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能力导向”型全程精准导师制模式构建
——以英语类专业为例

2021-03-23 01:05
关键词:导师制以生为本学业

(昆明理工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本科生导师制度是实现我国高教大计“以本为本”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强调大学要充分利用本科教学资源,对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导师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中的作用[1]。同时,因为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化,扬弃学分制的内在弊端,更有利于师生建立起良性沟通机制,因此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校学分制改革体系中[2]。作为一种建立和完善学分制的辅助制度,“学业导师制”对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要求都很高。英语类专业隶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英语语言、翻译、英语文学、比较文学等,要求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文学欣赏能力、英汉口笔译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同时应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3]。“以生为本”的“能力导向”型全程精准导师制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方式,注重能力提升,对实现英语类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一、学业导师制现状与存在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聘任一些在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等方面比较优秀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并且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负责对本科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心理上的疏导、专业上的辅导、科研上的指导的教育制度。本科生导师制能贯彻全面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本科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彰显出高等教育的品质与价值[4]。 我国大多数高校和专业均已实施导师制。然而在对导师制的考核、评价、反馈、激励和督导机制方面没有系统的规定,而且导师制的活动经费和奖惩体系也不完善,从而导致导师制逐渐流于形式[5]。

(一)导师指导内容僵化,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学业导师指导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才”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导师指导内容僵化,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辩论的习惯,因此导师的指导应该侧重于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6]。但在现实中,学生对导师的指导并不满意。与普通课程的教学不同,学业导师制无教学指南或课程教学大纲可遵循,大多数学业导师不清楚应给学生“教什么”。导师们仅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或研究兴趣组织指导材料,常导致以下问题:指导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指导内容选择缺乏目的性,不能做到指向性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导师指导内容的选择过于随意,导师们各自为政,无法构建体系性培养模式。此外,大部分实施学业导师的院校采取的是“分配制”,而不是双向选择。学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专长不了解,导师对分配所要指导的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也不了解,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出现“有指导无兴趣”或“有兴趣无指导”的现象,影响导师制的执行效果[7]。对学生而言,学业导师指导内容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学业导师指导流于形式。以上问题存在于导师指导的内容构建环节,没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指导内容,导致导师指导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二)导师指导模式单一,效率低、效果差

传统的学业导师一般分为德育导师、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基于“面对面”形式由一名导师对少量学生来开展,受师资力量、时间、地点、教学设备等因素制约较大,学业导师面临“怎么教”才能提高指导效率和效果的困境。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采用的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着高等教育规模激增的困境。以昆明理工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为例,自2011 年开始实施学业导师制以来,师生比基本在1∶12 左右,偏高。英语系能够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授、副教授同时还担任研究生导师,对本科生的指导难以像精英教育那样时间充裕,精力充足,所以导师们往往感到对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存在指导效率低、效果差的情况,难以实现“个性化培养”。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应转变为强调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主,博采众长、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德智并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别指导,有效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相长[8]。

(三)导师制工作相关配套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缺失,师生职责不明确,学业指导不到位

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学业导师指导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才”的有效手段。然而针对学业导师工作制进行管理、评价的相关配套机制却无统一标准。导师指导工作时长、指导形式、指导要求等也无标准可循,于是导致师生职责不明确,学业指导不到位。对于导师的遴选、聘任、特长定位、考核评估和奖惩方式的不明确则严重影响导师制实施效果。目前在很多高校实施的导师制,学业导师的付出很难量化,而指导效果往往又很难立竿见影,导致在实际执行考评的时候,考评办法流于形式,进而很难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9]。可见,“个性化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和“服务引导”是导师制改革成败的关键,然而,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和评价机制,导师和学生都无法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业导师工作,也难以实现效率高且效果明显的学业导师指导。

二、“以生为本”的“能力导向”型全程精准导师制模式构建

(一)基本原则和实施理念

“以生为本”的“能力导向”型全程精准导师制模式构建以《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纲,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以生为本”,以提高英语类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导向,基于“线上线下混合”的模式构建学生与学业导师之间全程、精准的指导与学习关系,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加强导师对学生在思想教育、专业规划、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上的指导作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高效整合师资力量,精准定位教师特长与学生需求,将学业导师与学生进行适配性组合,全程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业指导模式,精准解决不同学生的学业问题,补齐不同学生的专业能力短板,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1.遵循“能力导向”原则,构建并动态完善学业导师的具体指导内容,解决学业导师“教什么”的问题

