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治疗场所,承担着患者的手术治疗工作,是一个高风险的场所[1]。因此,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会对患者的手术疗效,生命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2]。因此,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有效规避手术室护理风险,对于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质量的手术室护理依赖于有效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只有采取科学化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才能够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从而使手术室护理质量得到提高,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手术护理[3]。我院为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保证手术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到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是一种预先管理模式,旨在通过采取预见性的管理措施,积极规避护理风险因素,从而达到提高临床护理安全性,改善临床护理质量的目的。我科室通过应用风险管理模式,在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应用优势,以下进行报道。
选取2018 年1—12 月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期间在我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0 例作为对照组,并选取2019 年1—12 月实施风险管理期间在我院手术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0 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50 例患者,男23 例,女27 例,年龄26~67 岁,平均年龄(47.4±7.5)岁。对照组50 例患者,男24 例,女26 例,年龄28~68 岁,平均年龄(48.6±6.7)岁。二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入选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时研究获得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1 对照组 (1)手术前护理管理:手术室护士按照核查制度要求,严格的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对,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严格遵医嘱对患者用药。手术开始前再次核对患者的信息,包括手术方法、麻醉方法,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积极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2)手术中护理管理:协助患者摆放合理的手术体位,保证手术所用的药物、器械全部准备齐全。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向医生进行报告,手术操作完成后协助医生缝合手术切口。(3)手术后护理管理:及时处理手术切除的标本,对手术室实施消毒处理,护送患者回到病房,遵医嘱用药,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护理管理基础上,增加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宣传教育、围术期风险管理和完善规章制度等措施,实施如下:(1)风险管理宣传教育:在手术室内成立风险管理小组,以护士长为组长。有组长组织定期召开手术室风险管理会,向全体组内成员进行手术室护理风险宣教,使其深刻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实际的手术室护理中将各项风险管理措施落到实处。指导组内成员积极地分析当前手术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分析当前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隐患,并积极寻找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4]。由风险管理小组全体共同讨论,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方案,以此来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2)围术期风险管理:手术前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信息核对、病史询问,确认是否存在药物过敏等情况,根据以上信息对患者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并预测术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风险事件,从而对手术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对于高风险手术患者,多数病情比较危急,因此需提前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对于中等风险手术患者,需挖掘其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低风险手术患者,要强化基础护理,做好常规风险防控[5]。在手术中根据术前评估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前做好各类准备,帮助患者摆好手术体位,保证手术视野清洗,积极预防患者坠床、压疮的方法。在对患者进行用药前、输血前,需要认真核对患者的信息,并再次对患者的血型、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等情况进行确认。在患者手术中,要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手术操作完成后,要仔细缝合手术切口,并严格检查手术器械、物品,并对其进行仔细清点,避免异物残留在患者体内。将标本袋做好标签记录,及时送检。术后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家属汇报手术治疗情况,并告知其需注意的一些风险事项,并给予跟踪随访。(3)完善规章制度:完善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起责任人机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对手术室护理管理流程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化,促使手术护理管理各个环节更加精细化。在此基础上,定期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手术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增强其风险防控意识[6]。
1.3.1 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 对患者手术室治疗期间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估,主要的评估内容包括护理安全、环境管理、护理质量监控、消毒隔离及护理文件管理等,每项内容的评分范围为0~15 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越好[7]。
1.3.2 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统计两组患者在手术室治疗期间的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对比,主要的统计内容包括护理差错发生率、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
用SPSS 21.0 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数据用()表示,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不适用χ2检验则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护理安全、环境管理、护理质量监控、消毒隔离及护理文件管理等手术室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种护理管理模式下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比较(分,)
表1 两种护理管理模式下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比较(分,)
表2 两种护理管理模式下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手术治疗期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危险因素,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识别这些危险,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规避这些风险,才能够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安全性[9]。传统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被动式的,执行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其护理管理效果不理想,无法切实的降低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10]。
风险管理是一种坚持以预防为主,分析潜在护理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水平、自身操作水平,最大程度上规避护理风险因素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11]。本次研究中,通过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管理宣传教育、围术期风险管理和完善规章制度等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提高了护理安全、环境管理、护理质量监控、消毒隔离及护理文件管理等手术室护理质量水平,从而显著降低了手术室护理中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这主要是由于通过风险管理,一方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其风险防控意识,从而促使护理人员能够对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增强了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了风险防范水平[12]。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能够显著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各类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水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