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诗词意象教学的策略

2021-03-21 21:26韩凤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诗词意象初中语文

韩凤霞

摘 要: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认清意象教学的重要性,组织开展从场景化情感体验出发的教学实践工作。教师需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诗词作品中意象情感的分类和场景展示,带动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坚持学练结合,强化意象分析能力。此外教师可采用诗词创作习作教学方法,组织学生习作的方式来形成对于意象运用的正确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词意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7.041

意象是诗词创作当中主观情感作用于现实客观之上而形成的结合体,古代诗词作品中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联是诗词鉴赏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离不开意象教学,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形成对于诗词意象教学的重视,能够从意象类别、意象表征和意象建构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通过一系列教学创新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基于意象分析的诗词鉴赏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意象的主要构成类型

诗词创作中,意象主要是通过象来传达意。从初中阶段诗词内容情况来看,初中诗词中的意象表达主要可以分为自然意象和人造意象两种类型,不同类型所呈现出的诗词情感和艺术特色有所不同,相应的在诗词鉴赏分析应用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

1.初中诗词中的自然意象

自然意象是指在真实自然当中存在的各类物象,通过意境创写的方式来进行呈现,这些物象通过诗人情感之眼进行呈现出来,因此具有了情感特色。

初中语文教学诗词当中常见的自然意象主要以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等为代表。自然景观意象主要是自然环境当中存在的景色或现象,如王维《使至塞上》对于塞外风光描写当中所写到的“大漠孤烟”“落日”等,这类意象在生活当中较为常见,通常是自然环境当中常见的内容,诗词作品皆有这类意象来建构一个空间环境,并以环境风貌来传递诗歌情感;动物类意象主要是指诗词作品当汇总的动物,在传统文化当中,不同动物有着不同的象征作用,因此诗词作品也常常运用动物来进行某一种情感的指代。初中诗词中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商隐《锦瑟》等,都出现过杜鹃这个意象。传统文化当中杜鹃的叫声凄厉,声音类似“不归”,因此杜鹃兼有沉痛泣血以及劝说返乡归家的内在情感;植物类意象主要是对某种植物或某种植物形态进行描写来体现诗词情感。例如李煜《相见欢》中就曾通过“梧桐”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国破家亡身处异地的凄凉苦闷之感。

2.初中诗词中的人造意象

与自然意象所描写的是真实存在于自然环境当中的物象不同,人造意象主要是指神话传说中存在、现实自然环境当中并不存在的由诗人根据情感创造的物象。初中诗词中常见的人造意象主要分为人造事物或某一种人类活动行为两种。

其中人造事物主要是人为创造或深化传说当中的内容。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就曾以传说中仙人架黄鹤离开这一传说故事来表达黄鹤楼所蕴含的离别之情。李商隐在《無题》中,则通过春蚕和蜡炬两个真实物象的非真实想象,来诉诸献出自己敢于付出的主题情感;人类活动行为物象主要是指文化传统当中具有深刻内涵的活动习惯,这类活动习惯拥有较为深层次的文化隐含特性。例如凭栏、登高、饮酒等,这一类意象在初中诗词当中较为常见。杜甫《登高》是最为典型的人类活动行为意象作品,诗词从秋日登高这一活动场景来表达诗人自己年老体衰无所作为的悲戚之感。这一类意象有着较为明显的指代性,能够从文化意涵角度进行情感价值的同质化分析。

二、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诗词教学中意象挖掘不够深入

诗词中意象表达是理解诗词作品的重要“窗口”,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诗词感知能力的关键,但是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教学缺少对于意象教学的重视,忽视了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诗词教学中意象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入,学生既不能了解什么是意象,也不能从意象视角出发进行诗词解读。

首先,诗词教学方式与现代文教学方式没有明显的差别。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教学内容主体为现代文,诗词作品的篇幅占比较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进行的诗词教学方式与现代文教学方式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区分,导致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文本阅读、逐段分析、全文梗概和中心思想的框架教学模式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重心停留在对于诗词当中生字词的掌握以及对于诗词作品的背诵默写之上,而缺少了从意象出发进行意象特征分析,来探索诗词情感的教学环节,导致部分学生即使到了初三尚不能完全认识了解意象,缺少对于诗词作品的情感分析能力。

其次,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缺少对于诗词作品本身特点的关注。诗词与现代文以及文言文文章有着极大的差别,一方面诗词本身内容更加凝练,情感表达更多以意象的方式进行呈现,因此诗词作品在情感逻辑线索方面更加跳跃和隐晦。另一方面,不同诗词体例在内容创作方面有着一定的规律,除初中阶段接触到的长篇叙事诗如《木兰辞》《陌上桑》等,大部分抒情诗有着十分典型的状景抒情、叙事抒情特点,通常情况下上半部分为事件叙述或景物描写,而下半部分为情感的抒发。前后两个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缺少从诗词文体特征出发,组织开展教学工作。导致学生在学习诗词作品、理解诗词作品时,仍然以现代文或文言文的阅读方式进行感受和体验,导致学生陷入认知偏差当中,很难真正了解到诗词的情感特色和创作规律,也无法认识到诗词意象与诗词情感之间所拥有的联系。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词作品本身的情感含蓄委婉导致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初中接触到的诗词作品绝大多数要求背诵,学生缺少对于诗词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到较大的学习压力,无法从课堂学习当中体会到诗词在情感表达方面精湛传神的艺术魅力。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大量机械化的训练内容导致学生无法从情感体验层面感受到诗词作品之美,最终丧失诗词作品的学习动力。

