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
摘要:语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阵地,教师可采取任务设疑、呈现图片、整体回顾、延伸文本等措施,在设问与质疑、推理与判断、概括与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思辨、批判等思维品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思维品质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把思维品质的培养与语言的学习结合起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本特点设计高效的教学活动,如从文本的局部设疑,通过预测、想象等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这样既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来拓宽对语言的理解,也可以在学习语言的体验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担,不难看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新趋势。
许多教师进行文本内容的输入时,多关注表层信息,缺乏对深层信息的思考,而对文本结构的输入更是被束之高阁。事实上,学生对文本结构的掌握,有助于提升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使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理念根植于课堂教学?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根据相关教学内容或画面及教师的质疑,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与判断等激活学生们的思维。
一、以问启思,融思维培养于质疑中
提出疑难问题,于关键处设疑也是当今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方式。在接触该文本内容前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语言,明白语言学习的目的,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以问启思,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案例1]
新标准英语(一起)第七册The Magic Paintbrush授课前教师提出了问题:
1.What is the magic paintbrush?
2.Whose magic paintbrush is it?
3.What can the magic paintbrush do?
4.Is the magic paintbrush real?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在这种导入设疑的方式下,预测和再构了新的语言知识,这一过程践行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发散思维
想象是连接教材与外界信息资源的沟通之门,学生把具体画面和想象结合起来,组织成语言,让想象思维在图片与文字之间形成联系,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案例2]
自编题材Life in the year 2050内容为:In the year 2050 life will be very different.(见图1)其中life will be very different.在文本中起关键性作用,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发散思维(见图2) : Computers will do everything.有的学生想象(见图3):Robots will do our shopping.部分的学生设想:I hope robots will wash the dishes, too.以及(见图4):Some of them think everyone will live in modern cities.
學生们想象着2050年的生活,无拘无束地叙说着自己的预测,这是语言与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想象与语言的顺利结合,学生的思路瞬间被打开了。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相应的知识储备,针对具体问题开展多视角的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使学习更加立体化;在交流过程中,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通过思考想象探索语言——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更透彻,对语言的运用就更自如,也使阅读学习更具有浸润性和灵动性,学生想象的思维品质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回顾文本,深层提问,发展思辨思维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环节通常强化学生个人体验,分享阅读感受。在此环节设置更高层次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去思考问题,帮助每位学生开启思维模式,发散思维,拓展思路,激发学生运用目标语言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促进语言的表达。
[案例3]
笔者执教的阅读教学 The Kings New Clothes的读后环节设计如下:
T:Children!If you are the king what will you say to the two workers?
S1: I want to be a handsome king. Hurry up! Put them on me!
S2; You are super! You can make clothes for me! I really want the most beautiful clothes in the world.
S3:You must work carefully! You should make me the magical clothes!
S4: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打破固有的思维,换位思考。学生很快进入故事中,把问题做了迁移,为思维搭起桥梁,无形中学生的思考空间就延伸了,推测与思考的领域就扩大了。
T: You are the little boy.You will say to the king...
S1:My God!Arent you shy? Go back to your imperial palace quickly! You arent wearing anything!
S2: Are you a foolish king? The two men cheated you.
S3:My foolish king,you are cheated!You wear nothing!
S4: ...
回顾文本,深挖内涵,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中,对文本主旨进行质疑和探究;然后用个体理解来表达对文本的感悟,思维空间得以拓展。
T: What should we do /shouldnt we do?
S1:We should be honest. We shouldnt lie .
S2:We should be wise. Dont get cheated.
S3: We shouldnt cheat others.
...
T:Why only did the boy tell the truth?
S1:Because he had simple mind.
S2:He was very honest.
S13:He was selfless and fearless.
...
教師根据语篇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的深层性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深层思考,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含义。学生们各抒己见,积极踊跃地回答,最大的功效是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驱力,在回答和思考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辨思维,同时真正发挥了深层性问题发展学生思辨思维的功效。
其体现了思维与语言的统一性,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了思辨思维。由此可见,英语语篇教学中思考性问题的设计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延伸语篇,以问驱思,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通过对语篇阅读后的体验,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对所读语篇的分析、推断、评价和阐释等。在语篇读后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课堂所学语言对文中的角色进行评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统一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在一定的准则和标准下,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多视角的评价。
在语篇教学的结束环节,教师抛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mperor/ the cheats/ the boy?以此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对语篇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评价。教师接着追问:Who do you like best?最常态的思维:小男孩是必选对象。We like the boy best. Because he had simple mind.He was very honest,selfless and fearless.此时学生输出的语言最具有真实性和思想性,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陈思羽,2013),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启动学生的思维因子,启迪学生在学中思,得出个人观点,产生自己独特的思想,继而灵活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走近”语篇、“走进”语篇和“走尽”语篇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T].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3]陈思羽.以提高思维含量为导向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3(3):8-14.