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视声音创作”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出发,该课程要肩负起学生影视作品创作中声音创作环节的质量保障。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存在來授课对象基础、硬件资源分配以及课程资源匹配等矛盾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旨在立足课程实验(实训)项目、结合课程内容、紧扣专业实践技能,提出符合专业发展需要,满足一流课程建设的整改方案。
关键词:影视声音创作;课程改革;实验项目
“影视声音创作”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根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影视声音创作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作品为核心,配合各门课程并围绕作品来进行“联合作业”的形式展开。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通过一个完整的过程,让学生各创作职位完整的嵌入创作环节中,也符合行业标准。但是,该课程针对的授课群体主要是大二年级的学生,目标群体的各项能力与教学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本文旨在通过讨论“影视声音创作”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课程实践项目的角度,制定出新的改进方案。
一、“影视声音创作”课程的特点
根据“影视声音创作”课程大纲对于该课程的定性,该课程是面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在大二年级上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本课程的知识版块包括影视声学基础、影视录音设备、影视同期声录音和影视声音设计与制作等内容,先修课程为《影视音乐》和《视听语言》等,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视音乐的设计思维,熟悉了影视语言中的声画关系。本课程在此基础上,将完成影视声音创作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项目的训练。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这门课程是一门基于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课程,正因如此,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影视声音创作”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独特性。众所周知,影视声音创作是影视作品视听表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设计与制作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作品的质量,而纵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关于声音的课程,可以说除了“影视音乐”与“影视声音创作”直接相关,其余课程如“视听语言”、“非线性编辑”、“导演基础”等,都是间接相关。从影视创作的艺术审美来说,“电影和电视中的声音是一种听觉方面的体验,我们常常通过声音这种手段来建构起故事片、纪录片或者电视节目的叙事体系。声音在其中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叙事,也可以间接地对叙事起到渲染的作用。”[1]由此可见影视声音在创作时的重要性,但是从课程的分配和占比来说,声音类的课程却又明显较少,那么该课程对于整个影视创作的声音环节来说就至关重要。
第二,“影视声音创作”课程内容的广泛性。正是因为该课程的独特性,因此跟声音相关的内容,从声学基础到混音制作都涵盖到了该门课程当中。本课程的知识版块包括影视声学基础、影视录音设备、影视同期声录音和影视声音设计与制作四大板块。如果是放在传统的电影录音工程学科,任何一个板块都是独立的一门或者几门课程。但是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近些年来市场发展的需要,该课程不可能像录音专业那样把课程分布的那么全面,只能将这些内容以较全面的形式融入在实践课程当中,选择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以及实践性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要点。
第三,“影视声音创作”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性。该课程不同于学生在大一年级所接受的基础课程,实践性是该课程最大的特点。首先,从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内容来看,一共有5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都需要用到实验设备。其次,是课程的教学阶段,该课程的教学场地是贡院401影视声音制作实验室,整个教学活动都需要依托实验的各项音频设备,最后,课程考试考核形式是以分小组进行作品创作的形式,通过对作品的声音创作各项指标评分,来判定该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因此,从教学大纲到教学过程,再到考试评分标准,都可以看出该课程是一门需要实验操作的课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影视声音创作”课程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在课程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在教学中具有实践性等特点。从这些特点出发,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再来看如何进行整改。
