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可持续振兴发展:基于让川村的调查与思考

2021-03-19 22:30程园园蒋伟煌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程园园 蒋伟煌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着眼于乡村现实特征和客观规律,厚植持续、全面发展土壤,培育“造血式”发展动能,多元化、差异化、综合推进。文成县让川村依靠民宿起步,成功走上振兴发展之路,成为了浙南山区乡村振兴的一个样版,但也存在人力资本对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不足、民宿产业同质竞争、业态发展单一、乡村内生动力不足及移民承载能力较弱等问题,需要从做好人力资本开发培育、产业发展容量规划、引导差异化经营、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和促进移民融合发展等举措入手,有效矫正现有模式的不足,扼制短期化振兴行为,以确保山区乡村经济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山区乡村;趋势预判;内生动能;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21)04-0069-06

Focu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of Rangchuan Village

CHENG Yuanyuan, JIANG Weihuang

(Wencheng County Party School, Wencheng 325300, China)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rea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objective laws of the rural areas, create conditions for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ltivate the “blood-making” development momentum, and diversified, differentiate, and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Rangchuan Village of Wencheng County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by relying on home stay facility, has become a mode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ern Zhejiang. However, there are also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intellectual support of human capital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homogeneous competition in the homestay industry, single format development, insufficient endogenous power in rural areas, and weak immigr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with measures such as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apacity planning, guiding differentiated operations, enhancing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rur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mmigrants to effectively correc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model, curb short-term revitalization behavior, and ensure a higher quality and m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in mountainous area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mountain village; trend prediction; internal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續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不仅强调乡村的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更关注振兴过程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因而,乡村振兴关键应在于激发乡村综合、全面发展的内在动能,提升乡村自身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最终实现乡村高质量全局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以来,学界主要从理论精神阐释、政策机制构建、时政热点分析及发达地区实践经验总结等不同视角展开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1];而关于乡村如何振兴的实践性思考偏少,操作化举措欠缺,全面性、精细性、针对性、预判性等方面不足[2]。浙江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地,许多研究成果也是从共性和普遍意义上作理论探索,案例分析则较少,主要有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以宁海县、衢江区和临海市为样本的实践经验总结[3],朱淑霞等从具体项目视角对缙云县舒洪镇仁岸乡村振兴之路的剖析 [4],总体上对乡村可持续振兴发展的研究不足。这对拓展、深化乡村振兴个案分析研究提出了客观要求,特别是贫困落后山区乡村条件差、基础弱,如何顺利实现从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转换,必须从根本上增强内生发展动能,构建可持续、长效发展机制。本文以地处浙南深山的文成县让川村振兴发展为例,总结经验、深挖问题并预判趋势,找出升级发展可持续策略,以期对浙南山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取得经济社会平衡、充分、高质发展提供借鉴。

一、从民宿起步的让川村振兴发展历程

让川村位于文成县西部西坑畲族镇东入口处,下辖7个自然村,总人口980人,原是一个偏远闭塞、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村,村内房屋依山而建、老旧破败,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民靠原始种养或外出务工为生。在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热潮中,让川村抓住机遇,从发展民宿起步,走出了一条山村后发崛起的“振兴路”,跃升成为浙南山区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样版。

(一)建设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华丽转变

2013年,330国道开通,使让川村从山旮旯里的小村落一跃成为西坑畲族镇的“门户”,是安福寺、铜铃山等县内主要景区的必经之地,交通和区位条件得到极大提升,不仅触发了干部群众的致富愿望,也成为镇政府装点美丽乡村“门面”的不二选择。高度一致的村镇意向形成强大合力,2013年让川村开始申请并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几年间投入3000多万元,综合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和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庄白墙黛瓦、石道古屋,庭前碧水素荷相映,院后古樟红枫相依,华丽地配上了美丽乡村的名号,并先后被评为温州市美丽乡村样板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二)引进悦慢民宿:发展动能更新换代

