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也逐渐体现出多样性。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体育教学发挥比赛的作用正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体育课堂竞赛能不能扎根在体育课上是研究的重点。改变运动技能应用性弱、体育教师积极性低的现状,达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毅力。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课堂竞赛;体育教学
前言
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教育的目标是将一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懂得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大学教育是将为了面向社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个人才必须能够有能够在社会上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有能够满足这些工作的身体素质。然而体育就是以体育人,习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第一理念是使人健康,在这个指导理念下多开体育课,达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的,体育课不只是快乐体育课,更是要锻炼人,达到一定强度,还要辛苦磨练意志。所以体育课应当改变小学、中学的那种放羊式的体育课,在大学中还保持这种体育课就是害人。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才能够在毕业以后面对工作的劳累和艰难困苦。所以体育课在要有一定的强度下进行改革,可以将体育课堂竞赛融入到平常的动作技术的教学中去,能够提高教学的乐趣又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实践过程中发现相当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一项体育运动,甚至没有学习过。因此很多的任务都堆积到了大学阶段。从人体身体素质的发展阶段方面看,大学不是发展灵敏、柔韧、速度的好的阶段,进而导致学生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当前体育课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一节体育课上学生少则40多人,多则60多人。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的压力大,任务重。如何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成了上好体育课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体育课堂竞赛,顾名思义是体育老师在课堂上组织的比赛。体育课堂竞赛从学生的成就感上着手,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竞赛表现自己运动技能的水平,使其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更加积极的学习。
一、传统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1、运动技能应用性弱
传统的排球课教学往往只注重排球动作技术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重单项动作技术,学生通过单独练习或者协作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达不到能够参与排球比赛的要求,学生在排球比赛中跟不上比赛节奏,体验不到排球运动的乐趣,从而不喜欢学习排球。在排球课中考核方式一般为垫球、传球、发球,采取对墙或者是两个人考核。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学生顺利通过考核,通常教学围绕着考核内容进行学习与练习。在学习完扣球并简单练习以后就让学生自主练习垫球、传球。这样的体育课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学会一项体育运动呢?杨泽武认为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可以使学生学到的动作技能得到应用,并真正掌握应用技巧[2]。
2、教师教学积极性低
在普通体育课程中,每一节体育课学生往往在五、六十人,学生人数、不理解学习体育的意义、不配合教师组织学习与练习、多教师难以组织有效教学。在日积月累下,教师对体育课没有任何动力,完全靠身为教师的责任去教学更容易使教师产生疲劳。从而大多数排球课都是由教师讲解动作技术和说明练习方法后放任学生,而不去指导或者是指导时其他学生消极练习,打击了教师的主动性。如何才能够激发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这是专家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共同研究的内容
3、体育课重视程度低
相对于中国人大部分人用不到的英语而言,体育课真的可谓是得不到重视。有些学校把通过英语四级作为毕业基本要求,而体育却没有明确要求学会某项体育运动才可以毕业。我们的顶级高校清华大学非常重视体育,新生“第一堂体育课”、20公里野营拉练、本科四年体育课等举措可见一斑,但是其他学校并没有大规模的学习。马伟成认为相关部门和高校更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忽略了體育课程的价值和意义[3]。越来越多的学生安全成为了压倒体育课的致命一击。体育在学校的话语难以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某些安全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领导不懂体育、不听体育是体育发展的最大困难。出现问题就因噎废食,没有追根溯源。各种原因导致,想要开展体育就必须要有一个懂体育的领导,学校体育部门失去作用。
二、体育课堂竞赛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在学生完整掌握基本的技能以后,再进行一些课堂竞赛或者不进行课堂竞赛。增加课堂竞赛是在学会一项运动技能以后就组织一个课堂竞赛并且在期末考核中增加教学比赛的比重。体育课堂竞赛应该是在教学中有比赛,教学后有比赛,学期考试有比赛,班与班有比赛。比如:足球学会了脚内侧运球以后组织一个五人制脚内侧运球的比赛,在比赛中不允许射门只能把足球带进门,不设守门员;排球在学会垫球以后,组织一个只有垫球的排球比赛。学生在比赛中既体会到了基础技能的重要性,又能够将身心投入到这个运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化竞争的劲头为学习的动力。羽毛球竞赛课程在每节课最后20分钟都有完整的分组比赛,在期末考试比赛要占到考试成绩的多少,在学期末组织多个班的比赛成绩好的为加分项。
实施体育课堂竞赛
1、基于教材改造体育课堂竞赛
