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全
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重点教研课题《初中语文学材再建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JK13-ZA11。
在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者意识到,如果只把“教材当教材”,按部就班展开教学,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唯有将“教材变学材”,令学材再建构,才能贴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学材再建构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重组教学资源,拓展学材跨度
所谓“学材”,简单理解即“学习的材料”。而学习的材料不单单指教材,还包括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资源。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材”的理解缺乏深度,错误地将“学材”和教材画上等号,导致教学相对局限化。除了对“学材”的认识不深,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同样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习惯于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既忽略了学生的学情,也忽略了课堂的实际情况,教学效果自然差强人意。因此,对“学材再建构”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组教学资源,拓展学材的跨度,用创新的方式运用“学材”,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重新建构“学材”:首先,教师不妨按照鲁迅先生的作品发表时间,将一些代表作单独挑出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群文阅读,帮助他们系统地了解鲁迅作品的风格。其次,针对鲁迅先生的背景资料,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纪录片等影视化资源,还可以从鲁迅先生同一时期的名人入手,拓展鲁迅先生的“朋友圈”,帮助学生更加多元地认识鲁迅。最后,在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时,借鉴西方的案例分析法,将鲁迅的作品以案例的方式呈现在课堂,让学生分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以此来了解鲁迅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改变对“学材”的刻板认知,因为“学材”不等于教材,它是一切有利于教学的资源总和。通过对“学材”的再建构,能够帮助教师以更加创新的方式运用教学资源,如此也能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憧憬。
二、厘清整体需求,提高建构准度
“学材再建构”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概念,其根本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效果。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痼疾太多,最大的问题是忽略了学生、教师、教学三方面的需求。首先,学生的需求包含多方面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以及学习目标等,其核心是提升自我知识与技能。而教师的需求相对直接,主要需求是提升教学效果,教学需求指的是响应新课改理念,符合创新教学的宗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厘清整体的需求,提高“学材”建构的准度,进而构建更加优质的课堂。
例如,在教學《猫》一文时,教师首先需要精准厘清学生、教师以及教学三方面的需求。针对学生,他们渴望在教学中拓展视野,渴望创新而有趣的授课方式,渴望拥有展示自我潜力的平台。而另外两者的需求都指向了高效的教学效果,因此可将需求合并为一。换言之,教师既需要保证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兼顾学生的主体性,还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此,我们不妨采取如下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求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然后试着动手设计一个表格,以此来梳理课文内容,呈现作者所描写的三只猫的具体情况。在“学材再建构”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将设计权交给学生,同时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表格中填入有效的信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有了发挥自我创意和潜力的空间。此外,由于作者描写的主体对象是猫,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引入其他知名作家的相关作品,如夏丏尊的《猫》、老舍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并比较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通过设计群文阅读活动,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以更加广博的视角看待文学作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设计了更具个性化的表格,同时也掌握了文本描绘的多重角度,如猫的来历、外貌特征、性情、结局等,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思路。通过上述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教师的教学也能收获超过预期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三、合理规划目标,提升建构精度
“学材再建构”是一个教学理念,而理念往往和主观因素相关,因此不可能存在客观的标准。教师在开展“学材再建构”的过程中,应当重新规划教学目标,提升建构的精度,确保教学需求顺利实现。对此,在规划教学目标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四个重要原则:第一,目标不可过难,必须符合学生当下的学习基础,不可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二,必须契合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第三,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第四,要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语文学习充满向往。
例如,教学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一文,九年级正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为了更好地契合“学材再建构”理念,教师既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兴趣,还需要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出合适、科学、有利于思维提升的教学目标。针对本文,教学目标可设计为:(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初读文章,试着结合教材中的注释以及工具书,读顺文章的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再次诵读课文,画出原文中的关键性语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政治理想以及志趣抱负。通过对教学目标的重新规划,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效率。
为了更好地践行“学材再建构”理念,科学地规划教学目标必不可少。只有结合一定的设计原则规划教学目标,才能提高“学材”建构的精度。
四、横向建构“学材”,打破学科界限
在前文,我们探讨了纵向建构“学材”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策略。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横向建构“学材”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措施。所谓“横向再建构”,它强调的是教学边界的突破,旨在扩展教学资源,让教学供给更契合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会根据教材内容,选择语文学科范畴内的资源,导致教学缺乏广度,不容易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只有从横向建构“学材”出发,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视野,让语文课堂更开放、更精彩。
例如,在教学《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时,通过课前调查,教师了解到学生不喜欢《红楼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容艰深、读不懂。因此,如果教师直接教学,一定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鉴于此,教师不妨从横向建构“学材”着手。首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剪辑87版《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段,并在课堂上予以播放,让学生从影视的角度了解课文内容。接着,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情景剧表演,看看谁最能把握人物的精髓,演出原文的味道。为了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刻意为学生播放87版《红楼梦》的《晴雯曲》(欢快版),以增添表演的氛围。通过采取上述的教学方式,能有效突破教学的边界,让教学更具广度。
五、优化评价反思,提升建构效度
评价与反思是为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次活动。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无论教师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学材再建构”,无论教师采取怎样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都要积极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反思“学材”建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弊端,课堂教学才能趋于完善和成熟。在评价与反思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维度和主体性的问题。所谓“评价维度”,指的是从不同的标准、角度进行评价,“评价主体性”则强调了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等均可成为评价主体。
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通过对“学材再建构”优化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前置了学习任务,同时要求学生厘清文章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以及文本的说明顺序。与此同时,教师还引入了相关的说明文素材,帮助学生进一步分辨说明顺序。针对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分别从“教学维度”以及“教学主体”两个层面进行评价与反思。首先,针对“教学维度”,这节教学的亮点有二:其一,前置教学增加了课堂的深度。其二,引入的说明文素材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缺点同样显著。第一,由于学生对苏州园林并不熟悉,如果教師在导入环节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苏州园林的真实照片,就能够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第二,没有设计良好的互动环节,导致教学相对死板、缺乏灵动性。针对“教学主体”评价,教师将课堂教学录制成视频,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并提出建议。
“学材再建构”的应用与实施,需要教师积极的评价与反思,在评价与反思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两个指标:第一,教学维度。第二,教学主体。只有从这两个指标入手,优化“评价与反思”环节,才能提高“学材再建构”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材再建构”的有效性,教师应当调整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本文从相关角度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旨在提高“学材再建构”的效果,让初中语文教学更精彩。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