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卫
[摘 要] 模块教学是以整体性、结构性内容为载体,通过对相关知识、思想、方法等整合而展开的一种集约型教学范式。实施模块教学,要主动地定点、定法、定位,从而引导学生建构模块、勾连模块和迁移模块。模块教学,能实现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方式向“以学为主”的方式转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模块教学;深度学习
模块教学是以整体性、结构性的内容为载体,通过对相关知识、思想、方法等整合而展开的一种集约型教学范式。模块教学能够赋予学生数学学习自然生长的力量。在模块教学中,教师要建构模块、勾连模块、迁移模块。通过模块教学,有效地培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
一、定点:建构模块
模块教学首先要建构模块。建构模块是模块教学的原点和归宿。在数学教材中,数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知识是分散的,是以“点”的形态存在于教材之中的。作为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注重探寻数学知识的关联、思想方法的关联、学习方法的关联等,通过整体、系统、结构性地把握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建构模块。
1. 建构知识模块
数学知识存在着严密的关系、逻辑,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模块,将零散的、琐碎的数学知识点连成线、形成面、织成体。比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这部分内容,教师不仅可以用数形结合引导学生认知,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知,更为重要的是联系分数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知。因此从根本上说,小数是不带分母的十进分数。学生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相关知识前,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的相关知识。因此,勾连小数与分数的关联,将小数与分数进行比较,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小数的意义,更能让学生巩固分数的意义。
2. 建构思想方法模块
只有建构思想方法模块,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整合数学知识、驾驭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比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尽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形式不同、推导方法不同、计算方法不同,但贯穿面积公式推导的思想却都是转化思想,即未知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是建立在已知图形的面积公式基础之上的。有了思想方法模块,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实践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更为深刻地感受、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思想和方法的实践、感悟,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照,用“数学的大脑”来考量。
3. 建构学习模块
学习模块的建立,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类比、学会迁移、学会应用,从而让学生逐渐从“学会”转向“会学”,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学“运算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将“加法交换律”作为“种子课”,引导学生掌握“猜想—验证—不完全归纳”的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归纳学习,学生在学习“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时,就能主动地进行猜想、举例验证、不完全归纳,甚至有部分学生还会努力尝试“举反例”,这是“反证法”“归谬法”等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的雏形。通过学习方法的渗透、启发、点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内化与发展。
二、定法:勾连模块
勾连模块的知识具有整体性、迁移性和生长性。在勾连模块时,要注意模块的连续性、计划性、有序性、层次性和结构性。只有通过计划的、连续的、有序的、层次的、结构的勾连模块,数学教学才能得到更好的定位。
1. 连续性勾连
作为教师要研究数学知识的源与流,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连续性、连贯性,促进数学知识点之间的链接、迁移。比如教學“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学习的重难点,从整个知识的发展、丰富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是要引导学生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等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是要引导学生将许多物体、许多图形等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要引导学生将“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归纳、提炼、抽象成“单位1”的量。通过连续性勾连,把握数学教学的重难点。
2. 关联性勾连
关联性勾连是一种横向勾连。纵向勾连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能瞻前顾后,而横向关联则需要教师左顾右盼,尤其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知识。比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和时间单位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形成模块结构。通过比较,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学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的测量,都要看测量对象中包含有多少个测量单位;通过比较,学生不仅能结构化、系统化地掌握知识,更能通过反思,掌握思想和方法,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比如通过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能洞察进率之间的关联,即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即10的平方;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0的立方;等等。
3. 纵横性勾连
作为教师,如果将模块进行纵横勾连,就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迁移提供支架,从而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模块具有整体性、转化性和生成性,能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比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师不仅可以纵向引导学生联系“比值的意义”,从而让学生验证比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横向类比“商不变的规律”“小数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从而增进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认同、理解。纵横勾连,能够促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在纵横勾连的学习中,学生能发现共同特点,强化学习思路,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路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定位:迁移模块
模块教学,应当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领悟模块、迁移模块、应用模块,这是模块教学的基本定位。
1. 领悟模块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获得更多的可能是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洞察;而通过模块教学,学生就能获得深刻的感受、体验,也就是能获得一种领悟。一般而言,相对于数学知识,数学模块具有一种形象感、意蕴感以及情理感。通过模块,学生能进一步揣摩、体验模块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模块训练、替换模块训练以及联系模块训练,等等。比如在教学“一一列举”时,笔者将许多问题放置在一起,建构了两个最为典型的基本模型,这就是“寄贺卡”和“通电话”。这两个模型具有形象性、代表性。通过这两个模型,学生能有效地辨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迁移模块
模块的迁移是模块教学的重要目标、取向。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关键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迁移力。迁移模块,就是要让建构成的模块发挥应有的效能,具有一定的生产性、生发性。比如教学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其基本的模块是“速度和乘相遇时间等于路程和”。根据这一模块,在教学工程问题中的合作完成一项工程时,学生就能类比迁移,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模块——工作效率和乘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遇到思维障碍、困惑时,总会借助于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块来思考。将不同领域中拥有内在关联的知识点作为一个模块来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感悟模块的本质,从而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
3. 应用模块
應用模块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对于数学模块,不仅可以将之应用到数学学习之中,还可以应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对于模块的应用,其本质上也就是课程标准中所谓的“应用数学去进行解释和应用”。通过模块的应用,能彰显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比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侧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之后,学生能建构出统一的直柱体侧面积、体积计算模块。借助这样的模块,学生能解决有关直柱体的侧面积、体积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灵活地应用模块,处理好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开展数学模块教学,能实现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方式向“以学为主”的方式的转变,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从而能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究。模块教学,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65450190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