观察发现,诗词作品当中意象的运用,与当代社会环境之间有着巨大的时间差距,导致学生无法在生活当中直接接触到这些意象,只能够通过教师在教学当中进行讲解、解读来了解意象背后内涵。例如在自然意象当中,落日、月明等意象,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形成感知,但是杜鹃、大漠这类意象,学生很难接触,同时对古代文化当中的情感赋予情况会感到莫名其妙。其中杜鹃的文化意象内涵来源于杜鹃本身的叫声,对于学生来说,即便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杜鹃声音的播放,也无法使学生产生杜鹃与“不如归去”这个有着文化隐含义内容的直接联想,最终导致学生无法产生情感层面的认同。

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这一类学生无法进行直观感知产生情感体验的意象内容,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强行记忆,要求学生通过记录笔记的方式,将类型意象与其所对应的情感内容进行联合记诵,使学生掌握以达到教学目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机械式的内容记忆不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丧失,也容易出现内容记忆的混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从意识观念层面完成对于意象内容和意象作用的理解,自然而然也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认同意象,无法掌握诗词鉴赏的技巧。

三、初中诗词意象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对于诗词意象教学的重视程度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应试教学思维,教学内容的重心更多向考试内容倾斜。初中语文考试中诗词内容更多以诗词词句默写为主,涉及诗词鉴赏分析的内容较少,分值占比较低。因此在诗词教学方面,教师更多采取更具效率化的诗词背诵方式展开教学工作,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能力仅要求能够大概掌握诗词内容即可,并没有深入进行诗词情感的感悟和诗词创作意象方法的分析,导致教学当中意象部分的教学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在这种教学环境之下,教师很难真正投入到意象教学,尝试进行更为细致的意象解析,帮助学生从情感层面加以理解,学生也不愿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考试并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的诗词意象当中去。

2.诗词教学缺少方式方法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当中各类信息资源也开始发挥教学作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诗词意象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较为遥远,教师更多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图片、声音的展现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实际教学当中,虽然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使诗词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但是教学方式的选择却仍然相对死板和沉闷,在教学当中为了追求教学效率,更多以较为机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意象对照表格,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诗词意象所表达的诗词情感。从本质上来看,这种意象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并无区别,也无法引起学生对于意象的关注与理解,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压力。

3.缺少情感投入

情感共鸣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构建学生与语文内容之间交流交互的重要前提,诗词意象教学更是需要依靠情感体验下的情感共鸣来实现认知和理解。但是在教学当中,教师较少从学生的情感角度出发,进行情感建设。当前初中阶段学生获取信息较多,思维更加复杂,教师缺少对于学生情感世界的关注,导致无法建立起情感联系,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诗词情感的正确认知,无法真正进入到诗词作品的情感环境当中。

四、初中诗词意象教学的创新策略

1.采用场景化的意境教学

意象在诗词作品当中的情感呈现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创造意境的方式来展现场景环境,以此来完成情感传递。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以情感场景搭建为出发点,帮助学生从情感感受层面感知场景环境,了解诗词意象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例如在《书愤》一诗中,诗人陆游以“船”“雪”“渡口”“铁马”“秋风”“城关”六组意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进而表达自己壮志难酬无能为力的内心境遇。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从诗词的画面感出发,通过播放相应媒体影片的方式,将诗歌所呈现出的空间场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从画面、音乐等多种情感通道当中,感受夜晚城关秋风萧瑟,战马飞驰的壮阔战争场景。而在场景展现之前,教师应当通过诗人生平的介绍,来对诗词作品的意象场景进行铺垫。当学生了解到陆游想要报效国家却未能得到重用时,便可以带入到诗人此时此刻内心激烈挣扎矛盾复杂的情感环境当中,完成诗词意象的情感体验。

2.学练结合进行意象巩固

学生对于意象的理解和认知需要在不断联系当中进行巩固,从而形成对于意象与诗词作品情感的联动性分析判断,从而实现对于诗词作品的解析。意象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还应当借助学练结合策略,通过锻炼培养学生对于意象在诗词当中作用和情感表达的正确认知。

教师在诗词意象教学当中,可以尝试运用导学案教学方法,通过编写导学案的方式,形成意象赏析的练习思路,帮助学生进行诗词意象的赏析练习。学生需要从自主搜集资料、尝试对诗词类型进行解读等方面,对诗词当中的意象运用和意象所表达的诗歌情感等进行解析,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看法,对于诗人在诗词创作中运用意象的方式和如何进行表达情感,进行论述,以此啦表达自己对于诗词创作的看法。

3.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对于诗词意象的感知和理解,还需要尝试亲身实践,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尝试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意象,通过意象表达完成对于情感的书写。通过亲身参与创作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意象在诗词作品当中的主要作用,明确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有助于学生进行情感解析。

笔者在初中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当中,曾经组织学生开展诗词创作的教学尝试,通过诗词语感培养和意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常见意象进行自由自主的诗词创作。下例为初三学生创作的诗词作品。

离别

忽有一日秋风起,月落风高落雨稀。

听窗小睡难拥枕,何日重逢夜雨时。

这首诗词习作虽然相对幼稚,在内容创作方面相对混乱,但是学生能够尝试将秋风、落雨等意象应用到表达离别的情感当中,并通过场景描写来呈现所处的离别场景,表明学生对于这一类意象的情感特征有了一个较为明确清晰的认识,能够通过对于意象的运用来完成情感的表达。

综上所述,通过诗词创作的习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词意象的特征,了解诗词意象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更好地进行诗词理解和诗词赏析。

参考文献:

[1] 刘克松《领略古韵  吟咏诗情——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进策略》,《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年第10期。

[2] 潘越清《阅读古诗,赏诗情画意——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30期。

[3] 阳丽丽《引自然之美  品意象之韵——探讨初中古典诗词自然意象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年第11期。

2265500783347

猜你喜欢
诗词意象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诗词之页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