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导师制构建遵循以“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的语言学习规律,设计构建“英语名篇阅读”“英语演讲实训”和“英语写作训练”三大模块内容,覆盖“知识、能力、情感”三大目标维度,兼具实用性、专业性和时效性。“输入”阶段的教学模块“英语名篇阅读”旨在扩大学生词汇量和背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强调“输出”的“英语演讲实训”和“英语写作训练”模块则关注语音纠正,口头与书面交流能力提升和思辨性培养。从踏实输入到精准输出,从夯实语言能力到提高思维能力,三位一体的内容模块是实现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础(图1)。

2.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实行贯穿“线下—线上—线下”三大环节的学业导师指导模式,解决导师“怎么教”的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导师需每两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指导,在此期间,导师需履行“线下—线上—线下”三大指导环节。线下指导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进行任务布置与答疑;线上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顺应年轻一代熟悉并适应线上交流的特点,充分给予学生个性化选择的权利,实现“全天候”“差异化”完成导师任务。通过引入线上学习和指导环节,可以让学生“忙起来”,并突出了学业导师“引导”的作用,从而减轻教师负担,提升学习兴趣,提高指导效率(图2)。

此外,全程精准导师制构建要求导师们重视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的本质和内核是立德树人,而其要义在于育人与育才的齐头并进和辩证统一[10]。因此深度挖掘学业指导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指导过程,落实“立德树人”,让导师们不仅能够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架构中西方文化交流,还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规范管理学业导师工作制,完善评价机制,强调“学以致用”,以实践创新“三大途径”检验学业导师指导效果

全程精准导师制构建了由“英语专业等级考试、英语学科竞赛、国际交流活动”三大途径组成的实践创新方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设专人负责导师工作,规范管理,规定每位导师每学期与学生线下见面次数和任务布置,详细记录每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反馈,并在期末归档备查。学业导师工作考核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工作评定和职称晋升挂钩,对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全程精准导师制具体内容

1.提出 “以生为本”的“能力导向”型英语类专业全程精准导师制,构建“一核心两重心三创新”的改革模式

牛津大学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导师制的学校之一,牛津大学通过导师制,让导师和学生形成了关于大学学习目的的一种共识,即发展独立思考,批判、探究的能力[11]。借鉴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实施理念,“以生为本”的“能力导向”型英语类专业全程精准导师制构建了“一核心两重心三创新”的模式,即围绕“学生”为主体进行核心设计,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在“明确指导内容,构建指导模式,完善评价机制”三方面做出了创新改革(图3)。

图3 “一核心两重心三创新”的改革模式

2.以“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构建并动态完善“三大模块”导师指导内容

遵循以“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的语言学习规律,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并动态完善“三大模块”导师指导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英语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历来重视英语语言能力提高,基于此,确立了“英语名篇阅读”“英语演讲实训”和“英语写作训练”三大模块学业指导内容,覆盖“知识、能力、情感”三大目标维度,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关注学生个人健康成长成才,兼具实用性、专业性和时效性。“输入”阶段的教学模块“英语名篇阅读”旨在扩大学生词汇量和背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强调“输出”的“英语演讲实训”和“英语写作训练”模块则关注语音纠正,口头与书面交流能力提升和思辨性培养。从踏实输入到精准输出,从夯实语言能力到提高思维能力,三位一体的内容模块是实现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础(图4)。

图4 “三大模块”导师指导内容

(1)输入模块内容构建:英语名篇阅读

导师制改革过程中,“输入”阶段的教学模块为“英语名篇阅读”,旨在扩大学生词汇量和人文背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该模块的两大核心内容为“名篇阅读”与“题型训练”。坚持经典阅读理念,在把握好阅读总量和阅读内容两个关键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筛选该模块阅读材料,力求同时体现大学的意义和英语专业的人文内涵。参考2016 年《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国标实施方案》中的《英语专业本科生阅读参考书目》,同时结合英语类专业本科生的基本情况,共20 本(篇)阅读材料被编入“名篇阅读”模块。具体书目内容如表1。

入选该模块的阅读材料覆盖文学语言、历史哲学、教育心理、政治经济、科技等题材,既有小说等文学类作品,也有新闻、评论文章等非文学作品,既体现了英语作为人文学科的内涵,又有助于学生获取文化知识和提升综合素养。