美丽乡村创成后,让川村有了优越的环境条件,但仍缺乏产业发展动能助推发展。于是,2014年底,由镇政府垫资,对一幢闲置的老旧四合院进行流转装修,以年租金一元吸引温州天悦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落户经营,第一家民宿“悦慢小院”开张并迅速打开市场。随后,又陆续推出香樟小院、红枫小院等4家民宿,形成“悦慢”乡村民宿系列,并先后开发了“三月三”畲乡旅游节、长桌宴、民俗展演等常驻项目,实行企业化、规模化、特色化运营。5年多来,“悦慢”民宿精心经营,效益日增,声名远播,先后获评浙江省首批银宿、温州市森林康养基地和职工疗养基地、温州市最美民宿。“悦慢”的成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龙头作用,带动村民开办家庭民宿,给许多村民带来就业机会,极大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生产。据调查,让川村现共吸纳100多位村民就业,11家民宿中有5家村民自办,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地销售农产品;2020年共接待游客14.3万人次,其中长桌宴接待游客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00多万元。①

(三)推进整体发展:乡村振兴初显成效

民宿产业的强势崛起,成为了让川村经济振兴的新引擎和推进乡村整体发展的新支点。目前,让川村村集体资产达700万,每年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几乎空白升至15万元左右,村集体将其作为后续发展资本,陆续投入畲乡长桌宴长廊、让川乡村酒店建设等项目,占股达50%。如此一来,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小山村后续发展积蓄了动能。民宿发展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风乡貌,过去村民粗陋、落后的生活习惯逐渐被文明、卫生的行为替代,村民群体意识、文明意识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得到不断提升。可以说,民宿的“美丽经济”令让川村实现了从“空壳村”向省3A级景区村、市民主法治村的“美丽蜕变”,乡村振兴在这里初具成效。

二、让川村振兴发展的经验启示

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关键是要找到“点绿成金”的转化器,而让川村之所以抓住民宿这个转化器,得益于交通、区位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但促其持续做大做强根本原因在于能人引领、资源聚合、产业培育和乡村整体发展。

(一)能人示范引领带动村民积极参与

乡村经济需要产业激活,更需要能人作为“催化器”带领村民积极参与。让川村民宿的成功,离不开镇村干部“不走寻常路”的创新作为。在招商引资阶段,镇村干部面对无人肯投的窘境以“1元钱”将民宿打包出租的方式“引凤入巢”。此举为让川民宿发展走好了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同时,镇村干部还化身成“指导师”“助跑员”,分区包干助农增收,如村干部贴心帮带民宿业主办理三证,组织行业培训、开展经营装修指导。此外,“悦慢”民宿投资商、经营者起到了良好的帮带作用。他们鼓励、指导有能力、有闲置旧宅的村民自开民宿,并自动分流客源,同时带动长期处于贫困循环之中的村民主动发展和参与民宿类相关产业,如改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笋干、菜干等有机农产品和畲族钱包、首饰等手工艺品。

(二)资源开发利用与项目引进相结合

当地政府巧妙地将“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等工作与民宿产业捆绑发展,如将畲族文化、老旧四合院、古樟树等原生态的村庄资源镶嵌入“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中,进行统筹谋划、统一布局,形成“让川八景”。此举既为民宿发展提供了原生态的环境基础,增加了游客玩赏节点,又打破了条块分割,避免资金浪费。现在,政府又叠加引进了城市客厅、毛泽东像章纪念馆、乡村酒店等重大项目。可以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重大项目的引进,为乡村的聚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增强发展动能

乡村的美丽和振兴根本上在于产业的兴起并具有持续的发展动能,让川村对此相当重视。一是植入畲旅拓客源,在民宿业中植入民族乡村旅游,加强森林康养、农事体验、亲子研学等产品建设,增强内生吸引力;同时民宿和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客户群体迅速向台州、上海等地扩张。二是丰富内容扩业态,引进浙江花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让川村打造食用花卉田园综合体——百花园基地,租用农户农田135亩,种植婺源皇菊、金丝皇菊和洛神花,形成集观光、体验、采摘和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此外,村集体还引进了文成特农汇打造农产品展示中心,引导村民开办民俗产品“网红店”,并专门开辟农副产品销售一条街供村民销售土特产。三是多维人才聚合力,围绕民宿及相关产业引进了康养、民宿、红旅、电商等八类人才,为乡村持续发展积蓄了一定的人才动能。

