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
[摘 要] 数学的抽象性、概括性较强,使得数学学习时需要学生展开较高强度的思维活动。能触碰、操作的实物,以及看得见的图画,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显现得更加生动和形象。因此,有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更生动、更形象的数学学习过程,让数学學习更高效。文章认为,可以从创设可视化场景、鼓励动手操作、展开思维过程、教师提示点拨这些方面入手,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实现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若不会思考或思考能力不强,则很难将数学学好。如何能实现高质量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很强的学生呢?如何让学生成长为核心素养很强的人才呢?这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看得见、能感知或触碰的具体实物,以及可见的图画等,可以让他们更高效、准确地理解数学空间与数字;而且这些可视化的教学元素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数学学习变得形象、生动,不再枯燥,有趣好玩。因此,可以将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引入数学教学中,打造高效、生动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为培养更优质的人才服务。
一、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应用意义
1. 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具体的事物学习数学的方法。具体的事物可以是图画、模型,也可以是教具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实物等。数形结合(画图分析)、学具操作或生活实物操作等都是可视化学习方法。
2. 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
思维可视化可以让数学学习更加生动。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活实物、学具、图画等能提高学生参与思维分析的兴趣;另外,学具操作或生活实物操作、画图分析等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准确地分析数学问题,展开清晰的思维过程,实现高效学习。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如果能运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演变成轻松有趣的可视化场景,那么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和思维力等将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二、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1.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可视化场景
单纯的、大篇幅的文字,以及纯粹的口头语言难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小学生难以轻松、高效地理解这些文字和口头语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结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可以基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于学具、生活实物等,创设轻松有趣的可视化场景,提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与思维活动的兴趣。教师需要先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再做好材料准备、科学预设,最终创设可视化场景。
案例1:“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学片段
课前,教师准备好一篮子干净、新鲜的桃子,上课时将其放到讲桌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桃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学生纷纷交头接耳。
生1:是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吗?
生2:是来分桃子吃吗?
师:是来分桃子哦!今天我们利用桃子来学习分数。
环节1: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桃子,家里有2个人想吃桃子,平均每人能分到多少呢?
教师邀请了3名学生上讲台,分别从篮子中拿出了4个、6个、8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然后将4个、6个、8个桃子都平均分成了2份。教师将学生分出的结果通过画图的方式展示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进行观察。
提问:(1)分成相同的份数,为什么每份桃子的个数不同呢?
(2)每份桃子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用来表示呢?
借助于桃子的实物操作过程和黑板上的图画,学生很清晰地发现,因为每盘桃子的个数(所选桃子的总数)不同,所以即使分成相同的份数,每份桃子的个数也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都可以用来表示。
环节2:
之后,教师再邀请学生运用桃子、盘子进行操作,教师提问。
师:如果总共有6个桃子,有3个人来吃,该怎么分呢?
提问:(1)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2)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
把物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表示每份的分数也就不同。
环节3:
师:我们来对比一下,每份的分数有什么奥秘。
将4个、6个、8个桃子都平均分成2份,每份桃子分别为2个、3个、4个。虽然每份桃子的个数不同,但都可以用来表示。得出:表示的分数相同(分成的份数相同),但总体数量不同,每份的数量不同。
将6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3个;将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个。得出:总体数量相同,分成的份数不同,每份的数量不同。
小结:分数指整体的一部分,表示每份数量占总体数量的几分之几,每份数量与总体数量的大小有关,也与分成的份数有关。
教师借助于实物操作和画图等手段创设可视化情境,为学生经历思维可视化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学生能轻松、形象、生动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分数表示的意义。思维可视化的辅助工具有生活实物、学具、图画等,教师有时可以综合运用。
2. 提供工具材料,鼓励动手操作
教师准备好可视化素材并创设了可视化情境后,还需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动手操作的实物工具、学具,以及图画分析、自主观察、独自思考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到大脑、双手和眼睛等。教师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可视化的思维过程。这就是“教学做合一”理念的践行要求。唯有亲身经历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才能真正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知晓知识的由来与发展。
案例2:“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片段
教师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让学生拿出10支铅笔作为学具。
师:10支铅笔,每人分2支,能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4支、5支,分别又能分给几人?小组内分一分,在表格里记录下来。
学生运用铅笔参与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小组内成员一起合作,完成分配,并将结果(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如表1所示)。
之后,学生会根据结果(数据)分析“平均分刚好分完”“平均分有剩余”的知识点。依托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余数”。
后续,教师还可以设计12根、13根、14根、15根、16根小棒分别拼摆正方形:能拼摆几个正方形,余下几根小棒?
依托这个环节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余数总比除数小”。
“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出,需要让学生在“做中学”。依托生活实物、学具或图画,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为学生提供思维可视化的机会,学生会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交流,分析问题并记录过程和结果(数据),获得真切的学习体验。生活实物、学具等是学生思维的辅助工具,依托生活实物和学具展开清晰、具体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头脑里能形成画面,获得深刻理解。
3. 给予时间和空间,展开思维过程
创设可视化情境、组织实践操作过程,都是为学生思维可视化服务的。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思维可视化的一部分。另外,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经过动手操作、实物展现、画图等,完成思维可视化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摆弄、再次操作、观察图画等方法下,展开高阶思维,利用直观形象分析问题和探寻答案。
案例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展示与角有关的生活实物,如三角尺、钟表(时针与分针)、园艺工人的剪刀、足球场的边界、小红旗的边角等,给予学生分小组合作观察、讨论的时间。观察、分析之后,由教师设置任务。
任务:用线条画出这些实物的边框轮廓。
学生拿出尺子动手绘画,画出了各种三角形。之后,教师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问题。
师:其实,这些都是角,角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依托实物和图形,结合刚才画角的经历进行思考。
生3:角要是尖尖的,旁边的线要是直直的。
师:是的,你回答得非常好!
教师再展示一些实物,组织学生参与“是不是角”的判断。师生一起小结,归纳出儿歌: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两边直直的,不尖不直不是角。
教师给予学生利用生活实物、学具等进行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参与了思维可视化的过程,更清晰地理解了什么是角、什么不是角。形象、直观的可视化辅助元素,让数学学习更轻松、有趣,达到高质量的教学。
4. 教师提示与点拨,实现问题的解决
在学生展开动手操作、思维可视化的过程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思考过程与收获、结论等,进行恰当的点拨与提示,让学生获得可视化学习的收获;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闪光点、发现点、不足处与存在的问題等进行点拨与提示。帮助学生将思维变得更加准确、清晰,依托可视化思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结出新知识点,发现数学规律,探讨出数学思想和方法。
案例4:“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片段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动手剪纸活动,学生剪出了漂亮的蝴蝶、花朵、三角形等,并思考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以及各种图形的对称轴有几条,等等。
教师借助于图画、生活实物等提示学生什么是对称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教师一边展示、一边提示与点拨,最后总结知识点。
师: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对折,图形能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指的是整个图形沿着对称轴对称。
教师的提示与点拨,让学生思维可视化的过程更清晰、正确;总结知识点,让学生把握住要点,且收获数学思想和方法,实现高效、高质量的教学。
三、结束语
“让数学思维看得见”。教师应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可视化的生活实物、学具等工具,让学生的头脑里形成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经历思维可视化的过程,获得真切的学习体验,实现高效学习、轻松学习。把握住图画绘制与展示,以及利用生活实物、学具等动手操作的几个关键要素,能让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得当,提升教学质量。
3435501026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