此外,“阅读题型训练”的指导整合了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阅读理解能力部分的考核要点,结合NECCS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阅读大赛的比赛要求,在学业导师指导过程中加强了对学生的阅读技巧点拨和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训练。导师针对该模块的内容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关于阅读技巧、阅读理解能力、词汇量积累等问题的学业指导,可以实现良好的指导效果。

表1 “英语名篇阅读”推荐书目

(2)输出模块一的内容构建:英语演讲实训

“英语演讲实训”模块关注语音纠正,口头交流能力提升和学生思辨性培养,设置于学业导师指导的“输出”环节。该模块充分整合“线上”“线下”的优质教学资源,确立了“语音训练”和“演讲训练”两大板块内容,具体指导内容见表2。

“英语演讲实训”模块注重实战,旨在提高学生对自己英语发音和口头表达的自信心、表现力,改善英语发音状况;消除对英语演讲的误解,快速掌握英语演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技巧,并最终提升英语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通过该模块的指导学习,学生能够开拓思路、掌握沟通技巧,体会英语演讲魅力、提高演讲技巧、展示英语演讲才能,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此外,“英语演讲实训”模块与各类英语演讲赛事深度融合,导师指导时间参考“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初赛、复赛和省级决赛时间进行安排,按照“演讲题目破题立意—演讲稿写作及修改—演讲实战模拟—即兴演讲指导—模拟赛—赛事观摩”等6 大环节逐步推进,基于“以赛促学”理念,在比赛中磨炼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还启发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学习经验,反思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图5)。

表2 “英语演讲实训”指导内容

图5 “英语演讲实训”过程

(3)输出模块二的内容构建:英语写作训练“英语写作训练”模块是英语类学业导师指导在“输出”环节的另一重要内容。由于学分制改革中对学分的删减,对学生的课外实践进行精细科学规划和管理,能实现不削减学分达到的人才培养效果。因此,该模块的设计理念是将其作为英语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英语写作》的课外补充,侧重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性内容扩展。“英语写作训练”模块偏重学术性写作能力提升,强调学生写作过程指导,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与互评体系。该模块整合了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写作考查要点,同时融合雅思(IELTS)、托福(TOEFL)等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的写作要求,重点指导学生提高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写作能力。由于英语写作对审题、逻辑、词汇、语法和思辨性均有较高要求,因此该模块的指导以不同题材和写作要求为主线设计。结合英语类专业四、八级考试和写作类学科竞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NECCS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赛事要求,该模块在指导内容中设计了大量写作任务,并由学业导师进行细节批改,因此可以作为写作课堂的延续,达到更优良的教学效果。“英语写作训练”模块的主要指导内容见表3。

表3 “英语写作训练”指导内容

3.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实行贯穿“线下—线上—线下”三大环节的学业导师指导模式

由于学业导师指导模式单一,导致学业指导效率低、效果差,学业导师面临“怎么教”才能提高指导效率和效果的困境。伴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智慧教学”成为英语系首选的解决方法。当慕课、微课越来越受关注,在线学习成为一种趋势,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设计了贯穿“线下—线上—线下”三大环节的学业导师指导模式。

线下指导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进行任务布置与答疑;线上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顺应年轻一代熟悉并适应线上交流的特点,充分给予学生个性化选择的权利,实现“全天候”“差异化”完成导师任务,从而减轻教师负担,提升学习兴趣和指导效率,极大增进了导师与学生的情感链接,较好覆盖了“知识、能力、情感”三大目标维度。“线下—线上—线下”指导模式的构建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还实现着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社群建构和身份认同的教育理念,是导师指导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推行“线下—线上—线下”三大指导环节的学业导师指导基于各模块中导师对于“线上”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及线上沟通平台的选择与利用。这些国内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为导师指导提供了重要支持,将实体的空间与虚拟的空间相结合,将传统的指导方式与基于互联网的表达相结合,满足了不同导师的需要和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以“英语演讲实训”模块为例,在进行“线下—线上—线下”三大环节的演讲指导实践中,昆明理工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探索并构建了基于STUDIO 模式的“英语演讲实训”指导策略,实质性辅助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STUDIO 由英语单词 Situated(情景化),Thinking (思辨),Universal (全球化),Debating (辩论),Improvisation (即兴演讲) 和Optimization (最优化) 的首字母缩写组成;该词还有工作室、画室、练功室之意,因此较好地反映了该英语演讲培训模式的特质[12]。“多模态”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等感官模态的结合。“英语演讲实训”模块的指导在对当前英语演讲教学面临的多模态环境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探索并建立了合理、高效且能实现长期可持续效应的英语演讲指导模式,能有效服务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基于多模态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英语演讲STUDIO 主要作用在于将“英语演讲实训”的线下指导环节实施了体系化的管理和推进,并以团队形式高质量完成“演讲题目破题立意—演讲稿写作及修改—演讲实战模拟—即兴演讲指导—模拟赛—赛事观摩”各环节指导任务。在英语演讲STUDIO 中,在导师带领下,学生可以获得专业指导,认识志同道合的英语演讲热衷者,享受愉悦、轻松的训练氛围,分享经验与心得,并增进导师与学生的情感链接,较好覆盖了“知识、能力、情感”三大目标维度。英语演讲STUDIO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的“线上线下”观摩,导师亲自带领学生到达比赛现场,感受比赛氛围,现场分析选手表现,在实践中进行指导,让学生获益匪浅。很多学生表示通过英语演讲STUDIO 组织的比赛观摩获益良多,学习效果甚至超越很多传统的英语演讲课堂教学。基于英语演讲STUDIO 模式开展的“英语演讲实训”学业指导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内容丰富,以点带面,重点突出,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行之有效的演讲方法和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规范管理学业导师工作制,完善评价机制,强调“学以致用”,以实践创新“三大途径”检验导师指导效果