(四)着眼村莊持续发展推进整体建设

乡村民宿与地域整体发展相辅相成,让川村着眼村庄发展正确处理了与民宿之间的关系。一是发展与保护并重。发展民宿经济不以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村民习俗、生产生活为前提,村民也自觉投身民宿的建设、运营和景观、老物件的保护。二是产业与美丽相融。村里各条小路形成环线,每户庭前院后干净整洁宛在画中,甚至连菜园都变成景观节点,先后获评平安创建优秀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令让川村实现了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进发。三是增收与服务兼顾。经过五年多的蓄势发展,全村医疗、文化、网络等公共资源逐渐健全优化,游客中心、游憩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村里农房租金接近县城水平,宅基地价格翻了10倍,村集体经济每年有固定收入,实现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服务配套又为吸引人才返流和产业集聚提供了外部条件,促进乡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三、让川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浙南山区中的一个小乡村,让川村发展模式和路径有其创新和独到之处,但也存在人力资本对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不足、民宿产业同质竞争、业态发展单一、乡村内生动力不强及移民承载能力较弱等问题,导致乡村高质、持续振兴发展后劲乏力。

(一)居民文化素质不高制约着高质量发展

让川村是个总人口只有980人的小山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很少,且常年外出打工或经商的青壮年约有400人,留守村民以老弱妇孺为主,人力资本明显不足。村两委成员构成也不理想,年龄相对偏大(8位成员中有3人在50岁以上,占37%),文化程度偏低(仅有2人高中毕业),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村庄高质量持续发展要求。近年来,虽通过吸才政策集聚了一些人才,但在地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大环境下,各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吸引、聚集能力仍然有限,乡村单向度的“人才失血”情况没有根本改变。因此,乡村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智力总量不足和层次不高的双重困境。

(二)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发展动能不足

民宿成为让川村的主导产业,现已发展到11家,位于村口的乡村酒店也正在加紧建设当中,预计明年可投入使用,而客源辐射圈扩张速度却相对有限,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客源分流甚至争夺。因仓促“跟风”,很多民宿在建设时重模仿、轻创意,造成供给趋同,不仅陷入同质化、低效益竞争困境,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目前,村里虽已引入花卉种植,开始探索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但因土地受制、生产碎片化,新业态发展迟缓,成形业态仍较单一。如百花园基地目前仅实现种植在乡村,产品加工、销售均在城镇。因此,仅凭乡村一已之力,在缺乏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及人才、资金配套的共同支撑下,转型升级较难实现,长远持续发展动能欠缺。

(三)村民受益幅度有限共同致富面临困境

现有民宿则大多是商业化运作模式,类似“个性化小型酒店”,受益者为投资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幅度有限。据调查,民宿业、花卉种植基地虽带动了100多名村民实现在家就业,但长期雇佣的固定岗位仅20余个,其他均为繁忙时期临时受聘,村民收入存在不稳定性。村民自办民宿在营销手段、预订方式和住宿体验上均处劣势,除1家生意较好外,其余4家生意平淡,非节假日几乎无人光顾。因没有合作社引导规范村民规模化种植、销售,村民自产自销农产品尚处于小打小闹阶段,对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帮助不大。因此,村民在民宿等相关产业中的受益辐度和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体制机制障碍明显制约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是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强调乡村与城市要素渗透和功能耦合。[5]但目前,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依然突出,城乡融合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制度短板。村民创业增收的空间没有得到充分拓展,参与到农村产业链并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此外,让川村在发展中自发形成了中心集聚功能,已确定下山移民达155人,逐渐具有“村庄里的城镇”的雏形。但是,随着迁村移民增多,将带来不同的文化、习俗并挤占大量耕地、空间、资源及就业岗位,势必对该村的社会治理、公共设施配置、居住方式转变、就业等诸多方面产生较大影响,而目前对此并没有相应的机制体制加以支撑。未来,随着村庄的持续发展和吸引力的逐步增强,将不可避免地吸纳新的更多的人口聚集,移民融入问题和村庄承载功能弱将是让川村面临的一大难题。

(五)集体经济力量欠强统筹发展能力较弱

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由之路。[6]目前,让川村的村集体收入主要渠道为民宿和特农汇平台租金,虽较之前壮大不少,但总量仍然太小,不足以支撑后续投资发展需要。如目前以村集体为主建设的乡村酒店,仍有100多万资金空缺无法解决,且与让川民宿位置相近、经营定位相似、目标客户群一致,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我竞争,建成后收益情况尚待商榷。

