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剖析思路构建,问题解析定理梳理

2021-03-21 23:56林金杯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构图二次函数斜率

林金杯

[摘  要] 二次函数与平行四边形存在性问题在中考数学中极为常见,问题解析需要基于判定定理探索成立条件,并进行几何与函数条件的互化. 其中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重点,开展知识剖析、思路构建,有助于学生掌握该类问题的解法. 文章将以一道二次函数与平行四边形存在性问题为例进行解法探究、定理总结与解读.

[关键词] 二次函数;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斜率;构图

在初中几何中,由几何三元素到几何图形,知识难度逐步加深,其中“点、线、角”是基础,“三角形”是正餐,“圆”是插曲,而“特殊的四边形”才是压轴. 显然,特殊的四边形在几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在考题中,二次函数与特殊四边形的结合十分紧密. 下面笔者将深入探究二次函数与平行四边形存在性问题.

知识剖析,思路构建

1. 知识剖析

二次函数与平行四边形存在性问题属于函数与几何综合问题. 从几何视角来看,问题涉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因此常围绕以下四大性质来展开. 问题解析时也应灵活运用对应的定理.

①平行与角的关系,需灵活应用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②平行与对边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边相等上,可利用该关系进行互推;

③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关系,为平行四边形的主要性质之一,可从三角形全等视角进行探索;

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该公式主要用于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基于公式可进行等线段转化.

2. 思路构建

从函数视角来看,需要掌握以下两种切入思路:

①基于“平行线的斜率k相等”来推导直线表达式,求解关键点的坐标;

②利用中点坐标公式求解点的位置,主要用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确认.

问题实例,过程解析

问题:如图1所示,已知二次函数y=x2+bx+c的图像与x轴相交于点A和B,且点A的坐标为(-3,0),经过点B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点D(-2,-3),试回答下列问题.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以及直线BD的解析式;

(2)过x轴上的点E(a,0)(点E在点B的右侧)作直线EF∥BD,与抛物线交于点F,试分析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四边形BDFE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满足条件的a;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求直线与抛物线的解析式可采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对应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求参数即可.

点A和D在抛物线上,分别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可得9-3b+c=0

4-2b+c=-3 ,解得b=2,

c=-3,则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 点B是直线BD与抛物线的交点,且点B位于x轴上,结合抛物线的解析式可得点B(1,0). 设直线BD的解析式为y=kx+b,结合点B和D的坐标可求得k=1,b= -1,所以直线BD的解析式为y=x-1.

(2)该问探究四边形BDFE为平行四边形时点E的横坐标值. 如图2,已知EF∥BD,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可知,只需确保DF∥BE,由于点B和E均位于x轴上,则只需满足DF∥x轴即可.

已知直线BD的解析式为y=x-1,则直线EF的解析式为y=x-a. 由于DF∥x轴,则点D和F的纵坐标值相等,即点F的纵坐标值为-3. 点F为直线EF与抛物线的交点,联立两个解析式,整理可得y2+(2a+1)y+a2+2a-3=0,解得y=. 令=-3,可解得a1=1,a2=3.

当a=1时,点E(1,0)与点B重合,不符合题意,舍去;

当a=3时,点E(3,0),符合题意;

所以存在实数a=3,使得四边形BDFE为平行四边形.

评析:上述第(2)问为平行四边形存在性问题,其特点是设定了一组对边平行,只要证明另一组对边也平行即可. 解析时充分把握边与x轴相重合的特点,直接将平行条件转化为顶点纵坐标相等,极大地减少了运算量. 对于上述问题情形,若出现边与坐标轴相重合或平行的情形,则可以借助“两直线平行与直线斜率的关系”推导边所在直线的解析式,联立解析式求出顶点坐标.

定理梳理,拓展探究

1. 定理梳理

上述探究了一道二次函数与平行四边形存在性问题的解析过程. 实际上,该题是基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来构建思路的. 教材中有多个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理解定理十分容易,难点在于如何在函数背景问题中灵活运用定理. 下面具体阐述常用判定定理的应用思路.

