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耦合协调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

2021-03-20 08:15韩增林杨悦鑫郭建科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连市师资边缘

韩增林,杨悦鑫,郭建科

(辽宁师范大学a.地理科学学院;b.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116029)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阶段[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策略[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到2020 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目标[3]。教育资源中,主要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师资力量,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且关键的部分。教育主体与家长最为关心的是通过教育活动收获的教育成效,这些都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师资力量分布与教育成效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关系又十分密切,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是否可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成效是目前社会最关注的教育问题。在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大时代背景下,教育“脱贫”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基于此,从市域内校际间探索义务教育资源中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特征显得十分重要[4]。

国外对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方面的研究十分丰富,但多集中在师资力量的政策研究、教育成效评价指标的探索上。师资力量方面,如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韩国教师的“互换制度”、法国的“教育优先区”政策;教育成效方面[5],Elsevier Ltd 以教师教育效能的角度对教师教育有效性进行预测,以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为结果,为教师教育作为教育成效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提供政策、问责制和评价等方向[6]。Kevin Lougheed[7]以 爱 尔 兰 地 区 为 例,从 意 识形态和社会关系为切入点,提倡通过建立学校和政府之间的联系,使国民教育影响力得到提高,进而建立教育体系基本原理。

国内对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方面的研究虽然较多,但是多数研究对象单一,少有将教育成效与教育资源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在师资力量方面,分别从数量、质量、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角度对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需求进行探讨[5]。教育成效方面,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对提高教育成效方法的探究。王亚平[8]通过举例说明学习“中国地图”知识利用多媒体播放器等方法,提出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应用,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人文素养;陈彦平[9]通过对学习兴趣、数学语言、教学过程3 方面对初中现存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创新,以对教育成效产生积极影响。二是对教育成效衡量体系的研究。陈舒、刘新阳[10]从“个体—项目—区域/共同体”3 个层面搭建参考框架,对美国校外STEM 教育成效的“参与性”、“适切性”、“整合性”3 大指标分别独立进行了评价[10];新明[11]通过对美欧、英、日本、德国中学生的课程设置、学习态度、教育风格等指标定性分析其教育成效,对我国中学生的教学计划设定提供参考价值;雷锦玉[12]运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以国内外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为理论基础,分为效率、效果、效益等6 个标志对西藏班(校)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为确定教育成效衡量标准提供可靠依据。在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结合方面,也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从师生关系角度对教育成效影响研究。杨乃林、刘广润、李庆福等[13]通过1993—1995 年三年内大型考试中18 个高中班学生成绩,分类挑选高成效教师、非高成效教师,将教师教学行为概括为8 类4 个等级进行定量分析,认为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劣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二是从师资力量分配角度探讨成效。马晓鹏[14]提出通过“分层教学法”,将师资力量与学生基本素质进行分组匹配,从而提高单一学科教育成效;朱家存、阮成武、刘宝根[15]构建了含配置、质量、成就的指标体系,以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董明涛、孙钰、高明等[16]通过师资投入、物质投入和教育产出等来衡量教育成效。

综上,现阶段大多数对于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的研究存在局限性。如,研究对象单一,多集中于研究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17-19],大多把义务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效分开进行研究,综合研究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关系的较少;研究内容片面,研究两者关系多以建立指标体系评价为主,少有从空间特征上的探索;空间视角也多集中在大尺度分析,缺少从市区、乡村视角出发的理论分析。

基于此,本文以大连市初中大样本数据为基础,从校际间研究大连市初中学校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耦合协调的空间特征和分布模式,旨在了解大连市各地区乡镇教育成效空间分布情况,探索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的空间特征与模式,为政府制定都市区义务教育发展目标的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为协调区域发展、均衡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差异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大连市位于辽宁省南部,覆盖7 个市辖区、2 个县级市、1 个县和3 个经济园区。本文使用数据样本为2015 年,以普兰店市原县进行研究)。大连都市圈组成多样,包括主城区、新开发区、辖区县(市)市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根据大连的空间特征[20],将大连分为两个基本部分:一部分是中心城市和外围县市。其中,以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为中心城市核心区,以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高新区为中心城市边缘区,以金州新区和保税区为中心城市新区。另一部分是外围县市,包括普兰店市、瓦房店市、庄河市、长兴岛和长海县,包括外围县市城区和外围县市边缘区[21]。

1.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5 年大连市政府机构中小学统计信息。根据统计表,经过数据筛选与整理,在进一步剔除异常数据基础上,最终将189 所初级中学作为研究对象。

1.3 指标构成

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22]中8 项评估义务教育资源指标中的3 项师资力量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补充,构建了5 项师资力量与3 项教育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表1 中,职生比指学校专任教师数与在校学生数的比值,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本保障;平均班额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指初中具有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指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初中专任教师。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和骨干教师等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而教育成效是教学活动效果的表现,具体包括学业增值、心理健康和体质健康。学业增值是学生入学考试与毕业考试成绩差值,重在表现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也是目前大部分家长较为关心的教育成效指标和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量化标准;心理健康和体质健康为心理测试、体育测试成绩结果,旨在从身心健康方面衡量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表1 大连市初中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1.4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克服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和多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叠,以分析大连市初中学校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之间彼此作用、互相影响、和谐一致的程度。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义务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水平测评,并利用空间插值分析,将大连市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耦合协调特征可视化,直观展现具体协调类型的空间模式分布特征。

