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萍 李 欣 鲍晓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上海 200437)
失眠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导致睡眠时长减少或睡眠质量降低,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诱发老年痴呆[1-2]。目前,西医临床对老年失眠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但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甚至诱发其他疾病,而以归脾汤为代表的中药在失眠的治疗中疗效突出,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和应用[3-4]。25-羟维生素D3是维生素D在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有研究发现失眠的发生可能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较低有关[5]。为进一步提高疗效,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们采用归脾汤加减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心脾两虚型老年失眠32例,并与单纯归脾汤加减治疗31例对照,并观察对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6]、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的影响,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63例均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门诊收治的心脾两虚型老年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66~96岁,平均(78±6.35)岁;病程8~16年,平均(14.19±6.34)年;PSQI评分13.5~17.6分,平均(15.00±3.72)分。对照组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65~99岁,平均(76±4.30)岁;病程6~17年,平均(13.10±6.66)年;PSQI评分12.6~16.5分,平均(15.58±3.56)分。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1.1 西医诊断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中失眠的诊断标准[7]。以睡眠障碍为主要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疲乏;上述睡眠障碍每星期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失眠引起显著的情绪变化,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1.2.1.2 中医诊断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心脾两虚型不寐的诊断标准[8]。辨证要点:不易入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寐,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纳差,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年龄≥65岁,每周发病≥3次,且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PSQI评分≥8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3 排除标准 年龄<65岁者;合并心、肺、肝、肾、血液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既往接受过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疗效评价的相关治疗者;已知对本研究涉及的药物或敷贴相关成分过敏者;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归脾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芪10 g,党参10 g,当归10 g,炒白术10 g,酸枣仁15 g,远志10 g,茯神15 g,炙甘草6 g,木香10 g,大枣15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治疗。药物组成:酸枣仁30 g,龙齿15 g,肉桂3 g,黄连3 g。将上述药物碾成粉末,用10 mL陈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次日清晨取下。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项目 ①比较2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变化情况,采用PSQI评分进行评价,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每个因子0~3分,最高18分,评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②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变化情况,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华科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③观察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失眠症状和PSQI评分变化情况拟定评分标准[6]。痊愈:失眠症状消失,PSQI评分减少≥75%;显效:失眠症状明显好转,PSQI评分减少≥50%,<75%;有效:失眠症状有改善,PSQI评分减少≥25%,<50%;无效:失眠症状无改善,PSQI评分减少<25%。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变化比较 分,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有下降,其中除对照组治疗后睡眠障碍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2组其余各项评分及总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低于对照组。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变化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变化比较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升高,但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失眠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多具有入睡难、夜间易醒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且长期失眠老年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9]。研究显示,各项失眠症状发生均与精神不济有关,甚者可诱发强迫症,因此西医临床常采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治疗,但长期用药会带来较多不良反应,且易形成药物成瘾性,不利于患者失眠质量的改善,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10]。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法之一,是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上,既可发挥中药本身的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刺激穴位产生疏通经络的作用[14-15]。我们所用方药中酸枣仁养心肝,宁心神;龙齿镇心安神;肉桂补肾助阳;黄连清心除烦。所选用的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为人体的保健要穴,可交通心肾,恢复阴阳上下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睡眠情况[16]。
PSQI是临床评价患者睡眠质量情况的常用量表[17]。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的钙、磷代谢,此外还有促进皮肤细胞生长、分化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18]。维生素D进入体内在肝脏经25-羟化酶的活化而形成25-羟维生素D3,是人体内代谢的最主要存在形式[19]。研究发现,25-羟维生素D3水平降低与慢性失眠的发生及患者睡眠质量、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失眠可以造成25-羟维生素D3表达水平降低,而25-羟维生素D3水平降低会导致早醒等睡眠维持障碍的发生[20-2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PSQI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但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与25-羟维生素D3的表达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关,如接受光照的程度、饮食习惯的差异等。提示归脾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心脾两虚型老年失眠疗效确切,可明显减少患者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改善日间功能障碍,增加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