四、让川村发展趋势预判及可持续振兴发展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是乡村的综合、全面发展,需要挖掘和培育乡村源源不断的内在动能。基于让川村的实践与趋势预判,未来应从开发培育人力资本、规划产业发展容量、增强乡村内生动力和正确处理融合发展问题入手,培育多元产业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

(一)人才需求趋势——开发培育人力资本,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是关键

人力资本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随着乡村振兴发展的日益深入,对人才的需求必将不断增加,但在目前人力资本总量不足和层次不高的双重困境下,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缺失问题或将持续存在且越发凸显。

因此,乡村振兴必须把培育人力资本、厚植人才回乡创新创业土壤放在首要位置。一是剑指“长远”,促“本土人才” 量质齐升。本土人才是振兴乡村的核心力量。从现实考虑,要创新本土人才“回流”机制,通过建立发展平台,把农村高智商、高体能的人才进行“引”“留”,并委托党校、职业技术院校等开展涉农培训或乡村专业人才定向培养,研究制定新型农民评定试点并建立相应社保补贴制度;從长远考虑,要靠乡村义务教育筑基,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在收入待遇、评优评职称加分上的职业“吸引力”,建立农村孩子就学的配套服务机制,如安排上下学往返接送、启动在校午餐和课后管理等。二是制度“引力”,聚“八方英才”共图振兴。一方面,按需求匹配原则做好紧缺人才调研,不贪求“高才”。根据人才类型、特点及需求差异性,进行“弹性”引才制度设计,并为人才设计职业发展通道,如出台“回乡村官”“定制村官”等政策,通过让一部分有能力的创业人才、技术人才回乡担任村主职干部、合作社带头人等形式,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动村集体经济及村民增收能力。同时,上级政府应进行合理“区间授权”,给下级政府引才、选才留出足够的政策空间。另一方面,加大产学合作、校地合作、科农共建力度,探索农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更多人才、科技力量。

(二)产业竞争趋势——规划产业发展容量,避免同质低效竞争是核心

发展乡村产业要考虑当地实际、尊重发展规律,不可盲目跟风,但基于与此相偏离的产业发展现实,纠偏提质、深度突围刻不容缓。如民宿行业,在“单一化”业态、“趋同化”产品发展态势下,将很可能陷入“过度投资——过度竞争——恶性竞争——行业受损”的套路,很难撑起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乡村产业发展应遵循规律,走精品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之路。一是做好产业发展容量规划、预测。要通过合理引导、科学扩容、规范管理以避免产业无序发展。就民宿而言,要分特色制定民宿区块布局,明确各区块主打风格、跟随产业、发展容量及次序,适当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行业标准及配套管理,并给予“民宿贷”、降税费等政策扶持。二是引导差异化、多元化经营。要在补链、延链、强链的前提下,坚持错位发展和资源要素深度融合,发展多元业态以避免产业同构。如民宿产业,应坚持设计、产品、目标市场的差异化。一幢民宿之所以吸引人,必将“在地元素”做到极致,激发游客对当地文化生活方式的好奇,因此要以“去同化”原则进行民宿空间设计,可视化、有形化、可参与化地恢复当地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并学习莫干山、乌村模式,推动单一的民宿向多功能、多业态、多效益发展,如对接市场发展特色餐饮、旅游商品、夜光经济等多元业态。同时,从日本、台湾等地民宿来看,其最初之义是“居民家的住宿”,主张“亲民”,而当前民宿 大多类似“小型酒店”,客户群体不大,以中高端为主,因此要采取“分众化”经营,围绕不同市场开发内容、时长不同的民宿产品,且价格也要更合理、更亲民。此外,还要以兼容对接思路,开启“民宿+IP”“民宿+互联网”营销策略广拓客源,以避免行业内低效、恶性竞争。

(三)内力主导趋势——激发村庄自我发展能力,走出短期行为陷阱是根本

乡村发展,关键要解决内生性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当前乡村业态发展、环境建设大多靠外源动力,尤其是靠“政府背着钱袋去喂养”,弱化了乡村自身发展的原动力,许多项目因此成为“盆景”,村民受益幅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较难,继而使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能积蓄有限。若干年后,美丽乡村环境维护和业态持续发展的后劲或将难以为继。