二、“影视声音创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接下来看看在“影视声音创作”的具体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程的授课对象声音意识淡薄。虽然该课程有两门先修课程,但是无论是“视听语言”还是“影视音乐”都无法全面的为学生在构建声音意识上起到整体的作用。所谓“整体”,就是从影视声音三大元素语言、音乐、音效,对影视声音有一个全面的能动意识。首先来看“视听语言”课程,从名字上来看视和听虽然各占一半,但是从课程的教学大纲来看,32个课时,只有4个课时是“声音的分类及功能”,同时从选用的配套教材来看,声音所占的章节也非常少。其次,我们在来看一看“影视音乐”这门课程的侧重点,这门课程的主要知识板块包括影视音乐基础理论、影视音乐分析、影视音乐设计和影视音乐编辑等内容。从内容上看,确实在影视音乐的审美素养、认知水平与设计意识上有所提高,但是就“影视声音”这个概念而言,学生还是未能对其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因此,这就使得“如何建立学生的声音意识”这项任务落到了“影视声音创作”课程的身上。
第二,课程的实验设备数量跟不上实验项目的要求。前面已经说到,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目前学院所能提供的实验设备数量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就目前课程所需要的5项实验项目来看,其中有3个项目与同期声录音相关,2项与后期音频制作相关。首先,在同期声录音相关的3项实验项目中,每两节课程(一节45分钟)会有大约25位学生,每次能借到6套设备,大约4-5人可以共用1套设备,但是每6套设备中会有1-2套存在线材老化、话筒插座老化、录音机案件老化或丢失等问题,例如按照教学内容我们需要让学生对比枪式麦克风ntg4、ntg3、ntg2之间的差异性,但是ntg3设备却经常欠缺。一方面影响了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在涉及到影视声音制作的2项实验项目中,每一个组都需要使用到影视声音制作实验室的录音棚设备,这就使得实验室处于高负荷的状态。
第三,“联合作业”的专业要求与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不太匹配。所谓“联合作业”一般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期末考核中各科课程如“导演基础”、“非线性剪辑”、“影视照明基础”、“影视编剧基础”等均围绕着该学生小组的期末作品进行教学,一般在大三年級采用该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从大二年级学生上学期所处的学习阶段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各项职位编、导、摄、录、美等所对应的课程正好处在打基础阶段,从课程名来看大多数课程都带有“基础”二字,各课程需要将本职位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以及进阶技能安排在大二上学期的教学进度中。其次,从学生的专业水准角度来看,大二上学期的学生刚刚迈入应用型课程的集中学习,很多基础需要夯实,学生的能力很难达到将各科课程的分工进行联合创作的水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第四,“联合作业”的进度安排与“影视声音创作”的实验进度安排存在冲突。由于“联合作业”需要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不仅要在作品创作上“心往一处使”,而要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进度上相互配合。但是根据上一点的分析,各课程由于处在夯实基础阶段,很难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就“影视声音创作”课程而言,课程进行到第十四周和第十五周的时候,正处在ADR录音和拟音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但是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则需要进行置景、照明实践、外拍实践等环节的进行。因此,从时间进度上各课程之间难以协调使得联合创作难以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根据以上问题,课题组成员认为应该首先从实验项目入手,立足于各课程的实验(实训)把课程的基础打牢股,课程所涉及到的实验项目必须按照教学周次严格执行;其次,项目各课程之间可以彼此联合,但是没有必要所有职位分工的课程都进行大联合,这会影响到各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进度的实施。最后,从“影视声音创作”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出发,我们对项目的实施方式提出以下几点整改措施。
三、“影视声音创作”课程实验(实训)项目的实施
从上述存在的问题和本课程的实践需要,我们拟定了如下实施方案。从总课时的分布来看,总课时32个课时中有20个理论课时和12个实验项目课时。这12个实验课时被分成了5个项目,这5个项目彼此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该课程所需要涉及到的实践技能知识全面覆盖。我们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要求,以“影视声音创作”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该课程要求学生熟悉并遵守影视声音制作中心实训期间的安全生产规范。通过对影视声学基础理理论的学习;对麦克风、数字录音机等影视声音的录音设备的熟悉,让学生掌握影视声音设计的方法、同期声录制、音频编辑和混音等影视声音制作技术。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具体实施情况。
