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善敏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之一,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策略优化也逐渐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以下笔者将以统编教材为例进行相关的分析。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依然存在重重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影响了学科教学的质量,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认知的偏差。很多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缺乏实质性的认知,因此在基本的教学中就很难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与相关的学科教育相结合,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第二,教学理念的单一性。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本位”思想为核心,而在素质教育实施后,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理念成为新的教学指导。然而,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理论,这就使得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三,教学方式的不合理性。传统教学模式下,“填鸭式”“漫灌式”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思维就被限制在“教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化认知和应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的原则分析
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教师要全面认识到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更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的价值,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创新。以下,笔者将从现实性、启发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现实性,即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理念的认知深度,更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二,启发性,即通过社会与生活中的某个人物、事迹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本质。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更能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第三,实践性,即借助于实践性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也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教学原则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更能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1.以活动情境为载体,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活动的设计,可以为学生构建更为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活动的共同参与,提升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常用的活动方式主要包含: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比赛等。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这一内容时,教师可用猜字谜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如:提出“四角方方,又薄又光。可以写字,可以画画。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的谜语,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到谜底为:纸。然后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纸在生活场景中的运用,如卫生纸、餐巾纸、书本用纸、办公用纸等;再根据学生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生活实际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针对纸的制作进行分析、探究,如树木是纸的制造原料等。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学生针对发言内容进行点评或者补充。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意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思考、总结、归纳等多方面的能力,更能让学生认识到纸张的珍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开展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学生为什么会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呢?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一贯遵循的就是“独角戏”“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完全没有主动权。然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由于缺乏实践的平台,学生仅仅掌握了简单的理论知识,实际的操作能力不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科学的实践活动,降低自身对课堂的干预,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让学生通过实践性的话动理解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理念。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山和水”这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为学生创建第二课堂,即课外实践活动。活动可以是乡村、社区大扫除,也可以是植树节植树,还可以是郊外写生,等等,让学生融入到家乡的生活中。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学生提升了环保意识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家乡生活的美好。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优良品质、行为规范等素养的形成。
3.课本内容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课堂活动的构建,教师可以利用时政新闻热点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不文明现象的新闻热点,如破坏共享单车、破坏公共体育器械、践踏草坪、景区涂鸦、乱扔纸屑、大声喧哗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学生对于礼仪文化建设、行为举止约束等问题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教师可从场景中寻找出典型事件让学生进行分析。以在景区涂鸦遭到斥责与驱逐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不仅认识到行为举止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还全面认识到不礼貌、不文明行为所遭受的道德谴责。借助于社会时政热点进行教学,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开展,教师不仅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本质,更需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积极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教学创新,为学生构建更加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趣味性,让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價值得到全面发挥,实现学生思想、言行举止、价值观念等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政和县实验小学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