耦合协调度模型:在物理学中,耦合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对彼此产生影响的现象,其强度可以用耦合度来表示;协调是指系统各个要素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协调一致,其协调一致的程度可以用协调度来表示[23]。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根据耦合协调参数,给出以下模型结构[24]:

式中,U1、U2分别为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综合得分;C为耦合度,k为调节系数,本文取k =2,其中C∈(0,0.3)为低水平耦合,C∈(0.3,0.5)为拮抗阶段,C∈(0.5,0.8)为磨合阶段,C∈(0.8,1)为高水平耦合;T为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反映的是对协调度的贡献。α、β为待定权数,因为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同等重要,所以α、β均取值为0.5;D为协调度,D 越大,协调度越高,D 越小,协调度越低,划分为10 种类型:D∈(0,0.09)极度失调、D∈(0.1,0.19)严重失调、D∈(0.2,0.29)中度失调、D∈(0.3,0.39)轻度失调、D∈(0.4,0.49)濒临失调、D∈(0.5,0.59)勉强协调、D∈(0.6,0.69)初级协调、D∈(0.7,0.79)中级协调、D∈(0.8,0.89)良好协调、D∈(0.9,1)优质协调。

空间插值分析:GIS 空间插值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空间布局的地理数据分析技术,通过空间分析可以发现隐在空间数据之后的更重要信息。本文基于GIS空间插值分析,从空间的角度展示和分析了大连市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耦合协调的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大连市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具体协调类型的空间模式。

2 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空间协调特征

2.1 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的空间特征

大连市各所初中学校在师资力量上的差距非常明显,最高分高达为0.983,而最低分仅为0.027,前者约为后者的36.4 倍。根据各学校师资力量得分与平均值的差来划分不同等级,具体为:低于平均值1个标准差以上为低级,低于平均值1—0.5 个标准差为较低级,低于平均值0.5 个标准差以内为中等,高于平均值0.5 个标准差以内为较高级,高于平均值0.5—1 个标准差为高,高于平均值1 个标准差以上为最高。从各等级的数量分布上看,总体上分布较均匀,但中等级及以下水平的学校数量较多,占到了学校总数的58.2%;较高及以上级别的数量较少,仅为41.8%(表2)。从空间分布上看,大连市初中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呈现出高低分离的格局(图1a),低值分布在中心城市边缘区、城市新区城区、外围县市城区和部分乡镇,高值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城市新区的边缘区、外围县市的部分地区。

表2 大连市初中师资力量的等级分布

图1 大连市初中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的空间分布

大连市各初中学校在教育成效方面差距也很大,最低分为0.17,而最高分为0.63,但相对师资力量差距较小。从各等级分布看(表3),整体上较均匀,较高、高、最高级别的比重较多,占到了一半,说明大连市教育成效基本可观,但低级别占比最高。从空间分布看,初中学校在教育成效方面表现为典型的核心高边缘低的分布格局(图1b)。具体看,教育成效最高的学校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核心区东部(中山区)、边缘区和新区的城区;教育成效高的分布在中心城市核心区西部、边缘区和新城区的北部;教育成效低值分布在外围县市的边缘区。在外围县市,同样呈现出中心城区高而外围边缘区低的核心边缘式分布格局。

表3 大连市初中教育成效的等级分布

2.2 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耦合度、协调度

大连市初中学校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的耦合度较好。从数量分布看,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所占比重较低,高水平耦合占到了大连市所有初中学校的75.6%(表4),说明大连市绝大部分初中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存在耦合的关系。师资力量在学生成长成才阶段依然为促进学生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属于外围县市城区的庄河市师资力量较低,但教育成效较高,表现出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的状态。中心城市的边缘区(甘井子区)师资力量较低,而教育成效高,因此耦合度为磨合状态。因外围县市优秀的师资力量较为集中在县域内中心城区,且广大农村区域强调“读好书”重要性,普遍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市教育机关常组织有中心城区教师外出做公开课等,从措施上降低教育成效的不均衡性。从空间分布看,高水平耦合几乎覆盖整个大连市(图2a)。高水平耦合占据大连市的绝大部分空间,包括中心城市核心区、边缘区南部和外围县市大部分。磨合阶段出现在边缘区北部和外围的庄河市及零星散步在外围区,说明甘井子区与庄河市区周围的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耦合度有待提高。

