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探析

2021-03-21 21:26鲍宜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礼仪

鲍宜成

摘 要:在校的中职生或企业里的实习生仍存在诸多不懂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发生。伴随礼仪文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对中职生的礼仪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中职教师,不忘初心,以学生为本,加强中职语文教学与礼仪文化的有机融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尽到绵薄之力。结合教学工作和下企业的实践,枚举中职生礼仪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分析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探寻其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礼仪文化 中职语文教学 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7.04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感受现代产业文化;阅读有关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经典作品,培养其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由此可知,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而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一环,能够不断提高中职生的自身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积极主动探寻礼仪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生礼仪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走进中职的校门,礼仪文化意识较为淡薄,一些中职生认为,仅学好技能就行,其他无所谓。譬如个人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等,这些对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却是中职生最容易忽略的。进入职场,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经常碰壁,自然在所难免。

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可追寻到礼仪的来源,致福曰礼,成义曰仪。如《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礼仪卒度。”《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礼仪涉及交往、国家大事、文明程度等范畴,或可这样理解,礼仪是一种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亦是交往的一种艺术。

人与人之间礼仪存在的差异主要受到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学习经历、时代发展等因素影响,而对中职生而言,学好礼仪文化,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为其未来进入职场及创造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学好礼仪文化,对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

二、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谈道:“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如此便知晓,一个人的礼仪离不开教育的影响,而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更需要礼仪“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渗透。

对中职生而言,做到“知书达礼”,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主动自觉地按社会公德办事,懂得尊重他人,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学习礼仪文化知識,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勇于担当,敢于拼搏,争做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好青年。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礼仪文化的认知却良莠不齐,致使对传统礼仪文明日渐忽略,再加上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的漠视,诸多不文明的行为或现象有增无减。在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当下,我们应充分汲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熠熠生辉,让文化礼仪教育的功能实现其最大成效。

礼仪之所以被大家充分认可,其原因在于具有多重功能,具体表现为:其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其二,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其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其四,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礼仪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从语文教学出发,启发中职生对礼仪文化功能的多重把握,从各个维度,达到礼仪文化教育对其精神、行为和谈吐举止等层面的进一步规范,通过三全育人——全方位、全程、全员模式,实现学校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企业中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有礼共处。

明代思想家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认为:“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这是告诫我们一个国家崇尚礼仪就能昌盛,一个家庭崇尚礼仪就可兴大业,一个人崇尚礼仪就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在心中崇尚礼仪就能够使心灵安泰,寻觅到安详。

由国到家到个人再到内心对礼仪的不同层面的态度,呈现出迥异的答案,这与《礼记·大学》中所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脉相承,其旨在告诉我们人生自我修炼的智慧:平天下、国家、家庭、自我修养、端正思想。这样的人生秩序应井井有条,对于自身的修养,家庭的和谐,事业的成功,国家的兴盛,从礼仪文化中或许可寻到一定的印记。

而对中职生来说,在学习传统礼仪文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具有建立和谐家庭的能力,追求成功事业的信念,为国家繁荣昌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礼仪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

孔圣人告诫其子云“不学礼,无以立”,尤其在当下社会,礼仪一直是每一位现代人都应该必备的最基本素养。作为中职生要学习礼仪文化,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企业员工坚持讲究礼仪,与企业文化密切关联;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切实认真学好礼仪文化,这或许才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有效之路。

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说道:“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为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由作者轻言细语的叙述中,一位热情好客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在家庭状况不好时,显得尤为突出。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布置学生回家把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作为来访的客人,注意礼仪的方式,记录自身的真实体验,上传学习通平台,彼此分享交流,进一步夯实学习礼仪文化的细节,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

礼仪指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一些正确而合理的规范,在待人接物上,能够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可以从做志愿者活动中寻求到答案,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心,鼓励其积极参与服务社会,到敬老院,开展一次为“空巢老人”服务的活动,点亮爱心之灯,奉献青春年华。借助志愿者活动,让中职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礼仪文化中的点滴,学好传统礼仪文化,做到知礼仪,懂礼仪,把礼仪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到一起。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作为赵国的大将,为国立下汗马功劳,可谓人人皆知,而对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所取得的功名却嗤之以鼻。因蔺相如出身卑贱,而对其出言不逊,这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表现。蔺相如却能够以国家大局为重,不愿与之计较,其高尚的品行不言而喻,主动避开廉颇,而不与其针锋相对,其礼仪文化的内在修养令人敬佩。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礼仪文化的差异所在,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分享交流。

礼仪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职生外在形象和内在素养。通过礼仪文化教育与中职语文课堂有效路径的学习,可以提升中职生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激发员工学习礼仪,有利于其外树企业形象,内炼自身修养。

综上所述,延伸开去,学习礼仪文化,可以让中职生根据未来职场中不同的行业性质、企业特点、服务对象等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充分发挥自身利益文化的优势,满足企业不同层面的需求,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发展的文化体系,迅速融入企业,真正实现礼仪文化是中职生成为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

[2] 周赟《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华书局2019年。

1617500783367

猜你喜欢
廉颇蔺相如礼仪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负荆请罪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