第一个实验项目为“麦克风指定距离测试实训”。该项目的实训目的是让学生迅速熟练录音设备,实验设备主要有枪式麦克风ntg3、电容麦克风blue bird、动圈麦克风sm58。我们首先对比电容麦克风和动圈麦克风在同样距离、同样增益状态下对同一声源的测试,判断不同麦克风所录到的声音的电平。然后,分别选5cm、10cm、20cm对同一个声源在同一个空间用不同类型麦克风进行测试。最后,分别选定上述相同距离对同一个声源用听一种麦克风在不同空间进行录音测试。通过这个实验项目,第一,我们对同一个音源在同一个空间、不同距离的录音实训,掌握不同距离对于录音质量所起到的影响和作用;第二,我们通过对同一个音源在同一个距离、不同空间录音实训,掌握空间大小对于录音质量起到的影响和作用;第三,我们对不同类型的麦克风的录音特性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个实验项目为“数字录音机测试实训”,该项目是为了让学生迅速的熟练掌握数字录音机的操作方式,为后面的同期声录音打好基础。实验项目要对数字录音机的电平设置、数字录音机的幻象电源设置、数字录音机的监听设置、数字录音机的录音与放音设置等操作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对数字录音机的电平、幻象电源、监听、录音、放音五个单元的实训,让学生掌握数字录音机的操作技巧。
第三个实验项目为“同期声录音实训”,该项目旨在让学生掌握影视创作中常见的同期声录音方法。对于学生剧组在制作成本较少的情况下,同期录音质量决定着作品的听觉质感,从而决定着作品的整体质量,因此这个环节的实训至关重要。首先,我们要确定拍摄的景别,同时确定空间属性,是室内还是室外;然后选定影视片段模仿拍摄3分钟左右,里面包含中景、近景和特写的台词对白。以特写镜头练习为例,我们采用近距离的拍摄手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强调,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基于特写功能的特点,可采用同期录音,将传声器设置在画面上方离声源最近且不穿帮的位置,从而拾取到信号量最大的直达声。[2]注意事项:避免男声的近讲效应,以保持声音的清晰度。通过此项目训练,学生了解了录音设备的技术指标,影视同期录音的注意事项,以及通过观察录音环境和景别结合剧情,掌握麦克风位置的放置。
第四个实验项目为“声音设计实训”,该阶段的实验项目就要围绕着期末作业的创作展开了,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影视声音创作中的“设计思维”,从而摒弃掉过去那种拍完之后,一边剪辑视频一边作音频的思维误区。首先我们会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他们的剧本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剧本的叙事风格从而选定声音的整体制作风格;其次对声音三大元素语言、音乐、音效进行拆分设计;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节化设计,例如关键点的音效、音乐或者语言声(哭、抽泣、窃笑等)。在分小组设计实践环节中,要注意各小组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并在指导环节中指出每个小组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的方案。
第五个实验项目为“影视声音录制与制作实训”,这是最后一个阶段的实训项目,也是涵盖内容最多的项目。该项目中我们需要对ADR录音、对白修正、拟音以及混音制作进行实践练习。首先,每个组需要使用视频的定剪版进入数字音频工作站软件,对人物的台词进行补录;其次,再对每一个场景的动效和氛围音效进行拟音与制作;第三,配上提前设计好的音乐,对音乐的音量和台词之间的音量进行平衡调节;最后,对各个声音组分轨音频的均衡器、混响量、自动化控制等进行制作,对总线输出的电平进行量化控制。该项实验目的主要有三点。第一,通过对ADR录音的实训,让学生掌握对影视声音中语言声音部分的棚内录音与制作技巧;第二,通过对拟音录音的实训,让学生掌握对影视声音中音效声音部分的录音与制作技巧;第三,通过混音环节的预混、终混,完成对影视声音创作的最终成品呈现,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影视声音创作的实践技能与创作方法。
以上五个实验(实训)项目是针对“影视声音创作”课程的改革而制定的,目前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运行得比较顺利,从期末考试的情况来平均每个班作品的声音质量中等偏上的作品有一半以上。另外,在更早之前的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的教改课程中,已有不少于三部影片获得了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组织的学生作品单元的奖项。
四、总结
本文立足于学校的教改课题,旨在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影视声音创作的实践参考,在有技巧支撑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创作型思维。在大二上学期的学习阶段中需要牢固学生的实践基础,对于学生在影视声音创作的问题要集中汇总收集,并思考破解问题的对策。本课题将继续追踪该课程与同类型课程中的实验项目的实训效果,并对教改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修正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姜燕.影视声音艺术与制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2]陶蕾伃.从影视声音门类探讨影视声音创作的实训教学[J]科技资讯.2012.12
基金项目: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校级教改课题(课题立项编号:2021JG40414)。
作者简介:董昊(1989年—),男,汉族,籍贯四川自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