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主要负责配合医生的治疗、护理工作,提供系统化护理服务,工作内容较为琐碎,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长期的情绪不佳会诱发身心疾病,对于护士而言,其工作压力会导致其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失衡,最终损伤生理机能。长时间的高强度和高压工作会使护士产生倦怠心理,影响其社交活动[2]。在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推动下,临床护士的管理重点从规范护理操作逐渐延伸至调节心理状态,更加注重其心理健康度,力求改善护士的生活质量。但鲜有报道分析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调节方式,为此,本研究选取36 名护士和37 名其他工作人员,用于分析其职业心理健康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
研究主体为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间入院工作的36 名护士(A 组)和同期入院的37 名医生、科室保洁等其他工作人员(B组)。纳入标准:工作年限超过1 年;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中途转至其他医院;难以跟踪随访;入院工作前伴有心理疾病。其中,A 组男20 名,女16 名;年龄范围介于25~40 岁,平均(30.15±0.48)岁;学历为:专科12 名,本科15 名,本科以上9 名。B组男21名,女16名;年龄范围介于24~42岁,平均(30.24±0.31)岁;学历为:专科11 名,本科16 名,本科以上10 名。一般资料经假设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为两组人员发放调查表,讲解调查表的填表说明,并进行指导,保证填表的真实与准确性。调查表为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和健康状况调查表(36-itemshort-form,SF-36)量表,统一回收表,并分析统计结果。
利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测评护士的心理健康程度,包括躯体化(分值为12~60 分)、强迫症状(分值为10~50 分)、敌对(分值为6~30 分)、人际关系敏感(分值为9~45 分)、恐怖(分值为7~35 分)、偏执(分值为6~30分)、精神病性(分值为10~50 分),分数与心理状态呈反比[3]。利用健康状况调查表(36-itemshort-form,SF-36)[4]测评护士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精力(VT)、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情感职能(RE)、总体健康(GH),共计800 分,分数与生活质量正相关。
数据处理经由SPSS 21.0 软件完成,计量数据用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除偏执和恐怖外,A 组的其他心理健康评分均低于B 组(P<0.05)。见表1。
A 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B 组(P<0.05)。见表2。
表1 对比心理健康评分(分,)
表1 对比心理健康评分(分,)
表2 对比生活质量评分(分,)
表2 对比生活质量评分(分,)
工作压力是指职业条件下,工作者的主观反应未被满足,进而形成心理压力,诱发生理状况的功能性紊乱。护士的工作环境较特殊,主要负责医患沟通、患者护理等工作,其专业技能可体现医院服务质量[5]。但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容易出现反应能力和客观需求的失衡情况,进而导致心理压力。而长期压力会影响护士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功能,不利于护理工作的高效开展[6-7]。
除偏执和恐怖外,A 组的其他心理健康评分均低于B 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B 组(P<0.05)。说明护士的心理健康度较差,存在生活质量不佳等情况。原因是护士的工作压力较大,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生活与心理压力的无限循环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8]。为此,应对其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避免其工作失误或患上心理疾病[9]。干预前,应全面评估护士的年龄、学历和家庭背景等情况,总结常见的心理问题,制定疏导方案,增强心理抵抗力,保持积极的职业态度。首先,应转变护理观念,在日常工作中应观察护士的情绪变化和护理行为,纠正其不良想法,消除其对护理工作的偏见[10-11]。可指导护士学习心理学知识,主动转变心理状态,对工作环境进行重新审视,最终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使其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12]。其次,领导与家属应给予其心理支持,家属应理解并体恤护士,主动分担家庭负担,使其全身心致力于护理工作,减轻其生活压力。领导和同时应理解护理工作的复杂性,给予其关心和鼓励,使其感受到人文关怀。此外,领导应根据护士的兴趣爱好组织文娱活动,关注护士的潜能,并提供发展平台,树立其乐观向上的职业精神[13-14]。
总之,护士的职业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应进行系统化干预,改善其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