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罗丽姣
摘要:在高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创新育人工作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努力构建立体式的全员育人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全员育人背景下在开展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柳州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全员育人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构建精细化的立体式全员育人模式。探索全新的全员育人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三全育人;全员育人;高校;德育工作
一、引言
在以工科为主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构建全员育人体系,既要关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行业的发展现状,更要关注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使全员育人体系适应民办院校的实际情况。当前,柳州工学院刚刚转型成功,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并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入推动全员育人工作。
二、全员育人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全员育人尚未完全凝聚“人人”合力
1.育人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高校教师认为,“三全育人”属于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划归学生管理部门工作领域,任课教师只负责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再承担“三全育人”工作属于涉足行政管理事务,超出了工作范畴,而要求教师参与“三全育人”是“管理凌驾于教学之上”的表现。这种认识割裂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与管理育人、资助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等的联系,是将课上育人与课下育人对立起来,背离了“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的人员维度要求,也推卸了任课教师应该承担的“三全育人”职责。
2.育人资源相对分散。长期以来,高校和社会的育人资源相对分散,各方育人力量处于“各自为战、只顾一摊”的状态,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高校行政部门疲于应对事务性管理工作,德育工作融入日常管理力度不足;任课教师往往专注于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课堂德育的重要性;家庭对大学生只关心其生活起居和物资供应方面,往往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交付于高校;朋辈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机制,育人功能发挥有限。
3.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理论沉淀。但学校由于缺少足够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导致部分德育工作由缺乏坚实理论基础的非专业教师承担,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目前,柳州工学院三年以下的思政人员占60%以上,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生,他们思想活跃,虽然容易与学生沟通,但缺乏工作经验,工作思路与方法不完善,细致和耐心程度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重智育轻德育
在以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下,大部分高校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对学生“情、意、行”实践的培养。德育几乎没有一致的可观测性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也难以用“文字的”或“话语的”的标识来阐释。但我国高校中倾向于通过考查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获得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价,无异于“缘木求鱼”,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重事务性管理轻情感认同
随着高等教育出现普及化的趋势,学校与学生间的关系更加富于张力,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无法为学生提供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安全环境。不仅如此,高校重视事务性工作也常常会忽视激励对育人的积极意义,学生难以将外部刺激内化为内在驱动力,进而难以生成主动进取的创造性。
(四)网络信息共享导致育人内容碎片化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各种媒介平台获取信息,开展社交活动,从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中拥有了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这种“学习方式”已经全时空、全方位无缝地嵌入了他们的生存时空,从深层次上影响着青年人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
(五)育人主体之间沟通不足
全员育人就其高校内部而言,就在纵向上涵盖了“校-院”二级党政领导、“校-院”主要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在横向上联结了“校-院”群团组织、班级和各种社团;就其外部而言,更是关涉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所以,高校的组织属性与该机制的属性存在结构性冲突。而这种冲突又造成了高校育人主体之间沟通不足的现实问题。
(六)忽视朋辈互助的力量
朋辈互助是一种共同受益的行为,利用该方式,被帮扶者能有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而帮扶者则能提升自我成长、自我教育的意识,实现自我价值。目前,较多高校依然拘泥于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缺乏创新,没有足够重视朋辈互助的力量与作用,对学生缺乏信心,忽视了榜样的作用,德育工作效果不明显。
三、构建全员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坚定全员育人理念,完善育人保障机制。
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全员育人理念需要有完善的育人机制作保障。首先,要完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次,将完善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才能使全员育人定位准、职责明、实施效果好。
(二)重视非思政教师力量,最大限度做到全员参与德育工作。
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都应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学院为每个班级配备了辅导员和专业班主任,为宿舍配备生活辅导员,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人生导师,师生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从学生课堂、专业交流会,延伸到班级例会、学生宿舍,教师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学生、指引学生、教育学生;后勤职工是不上讲台的教师,但在服务中也承担起了育人的职责。在服务过程中,除了精湛的技术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外,文明、热情、礼貌的服务态度也会使学生在被服务的过程中感知傳统道德力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等等。
(三)重视朋辈互助力量,充分发挥伙伴作用和榜样作用。
朋辈互助的形式能弥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不足,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些学生由于自尊心强、性格内向等因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疑惑时不愿向教师求助,多求助于身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同学,朋辈互助的伙伴作用和榜样作用就突显出来。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育人效果
将校园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等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例如,开展“文明宿舍”“校园文明行为” 及“优秀班集体”等评选活动的过程中,教育学生文明竞争,向优秀集体、学生看齐,其在竞争中提升自我水平和道德素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功能,提升育人效果。
(五)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工作达到育人目的
构建全员育人培养体系,不仅需要教师参与,更需要管理人员的参与。管理和育人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管理者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借助相应的制度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认同管理理念,并且能够成功构成管理理念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且受到教育。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在管理工作中,只有实现协同才能促进全员育人体系构建的合理性。
四、结束语
全员育人在德育方面的培养是本科民办院校实现转型的重要路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全员育人的培养体系,应当从高校教育的多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策略不断完善保障措施,这样更能有效提高全员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霄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体会[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119-122.
[2]陈善文,梁树春.“服务育人”是高校后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2):31-32.
[3]刘启强.高职院校全员育人体系的构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 (01):14-15.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2019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基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生活德育实施途径方法研究,项目编号:SZjy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