表4 大连市初中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耦合度等级分布表

图2 大连市初中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的耦合协调度分布

大连市初中学校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协调度整体上较好,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数量分布来看,呈现出“两头少、中间集中”的特点(表5)。极度失调、严重失调和良好协调比例很低,无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优质协调分布,大部分学校处于濒临失调、勉强失调和初级协调的状态,其中勉强失调占39.1%,初级协调占32.2%,还有15.8%的学校处于濒临失调,急需提高成效,说明大连市大部分初中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处于低协调阶段。从空间分布看,协调度呈现核心—边缘分布格局(图2b)。其中勉强协调占据大连市大部分空间,中心城市核心区呈现出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分布在边缘区南部与城市新区城区以及外围边缘区部分地区。濒临失调分布与外围庄河市周围与边缘区部分地区。该现象充分说明大连部分乡村地区经济不够发达、结构不够合理,技能劳动者没有更好的工作环境,不能享受劳动保护获得合理时薪。学生缺少自身定位,职业教育宣传缺失,无法扩宽自身成才渠道,在基础教育中苦苦挣扎。

表5 大连市初中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协调水平分布表

2.3 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协调水平分布

为了进一步研究大连市初中学校师资与教育成效的具体协调程度,根据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等级分布的比较,划分出以下6 种协调类型(表6)。整体上,呈现核心城区师资高成效高,两者为初级协调。再往外,边缘区西南边的旅顺区、边缘区北部的甘井子区和城市新区的城区,为师资低成效高的勉强协调型,同时夹杂着部分濒临失调型。该地区为新兴城区,鉴于学生在家庭构成中特殊地位,学生能力与家庭受教育情况、家庭收入相关联,在新城区中学生底子较好,师资力量在快速发展跟进。非城市中心区域学生随迁特征明显,学生入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从中心城市核心区到边缘区南部再到边缘区外围的北部和城市新区,师资力量依次降低,但相对成效高,所以协调度依次为中级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呈典型的核心—外围圈层分布模式。而在城市新区的边缘区和外围县市城区,师资高成效中为初级协调。在广阔的外围县市边缘区,主要为师资中成效低的勉强协调型,同时在外围边缘区局部区庄河城区周围,师资低成效相对高,为濒临失调型。庄河城区学生家长普遍高度重视学生教育,乐于接受各种新形式下的授课方式,从客观上弥补师资不足。

表6 大连市初中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具体协调类型的分布模式

大连市初中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协调类型的分布见图3。

图3 大连市初中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具体协调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2015 年大连市初中学校教育统计数据,利用熵值法、耦合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插值分析法,从市域内校际间对大连市初中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协调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大连市初中学校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数量分布都相对均匀,师资力量水平在中以下占比58.2%,同等级教育成效比例为47.62。空间上,师资力量高低分离、抱团分布;教育成效核心高边缘低。师资力量对教育成效有较大影响力,教育事业同样讲求投入产出比,教师对不同城区不同基础的学生具有针对性地教学对教育成效的提高十分有效,将师资力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全面促进教育均等化。②大连市初中学校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耦合度较好,大部分区域为高水平耦合,少片区域为磨合阶段。大连市初中学校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协调度整体上较好,大部分为勉强协调与初级协调。从空间看,呈现核心高边缘低的协调格局。分布模式上,呈现核心城区师资最高成效最高的初中级协调到外围县市师资较高成效较低的勉强协调格局,局部地区出现了濒临失调。师资力量在学生成才过程中虽然是主要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和主观能动性均对教育成效产生影响。若提高教育成效,除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上下功夫外,还需切实提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主观努力意识。③大连市教育成效与师资力量虽协调度较高,但教育成效分布不均。市域内与县域内经济发展存在差异,高级人才流动具有趋向性,外出务工人员尚不具备将子女转移至工作处接受较高水平教育能力。因此,将部分高水平教师转移至教育成效低水平区域授课或采取其他措施,有助于促进大连市各区域教育水平均等化。

本文以大都市区(以大连市为例)初中数据为主体,采用大样本数据从师资力量和教育成效两方面,对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耦合协调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协调的分布模式,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但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①从研究方法上,只采用空间插值分析了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的协调度,没有从县区角度对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空间自相关进一步探究协调类型的集聚程度。②在研究内容上,没有对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的协调类型进行定量的分类,只从得分对比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值得继续细化研究。③数据选取方面,本文研究的是截面数据,只探讨了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的空间特征,未探究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演化特征。④本文的研究对象仅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供的师资力量,未有效考虑到学生家庭背景、教育环境此类无法量化的因素对教育成效的影响。

本文从有限的角度对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探讨,二者关系目前还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将着重解决以下问题:①完善指标,并展开细致的研究。如教育成效还应包括具体学习成绩、特色专业的成效(如艺术特色)等方面,进一步探究艺术成效与师资的空间特征。②选取动态数据研究。持续性的数据选择可避免差异性,面板数据则可探讨两者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演化特征,更科学地表达出二者逻辑关系。③丰富具体内容。对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协调特征展开影响因素和机制的分析,既包括供给方面的财政和政府管理政策,也具体包括学生家长的经济收入、职业类型、家庭教育传统等。未来在以后对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做更全面细致的研究,以促进大都市区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与教育成效的良好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大连市师资边缘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大连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DALIAN THE SEA IN THE NORTH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Book6 Module1 Small Talk Teaching Plan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