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 孙新辉 雷丽霞
摘要: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德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学校的单一德育模式会影响育人的实效性,所以在立德树人德育背景下,要采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生;德育
引言:小学德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立德树人大德育背景下,需要多途径探索德育的模式,增强小学德育的育人功能。而学校、家庭、社会的统一,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接受德育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在小学生德育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作为学校和一线德育教师,要创新德育方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在德育中要做好学科融合,发挥学科教育中德育化人的功能,让每一位科任教师都明确自身的德育职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将德育渗透进学科教学中,形成多渠道、多途径的德育体系。作为学校,也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德育模式,对目前的德育模式进行创新,让德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如在每周的班会课上,不能简单地把班会作为批判会,宣讲一些死板的制度,而要创新形式,借助多媒体和德育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道德方面的不足做好引导,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中的过错,达到春风化雨的德育功效。从班主任教师层面来讲,要起到模范表率的作用,尤其在师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教师有一种先天崇拜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示范榜样,在学生面前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
二、立足社会,提供德育实践的机会
学校除了做好德育工作之外,还要注意把德育渗透教育与社会结合起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德育模式。这里所说的“走出去”,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德育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到社会上接受实践锻炼,加强知行合一的教育功用。例如,学校出面联系社会各部门,让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通过“三·一二植树节”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参加少年法厅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到敬老院进行献爱心活动,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参加班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等。在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熏陶,提升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学校也可采用“请进来”的德育模式,把社会上的德育力量引进学校。例如,可请一些公安、政法战线的工作人员进学校宣讲与小学生安全相关的案例,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也可以邀请一些模范人员到校园中进行典型事迹的介绍,帮助学生树立正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可以让消防官兵走进校园中进行消防演练,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总之,这种“请进来”的方式,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德育模式。
三、多媒体创设德育情境
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针对农村小学生开展德育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优势来推动德育的改革发展,借助现代化技术创设丰富的德育情境。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阶段的教育活动中拥有大量的德育素材,班主任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借助多媒体创设不同的德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如针对低段学生,主要是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视频播放趣味性的德育内容,借助儿歌的形式展示洗手穿衣的正确步骤,这种趣味性的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在培养学生公德意识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高段学生来讲,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开阔的视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强化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等。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内容,如各种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场景将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力,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学,学生也将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全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开展效率。小学生更愿意凭借直观观察和主观体验去理解问题。对此,为了帮助他们突破理解和认知阻碍、强化其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设计直观、真实的数学教学情境,并将德育思想渗透其中。如此,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助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明确一点,由于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普遍具有好动、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故而教师可以尝试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挖掘课程中存在的德育元素,让他们可以理解相关的德育知识内涵,在乐学、好学的基础上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让所有人对学习、生活产生更深层的认知,进而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让其在理解数学知识奥妙的同时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释放出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四、构建良好的家校德育共同体
学校除了与社会合作进行德育以外,还可构建良好的家校德育共同体,把家庭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增强德育的功效。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协作,动员班主任教师做好家访工作,通过实地了解学生的言行举止,用三方交流的方式,切实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敞开校门,邀请家长定期到学校进行交流,商讨德育的方式,提升家长的德育能力,防止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简单粗暴的德育方式。同时,在班级活动中,也可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建言献策,为小学生的德育提供良好的方式。尤其要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给家长提供了解自己孩子成长过程的机会,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如建立班级 QQ 群、微信群,邀请家长成为群里面的成员,通过群活动增进与学校的联系,给家长、学校、班级之间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让家长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德育的合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结论: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中,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着同等重要的职责,学校要将三方很好地协调起来,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让三方在小学生的德育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灵丽.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探究[J].读写算,2021(31):25-27.
[2]受琴琴.信息时代下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J].考试周刊,2021(89):166-168.
[3]韩海善.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德育有效实施的探索[J].新课程,2021(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