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青
[摘 要]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文章在探讨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性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应用;策略;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研究性、过程性等鲜明的特点。探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学习要从小学抓起,当孩子从小就有一种探究的观念和行动时,这一观念会对孩子的终身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运用探究性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建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首先需要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课堂上通常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因此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十分重要。比如在教学“有趣的七巧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展示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比如,金鱼、山羊、狐狸等,编写一个简短的动物园的故事,模拟动物们的对话。通过欣赏这些新奇好玩的图片,学生对学习七巧板,认识七巧板兴趣高涨。接下来教师再介绍七巧板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动手拼一拼美丽的图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去探求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呆板的公式,数学还有很多有趣的等待我们去发现的东西,以此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探究性学习往往不是一个人的探究,在课堂中为了提高探究的效率,我们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比如教学“5的分与合”时,教师提问:“5可以怎样分?”这时各小组内成员借助自己的学具去分一分,但是在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小组成员在不同的视角下,分的结果不一样。一方说是分成了3和2,相对视角的人说分成的是2和3。那正确答案是什么呢?此时,学生进行组内的争论、辩解、探究,直至组内人的意见达成一致,5既可以分成3和2,也可以分成2和3。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究、争论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些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收获的重要成果。这些成果的获得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解,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因此,小组合作在探究性学习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促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对探究性学习不再陌生,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愿意学习,愿意探究。
(三)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必要指导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思维不断冲突和发展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碰撞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慢慢消化和内化。如果探究时间过短,可能就达不到探究的效果。笔者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一节课:教师在探究单上给学生留了3个探究问题,但是探究的时间只给了4分钟。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到绝大多数学生刚讨论到第二个问题,时间就到了。这样一来,讨论的效果可想而知,肯定是不理想的。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也只是那几个反应比较快的学生,而绝大部分学生并未理解知识的本质。这样的探究时间显然是太短了。对于探究时间的把控,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学情和所讲知识有更加详细的了解,对课堂内容有更加合理的安排。当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因为在短时间内学生的思维可能并不十分活跃,又有可能学生讨论的思路出现偏差等。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仔细的了解和必要的指导;同时收集学生探究的内容,对于课堂上探究的成果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课堂氛围要好,必然离不开评价。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性评价,更要注重探究的过程性评价。
1. 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表现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1)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2)能否在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探究过程中是否能发表见解和看法。这些过程性评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
2. 教师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
教师在分组时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小组内成员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这些差异。这样的分组既能够让全体成员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也要让在探究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脱颖而出。教师不能用探究能力的强弱去评价学生,而应看到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表扬有进步有突破的学生,以此增强他们探究的自信心。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课堂上教师可能顾不上每个学生,而探究性学习的小组成员彼此十分熟悉,有时他们甚至比教师更加熟悉彼此。评价不应该仅是教师的评价,还可以是组员间的相互评价,鼓励那些平常不爱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发言的机会。不管是教师的正面评价,还是学生的积极评价,都能带动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探究性学习中。
二、探究性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学生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那么最多能吸收百分之三十的新知识;如果动手做,就可以吸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新知识。的确,我们通常会发现有时教师讲得很辛苦,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想。教师时常说:“我把该讲的知识都讲了啊,他们怎么还能做错呢?”对于教师来说,这是十分无奈的事情。比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其中有一个知识点是x·x=x2,对此,教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且还用判断题的形式与“x+x=2x”进行了对比,但似乎只有一部分学生听懂并记住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理解,以至于他们在做题时出现了很多错误。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x+x=2x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容易导致混淆。此时,教师不如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先自行探究讨论,再总结。经历了这样一个辨一辨的过程,学生对新知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由此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的不探究,一般都不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该探究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交流,多让他们想一想、说一说,由此让他们变得爱思考、爱发言、爱探究。
(二)探究性活动的设计要结合小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
探究性学习要结合并且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掌握新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新知更加有价值。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不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角是由两条边和一个顶点组成的,而是先让学生摸一摸三角板,感受角的特点,再找一找身边的角。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认知把角画在黑板上。由于学生的前经验,他们会说角是一个点,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下一个点,问:“这是角吗?”基于直观感知,学生会说这不是角,教师再问:“那什么是角?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回过头来再去感知三角板,仔细研究角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自主建构对角的认知。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的再探究顺利地帮助他们对角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探究性学习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教师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不仅有课堂内探究,还包含课前探究与课后探究。这些需要学生去收集整理资料并开展自主学习。比如学习“认识人民币”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1元、5角、1角、5分、1分这样的钱币不仅有纸币,还有硬币呢?而其他面值的钱币却没有硬币?”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探究,走访调查,收集资料。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钱币的用途会更加清晰。因此,知识不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来获得。教师应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发扬光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探究性学习如今已经深入课堂,但这样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全体教师的应用,依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加强探究性学习的相关培训,转变自我观念,将其应用到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同时让学生爱探究、爱学习、爱数学。
398850102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