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治理

2021-03-23 12:29孔庆
成功营销 2021年10期
关键词:贫困治理相对贫困乡村振兴

孔庆

摘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时再次强调,“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但是,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依然突出。要推进农村的实质性发展,必须对农村的相对贫困問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多方面的视角研究农村相对贫困机理,是有效推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本文根据农村发展的现状,从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个层面解析了农村相对贫困地区的致贫机理,对农村相对贫困问题进行了理论总结,并以此作为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思路,探求了农村的相对贫困治理实策,以期实现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相对贫困;贫困治理

“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推进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最繁重的任务在“三农”,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将持续存在。因此,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首先要抓住症结,从相对贫困问题的形成机理找到解决贫困问题的突破口。

1 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现状分析

1.1 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数量巨大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农村人口为50978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36.11%,农村贫困人口清零,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2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1]在习总书记的指挥下,在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我国脱贫工作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我们应加强对易重回贫穷人群和边缘家庭的事前援助,以巩固减贫成果并继续扶持农村地区摆脱贫穷。

1.2 农村贫困人口总体分布广泛与局部分布集中并存

1.2.1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向中西部地区集中

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与自然环境基础不同,因此农村扶贫的重点和难点也有很大的不同。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经济更加发达,农村扶贫工作相对较快。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给农村扶贫工作增加了难度。东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占有较大优势,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域优势,具备发展经济的客观条件,较易吸引外资,但西部地区地理位置不佳,发展途径匮乏,经济发展比较迟缓。因此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向中西部地区集中。

1.2.2 从民族分布来看,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向少数民族聚居地集中

在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 2012年至2020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内蒙、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青海3个多民族省地区的扶贫工作,扶贫成果显著。  [2]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对贫困人口仍然存在,扶贫工作仍旧严峻。“十三五”所涉期间,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对贫困的农村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少数地区相比于其他地区,减贫速度较慢。因此,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主要向少数民族聚居地集中  [3]。

1.3 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实现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大批的农村高素质人才。农村高素质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是优秀村干部的储备力量,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能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又艰难的任务,需要高素质、强能力的农村人才。

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农村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农村空心化严重。一些地区,由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村人才涌入城市,大量老年人及幼儿滞留农村,农村现有劳动力老龄化严重,致使劳动力以及人才储备不足,虽有效缓解了城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对农村自身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1.4 农村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村干部是农村当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们虽然不是政府官员,也没有行政等级,但是对于农村治理而言,少了他们是不行的,一个村干部,要是能够成为整个村子的领头羊,成为所有村民们的贴心人,那么这个村子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农民也能享受到更多的实惠。然而县镇村的一些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却严重。

尽管近几年来,从顶层刮起的一场正风改良运动很强烈,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机构庞杂,县域以下的政府部门还没有切实体会到正风力量的强大。国家提出的口号是老虎苍蝇一起打,然而客观情况却是老虎易打,苍蝇难拍。老虎的危害性虽然更大,但毕竟数量有限,只要决心够,全部消灭还是容易做到的。苍蝇则不同,密密麻麻数量太多,目前只是警告,杀鸡儆猴的拍打几个典型。

2 中国农村贫困形成的影响因素

2.1 中国农村贫困形成的内在因素

2.1.1 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多、身体素质差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仍存在着大量的相对贫困人口。造成贫困人口的原因之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过多,传统的农业活动使农民的日常生活得不到满足,缺少新型的农村开发项目,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待业在家。

农村劳动力平均寿命普遍较短,主要原因是健康意识差,在农村大多数劳动力的观念里,认为“小病不必治,大病治不好”,对于预防疾病的身体检查更是不屑一顾。农村相比于城镇医疗条件较差,疾病检测非常不利,一些轻微的疾病往往会形成严重的疾病。最后是因为农村较为贫困,一些小病能忍就忍,为了省钱而不去医院。以上这些原因致使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较差。

2.1.2 农村落后教育观念固化

农村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对农村扶贫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农村家庭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有出路,而部分农村家庭对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只注重当下生活压力,迫使孩子辍学养家;部分农村教师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教育中只注重文化成绩,不注重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一些地方政府也缺乏对一些教育政策的有效落实,这使得农村教育扶贫工作难以开展。

2.2 中国农村贫困形成的外在因素

2.2.1 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失衡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扶贫,但与农村自身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农村相较于城乡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改善农村经济状况还需要一段时间。由于资金医疗保险、教育培训等资金短缺,农村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农村相关扶贫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其次,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失衡,主要是产业分布不合理,年龄、性别不均衡。农村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比例相对较高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从性别和年龄的结构来看,我国已经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男女比例也出现了严重失衡,农业从业人员明显出现男少女多的现象。

2.2.2 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恶化

从分布区域来看,农村大部分位于边、远、偏地区,偏远地区对劳动力流动、投资回报、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提供以及农村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此外,农村位置偏远对政府代表、扶贫机构增加了研究的成本和困难,致使研究无法充分抓住贫困问题症结,并无法采取精确的援助措施。在实施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注意这一点。

农村的生态环境在循环的耕种过程中遭到破坏,很难在短时間内恢复。近年来,各种城市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环保意识的短缺、相关政策落实不足,导致有效耕地减少、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 ,进一步导致环境恶化。

3 中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提升路径

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成为解决绝对贫困后的农村治理主战场。在存在多元贫困的中国农村地区,相对贫困治理不只指农村社会的经济状况,还包括政策落实,干部及村民思想建设,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的状况以及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善。因此,推动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抓住症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部署。

3.1 加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思想建设

组织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强化学习活动,提高农民的意识。改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帮助农民积极转变落后观念,发展终身学习理念,帮助农民利用新技术应用现代生产技术,解决与农村土地相关的农村问题。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各界正视经济责任。促进对农村地区的投资,通过公共职业培训提高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文化技能,促进农村地区对劳动力的可持续供应,振兴农村地区。

3.2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开发管理机制

当前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主要是由基层工委、农林和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部门负责,各部门之间权责交叉、管理混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效率较低。  [4]应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社会保障机制,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当地部门考察工作中,以评估标准化农村社区。

其次,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在质量上处于劣势。农村地区仍然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用新的专业农民取代传统农民的适当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创新发展理念和综合特色。为了发展和完善新的职业指导机制,国家必须关注农民的培养。

3.3 增加农村教育资本投入

要增加对农村教育资本的投入。优化教育结构和教学,进一步促进农村和城市地区均衡的优质教育资源, 有效缩小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同时农村地区高素质教师要积极履行义务,促进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卓越教学和创新。

重视农民的成人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旨在将教育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提高农民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吸引从事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参与农村发展,以便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实现自身价值。

3.4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干部的综合培训。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和继续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培训要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村干部自身素质进行提升。

健全农村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农村基层干部站在农业生产的最前沿,面临着许多挑战,肩负任务繁重。因此,农村干部必须得到重视,坚持用事业留人和适当的待遇留人  [5],激发村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是建立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保证。持续完善“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坚持实行年度审计、离任审计和村账站审制度。  [6]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N].人民日报,2021-04-07(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 张翼.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人[N].光明日报.2020-01-24(03).

[4] 于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研究[J].乡村科技,2019(17):15-16.

[5] 王凤龙.新时期村干部素质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44-46.

[6] 曾志红,曾福生.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及致贫因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学报,2013(13):6012-6014.

猜你喜欢
贫困治理相对贫困乡村振兴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贫困治理视角下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贫困治理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精准扶贫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