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代贵
(湖北省兴山县人民医院外三科,湖北 宜昌 443700)
胆结石是胆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病具有病史长、疾病进展快及风险高等特点,病因多与生活环境、饮食及作息等有关,患病后会出现厌食、左肩疼痛、腹痛等症状,若结石嵌顿,还会对胆汁排出造成影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借助外科手术可彻底根治病灶、避免复发。常规胆囊切除术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创伤较大,影响免疫功能及患者预后恢复。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势逐渐凸显,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手术切口较小,术后外观美观,易被接受[2-3]。基于此,本文旨在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兴山县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90例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A组(45例,常规胆囊切除术治疗)和B组(4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A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21~76岁,平均(47.58±8.35)岁;病程3~9年,平均(4.94±1.46)年;其中单发24例,多发21例;文化程度:中专及以下17例,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13例。B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0~75岁,平均(47.43±8.26)岁;病程2~8年,平均(4.82±1.37)年;其中单发26例,多发19例;文化程度:中专及以下16例,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4]中胆结石的相关诊断;经腹部B超、磁共振成像确诊;存在腹痛、厌食等表现;年龄≥18岁;临床资料完整等。排除标准:存在其他脏器疾病;伴急性胆囊炎、胆囊癌及积脓;存在手术禁忌证等。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A组患者行常规胆囊切除术,予以患者全麻、气管插管,右侧肋缘下行10 cm斜切口,将腹壁逐层切开,然后切开胆囊浆膜,分离胆囊,剪开胆囊三角区域腹上膜,对胆囊管、胆总管行钝性分离,胆囊管切断后将胆囊完全摘除,胆囊管残端行结扎缝合,电凝止血处理胆囊管,切口利用丝线间断性缝合,常规放置引流管,将切口逐层缝合。B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予以患者全麻、气管插管,所选主操作孔为剑突下1 cm处,行1 cm横向切口,电凝钩插入其中,锁骨中线、肋缘下1 cm行5 cm切口为胆囊抓钳操作孔,腋前线、肋缘下行5 mm切口为副操作孔,建立气腹,借助腹腔镜观察腹腔内胆囊及其周围组织情况,钝性分离切口,观察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后,沿着胆囊壶腹,借助电凝钩将浆膜切开,沿着胆总管方向,实行钝性分离,将胆囊管夹闭、切断,对胆囊动脉钝性分离,实行钳夹、切断操作,将胆囊切除,待成功电凝止血后,对腹腔情况仔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②采集术前、术后第3天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③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胆管损伤、腹部感染及胆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s)、[例(%)]表示,分别采用t、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指标 与A组比,B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h)术中出血量(mL)肛门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A 组 45 2.95±0.83 98.34±2.45 96.41±5.43 12.43±1.18 B 组 45 2.26±0.64 79.62±3.27 58.92±3.86 7.26±1.75 t值 4.416 30.734 37.749 16.43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2 免疫功能 与术前比,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IgA、IgG、IgM均降低,但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s, g/L)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s, g/L)
注:与术前比,*P<0.05。IgA:免疫球蛋白A;IgG:免疫球蛋白G;IgM:免疫球蛋白M。
组别 例数 IgA IgG IgM术前 术后第3天 术前 术后第3天 术前 术后第3天A 组 45 2.09±0.52 1.39±0.17* 10.43±2.09 5.71±1.59* 1.39±0.22 0.92±0.13*B 组 45 2.04±0.45 1.71±0.15* 10.22±1.35 7.26±1.83* 1.32±0.81 1.09±0.11*t值 0.488 9.468 0.566 4.289 0.559 6.697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并发症 与A组比,B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胆结石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规胆囊切除术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影响较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其以“孔”代“口”,可缓解术后患者的疼痛感,减轻腹部神经损害,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直视操作,可清晰观察胆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微结构,利于术中操作[5];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术后尽早恢复肛门排气功能[6-7]。本研究中,B组患者手术指标优于A组,安全性高于A组,表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改善胆结石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
外科手术易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功能紊乱,影响预后,且手术会过度消耗免疫球蛋白,导致术后机体出现创伤[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清晰观察到患者机体情况,降低血管损害,可精细化解剖相关组织,减少干扰腹腔内脏器,减轻对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利于促进机体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对其他正常组织、器官的损害较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利于患者术后康复[9-10]。本研究中,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均降低,但B组高于A组,表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结石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利于患者预后。
综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改善胆结石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