体育课堂竞赛也不是直接将体育比赛直接搬到体育课上的,而是经过合理的修改之后使比赛既能够满足学习的需要又能够达到比赛的目的。首先这要求教师对体育课堂竞赛的把握程度。如果教师不理解这个运动项目的目的、规则要领,那么就很难能够进行合理的改造。其次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场地设施等,要实事求是的进行改造,以免做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虚无的设想,学生达不到要求,学校没有场地设施。最后要保证比赛有一定的运动量。教学比赛也是比赛,要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例如:将足球比赛简化成一个带球过人进球比赛,可以传球但是不可以射门,不设置守门员,学生都在考验运球和传球的基本素质,也能发展学生适应比赛的能力,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无氧耐力和有氧耐力。
2、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一般大学生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并没有系统的上过体育课,一切都为文化课让路,学生对于常规的体育课有抵触心理。巧用体育课堂竞赛的方式提高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4]在体育课堂竞赛模式下,学生通过学习、练习和比赛能够在某一比赛中获得不错的成绩能够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运动当中去。在一般的体育课中,学生学习动作技能很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就会影响到动作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是完成一项运动的基础,并不是说多增加比赛就会影响动作技能的练习。例如,在排球的垫球中,平时基本上以对墙练习和对垫练习为主。这时在垫球之后加入垫球进圈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在比较当中学生会不自觉赶超自己的同伴,激发好胜心;在基本掌握传球以后进行传球比赛,能够发挥出比赛的激烈,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会因为胜利而开心,会因为失败而沮丧,更能够使学生在课下主动学习。通过体育课堂竞赛动员学生的成就动机,满足其成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3、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
以往的体育课只是单纯的为了上体育课而上体育课,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上体育课要学到什么。教师上体育课为了得到工资,学生上体育课为了得到学分。体育课的价值就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团体体育游戏,都需要每一个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个人的力量并将每个人的力量用一种方式凝聚起来,完成团队目标。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方个人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影响,很多大学生也格外关注个人而忽视了团体,过分的看重个人利益。在团体比赛中有时需要舍弃一部分个人的利益,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团队的任务。例如:多人两足游戏中,多个人脚踩在两个板鞋上面,每个人的左脚在一个长板鞋上面,右脚在同一个板鞋上面。走的快的需要降低自己的速度,走的慢点就努力提高速度,走的快的人单独比赛可能会得第一,在团体比赛中却需要降低速度。通过这样的方式,个人舍弃一些东西满足团队的需要,在体育活动中共同成长,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建立团队意识。
4、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毅力
吃苦耐劳、自强不息、顽强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育从来就不是一项轻松的文化活动,运动员、专家学者也都不是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大家所熟知的电竞职业选手也是一样,都需要艰苦的付出。艰苦奋斗、永不气馁是体育精神也是红色精神,红色精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体育人看体育精神和红色精神有重合的地方。参与体育竞技比赛需要学生在为了比赛坚持训练,在比赛中永不放弃。这是体育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的体现。当下很多的体育课没有了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的作用,体育课没有了强度,学生怕苦、怕累、怕疼。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校增加对抗性的比赛,但应当是建立在双方实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刘一民、宋红霞认为加强意志锤炼,要根据学生性别特点开展有针对的训练[5]。只是为了用比赛而用比赛容易导致体育能力低的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通过体育课堂竞赛在体育教学中更多的应用不仅能够还原体育的本来面目,也能够达到锤炼意志的目的。
总结
当下的体育课重运动技能、轻比赛应用,学生上课积极性错位、教师积极性低,国家重视体育、学校领导重视不足,体育教学有非常多的问题。通过体育课堂竞赛在教学中应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发挥体育的作用,真正达到以体育人的目的。
[1] 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9-05-28].http://edu.people.com.cn/n
[2]杨泽武.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竞赛改革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77.
[3]马伟成.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26):90-92.
[4]黄锦绵.巧用体育课堂竞赛提高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的举措研究[J].考試周刊,2021(54):114-115.
[5]刘一民,宋红霞.体育是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良好途径——与《体育是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良方?》一文商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9):18-23+45.
作者简介:
刘昭鹏(1998.4-),男,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心理学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资助项目“学校体育改革中排球课堂竞赛的实验”(课题编号:2021008)
广西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资助项目“学校体育改革中排球课堂竞赛的实验”(NO:20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