定理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该定理的核心是“对边平行”. 实际上平行线的斜率是相等的,故可从斜率视角切入,并分两种情形进行解析:①当边与坐标轴平行时,可直接将平行条件转化为顶点坐标值相等,如上述问题;②当边与坐标轴不平行时,边所在直线具有一般性,可将平行条件转化为斜率相等.

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邊形.

该定理的核心是“对边相等”. 在函数背景下进行解析需要充分利用点坐标及几何性质,利用点坐标推导几何性质,利用几何性质证明边长相等,逆推点位置,联立方程求出交点坐标.

定理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该定理时常被用于解决函数与四边形问题,解析时只需把握其中一组对边关系即可,建议从点坐标入手,利用点坐标证明线段等长,构建斜率相等与点坐标关联. 其中,两点间距离公式和斜率公式是解析的关键.

定理4: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该定理的核心是“对角线互相平分”. 在函数背景下需要关注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显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也是对角线的中点,故实际解析时可充分利用中点坐标公式. 在已知对角线的两个端点及交点中的任意两点坐标时,可直接利用该公式来推导另一个点的坐标.

2. 拓展探究

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相较于普通四边形,菱形的四边均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二次函数中的菱形存在性问题十分常见,具体解析时可把握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殊点,采用“先论证平行四边形,再论证菱形”的策略. 把握上述特性,构建如下思路.

①“论证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相等→菱形”,证明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后,再证明一组邻边相等,最后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证四边相等.

②“论证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菱形”,对于其中的垂直关系可充分利用“两直线互相垂直,则其斜率乘积为-1”来构建,注意讨论斜率不存在的情形.

例題:(2020年重庆市中考题)如图3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抛物线y=x2+bx+c与直线AB相交于A,B两点,其中A(-3,-4),B(0,-1).

(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2)点P为直线AB下方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连接PA,PB,求△PAB面积的最大值;

(3)将该抛物线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y=a1x2+b1x+c1(a1≠0),平移后的抛物线与原抛物线相交于点C,点D为原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否存在点E,使以点B,C,D,E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E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4x-1;

(2)△PAB面积的最大值为;

(3)下面主要针对第(3)问进行解法探究. 由题意可知,平移后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5,可求得点C(-1,-4). 可设点D(-2,m),E(s,t). 分如下两种情形.

①当BC为菱形的边时,则菱形的边长确定,只需确保边长相等即可. 根据点坐标可知,点C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点B,结合该平移情形,点D和点E可得如下关系.

点D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点E,此时点D在点E的下方,可推知-2+1=s且m+3=t①,并且BE=BC,即s2+(t+1)2=12+32②,联立①②可得点E(-1,2);

点E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到点D,此时点D在点E的上方,可推知-2-1=s且m-3=t③,并且BD=BC,即22+(m+1)2=12+32④,联立③④可得点E(-3,-4+)或(-3,-4-);

②当BC为菱形的对角线时,对角线BC和DE的中点为同一个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1=s-2且-4-1=m+t⑥. 并且BD=BE,即22+(m+1)2=s2+(t+1)2⑦,联立⑥⑦可得点E(1,-3);

综上可知,满足条件的点E的坐标有四个,分别为(-1,2),(-3,-4+),(-3,-4-),(1,-3).

总之,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虽较为简单,但与二次函数相结合仍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无论是构图过程还是条件转化,均需要立足函数与几何的性质定理. 解题时学生应基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来探索成立条件,利用函数与几何的知识关联进行条件转化.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定理归纳和策略总结,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步骤,拓展学生的解题思维.

2847501186271

猜你喜欢
构图二次函数斜率
物理图像斜率的变化探讨
《二次函数》易错题专练
《二次函数》综合测试题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论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的有效性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基于子孔径斜率离散采样的波前重构
浅谈构图法在风景油画创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