七味白术散加味组、西药组(P<0.05),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均低于七味白术散加味组、西药组(P<0.05);七味白术散加味组与西药组治疗后肠道菌群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3组治疗前后血清IL-6、IL-8、CRP、TNF-α水平比较 见表5。
表5 3组治疗前后血清IL-6、IL-8、CRP、TNF-α水平比较
由表5可见,3组治疗后血清IL-6、IL-8、CRP、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IL-8、CRP、TNF-α水平均低于七味白术散加味组、西药组(P<0.05);七味白术散加味组与西药组治疗后血清IL-6、IL-8、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IBS是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疾病,其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导致其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现代诸多医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探索,仍未完全明确。认为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脑-肠轴相互作用、肠道菌群紊乱及代谢异常、胃肠道感染与炎症、食物因素、遗传及基因多态性均在IB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甚至多种机制同时参与,相互影响。目前,IBS的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药物包括解痉药、止泻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调节菌群失调药及抗抑郁焦虑药物。匹维溴铵属于胃肠解痉药,对肠道平滑肌有较高的选择性,其通过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降低肠道平滑肌细胞兴奋性,松弛肠道平滑肌,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属于微生态制剂,含有多种活性益生菌,能促进有益细菌生长,重建菌群平衡,并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入侵,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但因IBS种类较多及治疗药物的单一性,现代医学治疗的远期疗效较差,复发率较高。
中医学并无IBS相关病名,结合该病临床症状多归为泄泻、腹痛等范畴。IBS以脾虚为本,脾气虚弱是主要病机。《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可见,IBS病机或为素体脾虚,又饮食所伤;或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或他脏疾病伤及脾,致脾脏受损。临床表现为大便溏薄,腹痛腹胀,纳少肢倦,食后腹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等。吕林等[6]认为,导致IBS脾虚的因素主要有饮食不节、饮食结构变化及情志所伤,病机乃脾虚为本,肝郁为标,日久损及肾阳。赵海燕等[7]认为,脾胃虚弱乃IBS发病根本因素,治宜健脾和中,补中益气。现代医家临床多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四神丸等[8-10]健脾止泻治疗IBS,取得显著临床疗效。本研究应用治疗脾胃气虚证的经典方剂七味白术散,其由四君子汤加藿香、木香、葛根组成,方中炒白术味苦、甘,健脾益气燥湿,为君药;党参、甘草健脾胃之气,补气生津,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藿香芳香化湿,木香理气和中,畅胸中之气,共为佐药;葛根升阳止泻,鼓舞胃气上行。本研究应用七味白术散加味方,七味白术散基础上加山药、芡实健脾益肾,白芍柔肝止痛。全方配伍精当,药性平和,辛中有散不滞,消中有补不伐,使脾气得健,泄泻得止,诸症自除。郭抗萧等[11]研究发现,七味白术散可平衡肠道内环境,修复胃肠黏膜,使酶活性提高,从而减少腹泻。刘娅薇等[12]研究发现,七味白术散能有效促进有益菌生长,其中茯苓、白术、葛根有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的功效,对肠道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有明显的增殖作用。
脐灸作为一种中医特色疗法,通过发挥艾灸、中药优势来提高疗效[13],《医学入门》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本研究脐灸药物选茯苓、炮姜、香附、丁香健脾温中,行气止痛。脐即神阙穴,其周围血管及神经丰富,敏感性高,传导功能较强,对药物渗透吸收效果好[14],将药饼置于脐部,药物作用通过艾炷的温热力渗透至神阙穴,增强健脾止痛功效。临床上有研究者证实脐灸治疗腹泻型IBS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如玄春花[15]应用四逆散加味联合隔药灸脐治疗腹泻型IBS肝郁脾虚型,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腹泻、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及郁怒或紧张、睡眠改善时间均较七味白术散加味组、西药组缩短(P<0.05);七味白术散加味组腹胀及腹痛缓解时间较西药组缩短(P<0.05)。3组治疗后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感觉及大便时伴随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大便感觉及大便时伴随症状评分均低于七味白术散加味组、西药组(P<0.05);七味白术散加味组治疗后大便性状、大便时伴随症状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提示七味白术散加味联合脐灸治疗腹泻型IBS脾胃虚弱证,可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时间,改变大便异常,减轻患者痛苦。
有资料表明,IBS临床症状多与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胃肠道高敏感性、炎症等因素有关[16-17],而肠道菌群失调与IBS的病理生理关系密切,是诱发IBS 的关键[18]。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机体神经、体液调节,破坏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影响胃肠动力,引起腹痛、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症状。王深皓等[19]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致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下降,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增加,降低了肠道对细菌定植的抵抗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高于七味白术散加味组、西药组(P<0.05),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均低于七味白术散加味组、西药组(P<0.05)。表明七味白术散加味联合脐灸治疗腹泻型IBS脾胃虚弱证,可修复肠道受损黏膜,改善肠道内环境,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增生,从而使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得以调节,维持菌群结构平衡,且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应用七味白术散加味组及西药组。
IBS不是炎性疾病,但相关研究表明,IBS与炎症介质水平变化呈相关性,其可能存在低度炎性反应[20]。IBS患者肠道炎症一方面可通过改变肠黏膜结构蛋白表达、增强肠黏膜通透性,另一方面改变正常菌群破坏肠黏膜屏障完整性,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21]。IL-6、IL-8及TNF-α均为促炎因子,IL-6、IL-8可通过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进而诱发和促进肠道黏膜炎性反应,损伤胃肠道功能[22]。TNF-α是较早出现的炎症因子,参与细胞的凋亡、炎症及代谢,其可诱导炎症发生,并能刺激其他致炎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导致炎性反应扩大。CRP是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敏感性较高,可作为多种疾病诊断的辅助判断依据[23]。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治疗后血清IL-6、IL-8、CRP、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IL-8、CRP、TNF-α水平均低于七味白术散加味组、西药组(P<0.05)。表明七味白术散加味联合脐灸治疗腹泻型IBS脾胃虚弱证,可降低促炎因子水平,调节炎症失衡,缓解机体炎性反应。
综上所述,七味白术散加味联合脐灸治疗腹泻型IBS脾胃虚弱证,可缩短症状改善时间,改善大便情况,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失衡,降低机体炎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