“以生为本”的“能力导向”型英语类专业全程精准导师制模式构建了由“英语专业等级考试、英语学科竞赛、国际交流活动”三大途径组成的实践创新方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专人负责导师工作,规范管理学业导师工作制,规定每位导师每学期与学生线下见面次数和任务布置均不少于8 次,详细记录每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反馈,并在期末归档备查。同时,学业导师工作考核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工作评定和职称晋升挂钩,对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结束语

“以生为本”的“能力导向”型英语类专业全程精准导师制模式在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和人性化服务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了指导内容、指导模式和评价机制的三大创新。强调“学以致用”,由“英语专业等级考试、英语学科竞赛、国际交流活动”三大途径组成的实践指导突破了导师制仅局限于理论指导的传统观念,将实践活动纳入评价体系,用事实说话,完善了导师制评价机制。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既体现结果性评价,更要突出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理念。学界认为,终结性测试不能全面描述学生学习成绩、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形成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重视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情感等,更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13]。在大幅削减学分的大方向下,全程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课外实践进行了精细科学的规划和管理,能实现不削减学分达到的人才培养效果,尤其在改善学生语言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全程精准导师制能把教书育人工作“做小、做细、做实”,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14]。“以生为本”的“能力导向”型全程精准导师制改革在提高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学生专业基本功,推动教师深化教学改革三个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同时,该导师制的推行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是真正体现教书育人本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15]。昆明理工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在2019 年云南省第一轮综合评估中表现优异,翻译专业排名第一,英语专业排名第三。毫无疑问,全程精准的导师制将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对提高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长期辅助作用。“以生为本”的“能力导向”型全程精准导师制可以及时、精准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在夯实学生专业基本功方面效果明显。导师制推行以来,英语系学生的英语专业八级笔试过级率连续四年呈现增长趋势。同时,学业指导极大鼓励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并实质性提升了学生的竞赛能力。以2015—2018学年为例,英语系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取得喜人成绩,共计获奖170 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8 项,省级奖15 项,校级奖127 项。以NECCS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为例,参赛人数、获奖人数和国家级获奖项目数均逐年增加。

此外,基于“能力导向”设计原则,学业指导有效提高了英语类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2015 年起,英语系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参与由中国商务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南亚博览会”。凭借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学生们在与境外参展单位进行商业和文化交流活动中充当文化桥梁,获得一致好评,为云南省提升办会水平,进一步扩大开放格局,深度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了绵薄之力。

导师制改革还推动了教师进行持续的教学改革。2016 年起,在学业导师改革的辅助推动下,专业导师们深入研究课程建设与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在专业课程教学和学业指导中开展混合式教学,利用翻转课堂推动学生的个性化高效学习,努力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相结合的智慧化教学环境。近年来,由于深入贯彻“以生为本”的“能力导向”型英语类专业全程精准导师制改革,在改革动因的催生下,导师获得多项省级、校级“智慧教学”教改项目立项。同时,学业导师们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获得喜人成绩。

猜你喜欢
导师制以生为本学业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阐释、构成与超越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业精于勤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