因此,要针对“短期行为化”而采取策略,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扩大农户增收空间,让发展乡村成为自觉行为。农民是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内生主体,乡村发展必须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才能唤醒农民参与乡村发展的动力和营造产业发展环境的积极性,否则乡村振兴终究不可持续。因此,政府要辩证看待资本投入与农民利益联结问题,把乡村发展的利益走向与资本的逐利流向控制在均衡合理的区间。[7]二是强大乡村经济组织,让村集体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农村资源最大的特点是高度的分散化、碎片化,因此单个的农民难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需要村集体来把资源、农民整合成“命运共同体”。而且,这个村集体必须是一个具有清晰产权、股份合作、开放多元的新型经济组织(如农户通过集体组织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以此提高农民共建、共享乡村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并保证农民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真正获益,激发乡村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融合发展趋势——打通要素机制障碍,助推乡村融合共建是保障

村庄发展起来势必会吸引资本、人口、技术等生产要素更多地流入,从而一定程度上拉开与周边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差距,并潜移默化推进乡村走向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和城镇化,从而产生“村中镇”。这是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模式。而作为逐渐成长的“村中镇”,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集聚平台,还应具备能为本地居民和移民提供更多收益的資源流动环境、充分就业机会的产业基础和稳定居住的配套服务,而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乡村的能力显然还存在不足。未来,在“村镇化”发展进程中,对形成有利于促进乡村城镇化及移民融合共建的机制体制、政策环境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因此,要形成利于促进就地城镇化及融合共建的机制体制、政策环境。一是增强“中心”集聚与配套,加快农村就地城镇化。政府要进一步推动乡村集聚并加强就业配套、服务能力,尤其要依托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将农民更多地解绑出农业生产岗位,改变像百花园基地这类“原料在乡村、加工在城镇”的生产状况,实现生产在村、加工在村、销售在村。同时,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强化村庄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植入城市化服务配套,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吸附力。二是创新制度供给,为融合共建创造条件。一方面,应通过机制改革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如鉴于农村居民土地和住房价值低廉及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的现实,应适当提升农村土地征用、流转价格,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财产权和资本属性,并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平等入市、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公司+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等土地流转新模式,为资本下乡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应建立有利于移民融入的多维机制。移民的融合过程涉及面广,包括社会经济融入、政治融入、文化融入等多维度的融合以及流入地社会对移民的态度和接纳,所以政府除了住房保障外,还应重视新移民的后续发展和融入问题,建立政策引导移民与原住村民实现工作、生活、交往、权利上的双向融合,提高乡村融合共建的粘合度。

让川村的“振兴路”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其实践表明,落后山区乡村振兴是可能的,只是要基于乡村的现实基础和内外部条件循序推进,并深入挖掘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能,制定符合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产业差异有序发展规律和乡村全面发展的相应举措,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而不能简单追求短期速效,大干快上地推出几个项目、打造几个亮点工程即了事,这既违背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也不利于乡村振兴抑制进而逆转乡村衰退初衷的实现。而且,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9]发展农村产业、振兴农村经济,是要“利民”“富民”,而绝不是造成乡村新一轮的“损农”“伤民”。这就需要村民在振兴中有较高的参与率,充分考虑农民意愿和利益共享,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受益者。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文成县西坑畲族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葛笑如,刘硕.十九大以来的乡村振兴研究文献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8.

[2]梅立润.乡村振兴研究如何深化——基于十九大以来的文献观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4):178-188.

[3]浙江省统计局课题组.推进浙江乡村振兴的调研与思考[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8(9):4-7.

[4]朱淑霞,李祥南.缙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启示——以缙云县舒洪镇仁岸村为例[J].基层农技推广,2018(6):58-60.

[5]谢明伟.城乡融合发展长效机制探索[J].管理观察,2019(33):52-53.

[6]江仕敏.强村富民促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调查与思考[J].创造,2019(3):64-69.

[7]刘奇.民宿经济:乡村经济的新业态[N].北京日报,2019-10-21(14).

[8]朱隽.热了投资不能冷了农民[N].农业科技报,2018-5-14(3).

(责任编辑:何  伟)

3302501908278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